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有着大都市明显印记的月份牌,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我真正走近它是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期,然而接触并喜欢上它却是在童年。 小时候,在乡下大人们结婚的新房里我见到这种来自上海的画片,画上的人物逼真、色彩靓丽,可以说是人美景美,印制又特别精良。所画的内容大都是乡下人耳熟能详的,有爱情故事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许仙与白娘娘》;有古代巾帼英雄的如《梁红玉击鼓抗金兵》、《木兰从军》...
下沙烧卖,是浦东乡间一道流传百年的点心。传到郑玉霞,已是第四代传人。谈及家中几代人对烧卖的经营之道,郑玉霞说,“就是较真,一是一,二是二。” 传下来老法是这样就是这样 在浦东商场的临时摊位,郑玉霞现场免费教授下沙烧卖制作技艺。她包烧卖的速度很快,一张张烧卖皮仿佛在她的手里跳着圆舞曲,一舞跳罢,一道道裙褶毕现,鲜笋肉馅锁于烧卖腹中,酷似圆鼓鼓的钱袋子。 “你们现在学会了,将来到我们这里上班。别...
今年春节期间,蓟县第十二届独乐寺庙会更加注重传承民族文化,除了民间花会、杂技、拉洋片等民俗表演外,第一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列为庙会的重头戏,给广大市民奉上了一场原汁原味、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大餐。 独乐寺庙会兴起于明代,到清代达到鼎盛,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集民间艺术、地方习俗、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民俗盛会,2009年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市县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独乐寺庙会规模...
昨日是大年初二,传承了200多年的我市本土客家文化民俗——大万祭祖活动昨日隆重上演,来自海内外的坪山大万社区曾氏后人共千余人,参加了这场盛大的春节民俗,共同祭拜先祖,祈求新年五谷丰登。 大万世居是坪山新区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建于清代的大万世居是深圳目前最大的客家围屋,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是全国最大的方形客家围屋之一。前年4月,“大万祭...
重庆文化遗产院近日帮助贵州遵义市考古发掘了养马城遗址,对这一西南土司抗蒙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清理。 重庆文化遗产院考古专家介绍,养马城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大桥村养马组的丘陵地区,与著名的土司城堡海龙囤同傍白沙水畔,直线距离约2.5公里。为配合海龙囤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重庆文化遗产院考古专家对养马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经过考古调查发现,城址平面呈现不规整椭圆状,面积...
⑴文物保护。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阶段性任务,开展文物认定工作,文物申报居全省第一。完成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注重非遗开发利用,尽力扭转非遗文化“小众化发展、传承单一易流失”的不利局面。目前,全州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9个,省级非遗项目6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0人。羌寨绣庄有限公司、觉囊...
每逢各大节日来临之际,作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的胡大龙都会琢磨剪一些应景作品,今年也不例外,目前已经创作了10多幅关于新春的作品。一张普通的纸,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剪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喜庆形象便跃然眼前。这其中,一组群羊拜年的作品颇为气势磅礴。从一羊领先、二羊过春到三羊开泰、四羊闹春,一个个活灵活现,色彩各异,令人心生欢喜。胡大龙介绍说,这些羊从形态到动作,再到最后成品的颜色都是他自己设...
在第二届“天山南北贺新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习俗展上,剪纸、刺绣等12个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让市民在互动参与中感受浓浓的年味。 在乌鲁木齐市文化馆一楼非遗展厅,剪纸大师王革一边指导小徒弟屈小菲剪纸,一边招呼市民走近看看。小苹果、福字、羊、葡萄,一张张红艳艳、用工精巧的剪纸一完成,就被排队的市民一选而空,一位市民告诉记者:“今天过来我发现特别惊喜,把传统的文化融入到其中,生活就有传...
2月11日,记者从地区召开的吐峪沟、坎儿井申遗工作座谈会上获悉,吐峪沟、坎儿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地区2015年工作重要议程。目前,申遗筹备工作已全面展开。 座谈会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等专家学者就如何开展申遗筹备工作进行了指导,并从吐峪沟、坎儿井申遗的意义、价值地位,申报时间,吐峪沟、坎儿井的交通路网体系、水资源环境作用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吐峪沟2006年底...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做好湖南的文物工作,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样的工作总目标,学好领会好,在‘活’字上下工夫,谋划好各项具体工作”,在全国文物局长会议的分组讨论中,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在发言中开门见山地说。 那么,2014年湖南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方面是怎样做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在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陈远平局长。 皿方罍的世纪回归 2014年,青铜重器皿方罍器身...
牡丹江市政府10日正式对外发布,满族古刺绣——“渤海靺鞨绣”已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 靺鞨绣的刺绣技法起源于唐朝时期的渤海国(公元698—926年)。渤海国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史称“海东盛国”,手工业与刺绣业十分发达。靺鞨绣作为渤海国“国宝”,除与内陆的官私贸易外,与日本等邻国同样有贸易往来。而满族起源于靺鞨,渤海靺鞨绣也被称为满族古刺绣法,流传至今。 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孙...
游客在三门峡市陕县张汴乡游览地坑院 地坑院内的雕塑“幸福一家人”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描述的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坑院建筑。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地坑院。 地坑院也称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三门峡市的地坑院是在平整...
昨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故宫博物院签署了共同推动首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向故宫博物院转移转化的合作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故宫博物院将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文物保护修复、展览展示、文化传播、安全保卫、北院区建设、科技人才交流等重点领域及区域加强务实合作,建立定期沟通、信息共享、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共同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正在全力推进的“平安故宫”工程...
牡丹江市政府10日正式对外发布,满族古刺绣——“渤海靺鞨绣”已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 靺鞨绣的刺绣技法起源于唐朝时期的渤海国(公元698—926年)。渤海国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史称“海东盛国”,手工业与刺绣业十分发达。靺鞨绣作为渤海国“国宝”,除与内陆的官私贸易外,与日本等邻国同样有贸易往来。而满族起源于靺鞨,渤海靺鞨绣也被称为满族古刺绣法,流传至今。 渤海靺鞨绣第...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桦树皮工艺 桦皮文化是北半球古代民族利用当地资源白桦树,从事生产、生活、宗教和艺术活动的文化。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饶河当地的原始居民就因地制宜,制作各种各样的桦树皮用具。由于其制作简易、携带方便、使用广泛,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