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5年7月4日,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携手贵州遵义海龙屯和湖北唐崖土司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有人问我,什么是文化遗产?或者说,文化又到底是什么?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以载道,千变万化。我想,文化...
2015年贵州屯堡工作营的工作拉开了序幕。 张丹莉 摄 2015年贵州屯堡工作营的工作拉开了序幕。 张丹莉 摄 16日,随着“中国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贵州屯堡工作营”的发起人越剑的“一声令下”,2015年贵州屯堡工作营的工作拉开了序幕。 屯堡工作营由法国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联盟、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和贵州省傩戏堂文化传播机构联合筹建,正式成立于2014年8月17日。...
近日,松原市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在松原市群众艺术馆举行,本次活动是第二届吉林省市民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松原市委宣传部、松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旨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展示精品,提升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支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社会。 展演活动采取相关实物、图片展出,多媒体宣传片播放以及演员现场表演等形式展开。现场演出的节目大多取材于该市的非物质文化...
安宁区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营造浓厚氛围,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是加强协调,强化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安宁区非遗专家委员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业务指导和信息服务;同时,充分利用...
“传承人群首次走进高等学府,聆听教授的专业点评和授课……”,7月14日,由省文化新闻出版厅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传承人群培训班在青海民族大学开班。来自黄南、玉树、果洛、海南、海西、海东、西宁等地的50名代表性传承人学徒及掌握一定唐卡技能的中青年民间艺人在此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在非遗的丰富门类中,传统工艺是群众参与面最广、流通性最强的门类。目前,相当部分传统手工艺者的综...
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名录》),成为我国第32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第46处世界遗产。 我国文保工作取得可喜的进展,与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物作出...
据韩联社7月14日报道,韩国文化财厅(文物局)14日表示,计划将韩民族民谣《阿里郎》指定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30天内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之后经过审议,最终决定是否将《阿里郎》指定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述《阿里郎》是指“被称为乡土民谣或通俗民谣的所有阿里郎系统的乐曲”。2012年和2014年韩国和朝鲜的《阿里郎》相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韩国文化财厅方面介绍说,《阿里郎》作为19...
7月9日,嘉善非遗保护中心在古镇西塘召开“非遗”产业化运作的座谈会,嘉善非遗专家组专家、部分手工技艺来传承人、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及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会议围绕嘉善非遗项目如何融入古镇旅游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这个主题开展讨论。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就西塘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认为随着西塘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的不断增加,古镇的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现在虽然有“送子龙蹄酒”、“八珍糕”...
一颗百年大榕树下,3名身着传统服饰的黎族妇女捣泥、盘筑泥条,经过几番制坯、绘图,一件精美的陶坯制成了。 这里是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88岁的黎族老人羊拜亮不时俯下身子指点,她们正在制作黎族陶艺。 在黎族,制陶是妇女的“专利”。制陶技艺也只能传给女性,黎族有着“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黎族妇女首先选取粘性泥土,放在阳光下晒干,接着将晒干后的泥土捣碎,用水调匀拌成泥团,然后将泥团铺成薄饼...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指导下,各级文化、民族等有关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通过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出台政策法规,培训专业人员,加大资金投入等各种措施,认真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申报等工作,挖掘和整理了一大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取得了显著成绩。由甘肃省牵头申报的国家级非遗...
《建筑与文化》2015年05期 【摘要】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传统村落急速消亡。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国家于2012年出台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截至2014年末,全国已有共计2555项传统村落列入名录。然而,被名录收编并非为保护工作划上句号,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同步进行的复杂情境下,本文认为,传统村落保护应放置在一种兼顾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
7月10日,景区遗产管理部门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住建部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庄优波来山举办遗产保护管理培训讲座。这作为今年“文化遗产日”系列庆祝活动的重头戏,是遗产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定期监测报告内容之一。 讲座就国内外遗产地保护管理近况、我国世界遗产地规划规范研究课题简介、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若干新理念新技术介绍、IUCN关于具有多个国际保护地命名(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生物圈保护区...
明矾冶炼,几百年来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明矾,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已被温州等地用于染色业并出口。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输出品中,明矾,居茶、丝绸之后,排名第三。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矾矿石储量占世界60%以上,因而被誉为“世界矾都”。 苍南县矾山镇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矾矿开采,最初为民间的地表作业。由此形成的巷道建筑,其坚固程度如同与山体长在一起,从未见过塌方的记载。在矾山镇海拔...
近日,即墨市博物馆在海防遗迹调查中,发现一处保存相对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记者昨天了解到,位于即墨丰城中心社区栲栳岛的古建筑群,为清末建筑。据考证,金口古港淤积后,距离不远的栲栳岛码头成为当时对外通商船只的重要口岸,当地许多船商纷纷加入海上运输队伍,船老大发家后,在栲栳村建造了大量的四合院建筑,古朴精美的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对研究青岛在清末时期海上丝绸口岸和古建筑风格,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历...
北京时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组成的中国“土司遗址”顺利通过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世界遗产“大家庭”的第48名成员,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 “土司遗址”成功申遗,让湖南、贵州两省实现世界遗产“零的突破”,也使生活在中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拥有自...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