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周环带纹鼎 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一体文物,尤其是珍贵文物的发现,往往几十年、上百年,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但是,这件距今大约2600年前的西周青铜鼎,却是从废品收购站拣出来的,“得来全不费工夫”。 1982年12月的一天,安徽省巢湖市图书馆的一位工作人员路过一家废品收购站,无意中见到破铜碎铁堆上,倒躺着一只大香炉。虽然一条腿有残迹(内弯),但形...
一体文物,尤其是珍贵文物的发现,往往几十年、上百年,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但是,这件距今大约2600年前的西周青铜鼎,却是从废品收购站拣出来的,“得来全不费工夫”。 1982年12月的一天,安徽省巢湖市图书馆的一位工作人员路过一家废品收购站,无意中见到破铜碎铁堆上,倒躺着一只大香炉。虽然一条腿有残迹(内弯),但形象很气派,花纹也古怪。意识到不是寻常之物,他便告知了当地文物部门。后经考古专家鉴定...
一体文物,尤其是珍贵文物的发现,往往几十年、上百年,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但是,这件距今大约2600年前的西周青铜鼎,却是从废品收购站拣出来的,“得来全不费工夫”。1982年12月的一天,安徽省巢湖市图书馆的一位工作人员路过一家废品收购站,无意中见到破铜碎铁堆上,倒躺着一只大香炉。虽然一条腿有残迹(内弯),但形象很气派,花纹也古怪。意识到不是寻常之...
在司母戊大方鼎的背后,有着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司母戊鼎发现于日本鬼子铁蹄蹂躏下的1939年,当年发现、挖掘司母戊大方鼎的吴培文老人已于2006年去世。3月22日,本报记者辗转找到了吴培文先生的孙子吴苏桉先生,请他讲述了爷爷当年发现和保护国宝的过程。 吴苏桉说,多年来爷爷对此事守口如瓶,直到1991年,国家博物馆科技部姚清芳主任带人到安阳征集文物档案,到家里了解司母戊鼎的发现、保护过程才知道有这么...
今天下午,国宝级文物、被誉为中华第一鼎的“后母戊鼎”落户国博青铜厅,公众可以免费参观。这是“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后首次露面。 今天上午,记者从中国国家博物馆获悉,古代青铜艺术展今天下午开幕。据国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知名的“司母戊鼎”入住“新家”的同时,将正式更名为...
“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后,昨日亮相国博。 昨日,国家博物馆新馆,黄胄艺术展上,两名观众在欣赏黄胄先生的作品《鞠躬尽瘁为人民》。本报记者 薛珺 摄 今日开放,每日限客8000人;国宝“后母戊鼎”更名后首次“裸展” 继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对公众开放后,完成改扩建的新国博今天将对公众开放6项...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三层青铜器展厅今年三月底将正式开展,其将展出的家喻户晓的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已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三层青铜器展厅今年3月底将正式开展,其将展出的家喻户晓的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已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据消息,教育部正在修改教材。从这一则新流传的文化短波,笔者告诉广大收藏爱好者,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物古玩器物的真伪鉴定、年代认定、名称用途等认定,...
天津网讯 城市快报记者 苗娜 即时播报 由天津鼎天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周末保真书画专场拍卖明天起开始预展,据介绍,此次拍品近200件,多为津派画家中坚力量,起拍价从几千元至数十万元不等。 值得一提的是,本场拍卖会为少见的保真专场,据主办方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参与拍卖的作品部分经过作者鉴定、部分为收藏家从作者本人手中购买的真迹。主办方承诺,在结算后一周内如果买方认为作品真实性有问题,只要提供有力的书...
国家博物馆青铜厅将于近日开展,在这里,无人不知的“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天津市铸造专家罗宝琪曾参加过复制该鼎的实验考古工作,近日他向每日新报记者揭示了商朝人铸造这件国宝及其文字的过程。 “后”表示墓主人身份 彰显尊贵 罗先生说,现在一般认为,“戊”是商王武丁之母的名字。根据历史记载,...
国宝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写的还是“司母戊鼎”。如果考试中遇到该问题,到底是答“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这让一些学生及家长犯嘀咕。今日上午,太原迎泽区双西二社区王东健拨打本报社区热线,反映这一疑惑。 王东健说,昨晚,自家孩子在做练习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商朝的()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孩子填写...
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日前终于掀开面纱,开始对散客开放。在为国博新貌感叹的同时,细心的观众却注意到了另一个细节:镇馆之宝“司母戊鼎”已悄然更名为“后母戊鼎”。 对这件国之重器的传奇历史,许多人耳熟能详——1939年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一经出土便引来不法商贩和日本人的垂涎、几经波折斗智斗勇才留在了河南、在许多国宝迁往台湾时却因为其体态的R...
3月底,位于国博新馆三层的青铜厅开展后,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据悉,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变对这件青铜器的名称提出了新的考释,但因中小学课本的广泛宣传,它的原名流传更为广泛。●网友热议国宝姓“司”还是姓“后”?近日,央视《新闻30分》主播在播报一条文物新闻时,将“司母戊鼎”念...
3月底,位于国博新馆三层的青铜厅开展后,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据悉,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变对这件青铜器的名称提出了新的考释,但因中小学课本的广泛宣传,它的原名流传更为广泛。 “司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的青铜器,是1939年3月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村民发现的。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存放在安阳县政府,...
3月6日12时,央视《新闻30分》在播报一则文物新闻时,主持人将“司母戊鼎”播成“后母戊鼎”,引发众多网友质疑。 在历史教科书中,关于这个大鼎的说法一直是“司母戊鼎”。那么,是播音员口误,还是教科书出了错?安阳殷墟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仍按习惯称其“司母戊鼎”。对此,专家称,关于“司母戊鼎”的正确称呼,目前在学术界有很大争论,随着考古学家对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 直播:央...
新华报业网讯 央视《新闻30分》的主播在播报一则新闻时,将国宝级司母戊大方鼎念成“后母戊大方鼎”,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较真的网友、央视的名嘴、《新闻30分》都参与了讨论。那么,究竟是“司母戊”,还是“后母戊”呢? 网友争论 央视错了,还是历史书错了 前日中午12点,央视新闻频道《新闻30分》播报了一条文物新闻,“……3月6日上午,从国家博物馆两个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起运了第一批184件文物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