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代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搭民烧”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
民国攒盘 攒盘是成套餐具。由各种形式和数量不等的小盘拼凑而成。始于明代万历朝,清康熙时最为流行,并延续至晚清。 器形特点 器型规整,制作精巧,为折沿边,器壁较浅,窄浅足。一组攒盘的组成,少者五个,多者达20多个。可组成圆形、四方、六方、八方或叶形、牡丹花形、梅花形、莲花形等多种式样。 使用特点 按数量论,有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之说,以三彩、五彩和粉彩...
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 1、五代到北宋早期 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
早在唐代,精美的中国瓷器就开始远销欧洲,受到欧洲人的喜爱,他们把中国称为“陶瓷之国”。 中国瓷器以其神奇的风采、独特的技法、浓郁的民族韵味,震撼着整个世界,并使整个世界受益,从而受到世界人民的称颂。正是基于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陶瓷传播之路,使得英文“China”一词成为“中国”与“瓷器”密不可分的双关语。红园瓷器集中国几千年陶瓷制作工艺之精华,为中国瓷器深入世界延续辉煌。 ...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900度温度烘烤而成。我国传统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这种白色彩料,据有关研究所分析,是一种含砷的乳白色玻璃。它是采用一种叫“白信石”或“亚...
本人收藏了一件秋香壬申青花罐,初步认定是件唐代原始青花瓷器。该罐高14.5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6.5厘米,是一件较有唐代特点的小罐。据分析,很可能是河南巩县窑的青花瓷制品。河南巩县窑是唐皇家族的官窑,生产的陶瓷器工艺精细,品种繁多。 从此罐的胎质来看,胎质黄中带灰,有很多黑小点和火红色胎斑,胎身很薄,圈足浅脚,凸底无釉。胎质粗而坚硬,声音清脆明亮,与许多唐代青瓷瓶一样,是经1200℃...
古瓷中的彩绘瓷有许多名号,五彩、三彩是以使用彩料的多与少来称呼,硬彩、软彩是以彩料的质感来分别,而“浅绛彩”则是以绘瓷的彩料颜色来定名,浅绛就是淡赭色。关于“浅绛彩”一名,以笔者之陋尚未见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瓷书录载中,已知最早著述此名的是景德镇陶瓷馆在l958年编纂的《瓷都陶瓷艺术家》一书,书中《老当益壮的名画家王大凡》一文说到王“早期作浅绛(瓷)画”。 关于浅绛彩瓷的肇始年代问题,有一种...
旧时对元代青化瓷器研究甚少,人们受清代和民国时期收藏界和古玩行,谈及青花瓷首推永宣,次即成弘。即使在建国以后对全国古代窑址进行科学考古挖掘后编写的《中国陶瓷史》一书,对元代清花瓷器的研究也仅限于初始阶段。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美国的波谱博士对元代青花瓷的深入研究,使世人进元青花的多彩世界。而在世间沉睡了七百多年的元代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纹像耳瓶重新被发现和认识,为人们在探索元代青花瓷的道路上...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其中盘极雅致华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宣德青花盘的基本特点。 (1)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盘用元代剩下的进口料或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泥麻青”料,中文译为玻璃蓝,以上两种料实为一种料,同出于...
唐三彩在中国陶瓷中是一朵艺术奇葩,它以斑斓艳丽的釉色和奇异多变的造型受到人们深深喜爱。但在民国时由于人们对唐三彩并不看重,如郭葆昌认为:“唐代陶器,有笔拓三色釉,乃古代涂朱法之演进也,后人误称唐三彩。”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对唐三彩的误解。郭氏所谓的“涂朱”即彩绘陶器,在唐代彩绘陶器与唐三彩都大量出现,各有特点,都十分精美。由于民国时国人对唐三彩不太感兴趣,以至有不少唐三彩精品流失海外。新中国成立后考古...
茶道的的变迁与紫砂壶有着必然的联系。紫砂壶的兴起、繁盛是与茶文化的变化紧密相连的。唐宋时期,人们的饮茶方法为煮茶、烹茶,茶具以金属制器为多。到了明代,团茶已被散茶完全取代,而饮茶方法则改为冲泡法,茶壶与煮水的壶分开使用,茶具多选择陶瓷茶具。饮茶方法虽然简化了,但因为泡茶法对茶量、水温等十分讲究,故而对沏茶的重要器物一茶壶—有了更高的要求。紫砂壶就这样兴盛开来。 明清时期,因饮茶方式、饮茶趣...
清代苏州、扬州两地的装裱技艺名驰全国,"苏州裱"又称"吴装",其裱件平挺柔软,镶料配色文静,装制贴切,整旧得法;而''扬州帮善于仿古装池,揭裱古画。干隆年间兴起的北京裱",色彩艳丽,裱背厚重,与"苏裱''颇有渊源。清宫造办处还专设裱作"以裱褙书画。 清代书画装裱在清前、中期和晚清两个时期各具特色。手卷的装裱形式继续沿用仿宣和撞边式、绢转边式、绢镶纸套边式、绢或绫镶撞边式等。绢转边式多用于引...
书画装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时代的特征、地区的差异等独特印记,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确定作品的时代下限,而且对于书画鉴定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了解书画装裱的重要意义。 明代书画装裱形式较前代有了新的发展。手卷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天头后、画心隔水前增加了一段空白纸即"引首",也称"迎首"。引首最早见于明永乐年间书法家程南云所题顾闲中《韩熙载夜宴图》和夏7货《上林春雨图》卷。引首用纸一般是宋...
鉴定书画涉及历史文化知识,美学素养,文学基础和书画技法等多方面,不是一种轻而易举之事。我国自古至今书画家不计其数,不同时代的书法作品,风格面貌不同,即便在同一时代,不同的流派和作者,书画的风格也不同,就是同一位作者,其早期的作品与中、晚期的创作风格也可能有不同。加之,书画作品做伪的也很多,要从这些数量众多的书画作品中鉴定真伪,实在是一件复杂的工作。 目前的书画鉴定,主要还是传统的经验法,即...
随着6月21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特种邮票的发行,中国邮政2014年上半年纪特邮票的发行宣告结束。上半年纪特新邮的发行,严格按照2014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执行,共发行邮票14套,其中邮票37枚、小型张3枚、小本票2本、小版张4枚。纵观上半年纪特新邮的发行,可谓异彩纷呈,并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一是名画、名片、名著入“邮”来,争奇斗艳“方寸”间。尽管上半年新邮选题十分丰富且包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