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据报道,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了传说中的“再生之门”。此次发现,是在挖掘3500年前的古埃及大臣墓室的时候发现的!这是否就是真正的“再生之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考古学家分析这扇“再生之门”上的壁龛暗示着亡者灵魂将从这扇门获得重生。在这个1.75米高的粉红花岗岩石碑上雕刻着古埃及宗教文字。据悉,这扇再生之门来自公元前15世纪哈齐普苏特女王时期权重大臣犹塞尔的坟墓,该坟墓位于埃及...
陕西考古人员近期在对神木县石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一批4000年前的房屋遗址和墓葬群,个别墓中竟然出土玉鸟、鸵鸟蛋壳等珍稀文物,这为进一步研究石峁城址性质及人类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据了解,考古人员今年新发掘的地点在石峁遗址内城韩家圪旦的一处山峁上,与石峁城址的“皇城台”隔沟相望。目前,考古人员先后清理出房址19座、墓葬24座,并出土了一批时代特征鲜明,地域特点明确的陶器、石骨器。 ...
从石峁遗址发掘出玉器了!流散在各地的石峁玉器终于得到了“正名”。 石峁考古报告显示,在石峁城的石墙之间发现6件玉器,包括玉铲、玉璜、石雕人头像等,这证实了石峁玉的存在。实际上石峁玉早就流传于天下了。陕西省神木县文体事业局介绍,石峁玉目前流散在海外4000余件,胡文高个人收藏200余件,现在展示于神木县博物馆;还有考古专家早期从石峁村农民处征集的127件,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当然还有一些石峁玉...
记者从阆中市文物局获悉,该市人大组织的字库塔田野普查工作队,在凉水镇凉水井居委会23组安家沟,发现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字库塔。 据文物普查人员介绍,“字库”又称“惜字塔”,系古时文化人用于焚烧废弃的文字稿件,以示对文字的尊重又不亵渎文化人声誉的石塔形建筑,一般设在衙门、书院、寺庙、街口等地,也有些文化人设在自家花园中。工作队走访了凉水井当地老年人并结合现场分析,认为该“字库”建成于光绪二...
记者昨天从嘉兴博物馆获悉,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嘉兴博物馆“禾兴之源——嘉兴史前文化”陈列已经完成改陈工作,于前天开始重新对外开放。改陈后的展览以全新的形式、全新的视角对嘉兴史前文化做了全面的展示和解读。 据介绍,嘉兴博物馆的“禾兴之源”陈列从2003年10月对外开放,经过10年多的陈列展示,原有的形式和陈列内容已不能满足市民的观展要求,也无法展示考古新成果。为更好地诠释马家浜文化、崧...
古墓里的石棺 图片由怀远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孟庆沄提供 日前文物部门在怀远县褚集乡发现一个汉代古墓,经发掘,工作人员在墓内发现四颗古人头骨,四人合葬,这在我省考古发掘中十分少见。除此之外,古墓内还雕刻有精美的龙纹图案,专家推测墓室主人在当时应该具有一定地位。 玉米地里发现盗洞 经文物专家现场勘察,这座古墓位于怀远县褚集乡与蒙城县王集乡交界处,墓葬外部处在褚集乡三湖村...
泰姬陵对面发现神秘宫殿遗址,疑为传说中'黑色泰姬陵'。 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3日报道,印度考古学家日前在泰姬陵对面发现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Shah Jahan)的夏宫部分遗址,或与沙·贾汗为自己建造“黑色泰姬陵”的传说有关。 据悉,该遗址是一种凉亭(baradari),共有12个门,空气可自由流通。遗址位于距今有500年历史的“月光花园”(Mehtab Bagh...
近日在泸州市古蔺桂花乡在一巨大的倾斜丹霞石板上,村民发现一系列脚印化石群,这批脚印化石群疑似——史前恐龙的脚印。 该脚印化石群位于桂花乡汉溪村,密布在倾斜度约为50°的整块丹霞砂岩上,整块砂岩东西宽50多米、南北宽长500余米,现已裸露部分长300余米,宽8米左右,其余均被青苔与竹林覆盖。现裸露部分共有脚印化石千余个,其中可辨三趾动物脚印200余个、部分为不明动物脚印,其中部分还被“脚...
乾隆 乾隆御制诗文稿 日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该院已经启动乾隆御制诗文稿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新发现了两箱乾隆皇帝的2.8万首御笔诗,正在清理,这批诗作即将面世。这次的发现证实了乾隆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作的传言。一位故宫专家告诉记者,“在我看来,他的诗作对他来说就像我们现代人的‘微博’‘微信’一样。”很多学者都认为,乾隆的御制诗“历史价值大大超过艺术价值”。 十分勤奋 一生写诗4万首...
记者1日从河北省河间市文广新局了解到,文保工作人员6月底在行别营乡张寺营村发现一通保存完好、刻有詹氏名字的明代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石碑,进一步佐证河间为詹氏(包括台湾詹氏)祖籍地。 据介绍,这块石碑高220厘米,宽90厘米,厚26厘米,刻有《重修瀛东张寺营吉祥寺碑记》,字迹清晰可辨,一旁另有散落的赑屃2座、碑额1个。碑的背面刻有不少古河间历史名人的名字,并刻有詹宗礼、詹伯时、詹仲...
记者从阆中市文物局获悉,该市人大组织的字库塔田野普查工作队,在凉水镇凉水井居委会23组安家沟,发现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字库塔。 阆中文保人员在察看字库塔 据文物普查人员介绍,“字库”又称“惜字塔”,系古时文化人用于焚烧废弃的文字稿件,以示对文字的尊重又不亵渎文化人声誉的石塔形建筑,一般设在衙门、书院、寺庙、街口等地,也有些文化人设在自家花园中。工作队走访了凉水井当地老年人...
清史专家谭伯牛在考证墓碑 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左一)在向大家介绍“赑屃”墓碑碑座 近日,芙蓉区东湖街道居民黄太天发现了一块清朝光绪年间的神道碑,碑文向人们提到了湘军一员悍将:清代苏松镇总兵王衍庆。这块石碑,不仅填补了长沙湘军高级武将墓碑的空白,又仿佛让人们回到了那段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岁月。 居民寻找一个月发现石碑 黄太天是一位对民间文化颇有兴趣的市民。多年前...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近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布拉纳遗址石人表情很萌。
近日,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接到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文体局的报告,在位于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二分场原砖厂七星岗上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并有人骨和遗物暴露出来。发现墓葬者为农垦建三江管理局退休干部李丕显等人,发现后他们已将墓葬保护起来。 市文物管理站在第一时间将此事向省业务部门进行了汇报,经取得同意后,市文物管理站于6月19日上午赶到现场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经过清理确认,此墓葬为一座单人仰身直肢...
富阳市富春街道东山村一处墓地3月起考古挖掘,到昨天,清理出26座汉至唐宋墓葬,其中汉代墓葬2座、六朝墓葬21座。墓葬共出土铜镜、釉陶(包括罐、盘口壶、罍)、青瓷盘口壶、瓷碗等十几件随葬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