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路桥素以商都闻名遐迩,那么史前路桥的面貌如何?史前路桥人又是怎样生活的?日前,路桥开始正式发掘河姆渡晚期遗存,试图借此揭开史前路桥的神秘面纱。 400平方米探方打开史前窗口 灵山遗址位于路桥区灵山街附近的灵山东坡下,处于正在建设中的路桥中央山公园内。12月29日下午,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挖掘现场。 “这里是考古挖掘的地方吗?”记者走进一个用塑料纺织网围成的地方,只...
夹炭陶是河姆渡文化最具特征的内涵之一,始终存在于河姆渡文化,只是数量多少而已。绳纹釜始终是河姆渡文化最主要的炊器。河姆渡文化的陶瓷阶段性特征表现非常明显。 河姆渡文化一期 陶系: 夹炭黑陶约占陶器总数的80%,夹砂黑陶约占20%,彩陶仅在河姆渡遗址有零星发现。夹炭黑陶是在绢云母质的粘土中有意识羼和大量的植物茎叶碎末,谷壳等有机质或事先炭化后再羼入陶土烧成,火候较低,在800℃-...
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镇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起便闻名于世。它之所以得到世人的重视是因为此前人们多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长江流域同样孕育着丰富而灿烂的原始文明…… 距今约7000年前,杭州湾南岸的河姆渡一带有个天然的“工”字形山地,由于良好的促淤功能,这里在全新世海退初期最先成为陆地。当姚西平原还是一片浅海的时候,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路桥区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日前对灵山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和试掘。试掘表明灵山遗址属于沿海孤丘地理环境,是一处史前至商周时期的村落型遗址。 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灵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灵山街西侧灵山的东坡。2010年3月在建设中央山(灵山)公园时,文物爱好者胡为农发现并捡到不少夹砂和夹碳陶片,经当地文物部门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地专家确认,发现该遗址文化内涵具有河姆渡文化晚期...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
灵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灵山街西侧灵山的东坡。2010年3月在建设中央山(灵山)公园时,文物爱好者胡为农发现并捡到不少夹砂和夹碳陶片,经当地文物部门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地专家确认,发现该遗址文化内涵具有河姆渡文化晚期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2010年7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路桥区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对灵山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和试掘。试掘表明灵山遗址属于沿海孤丘地理环境,是一处史前...
海水进退间,这片土地时为陆地,时为浅海;时而为山,时而为岛。海水所到之处,墙倾楫摧,人类也因水而进退。在几乎所有民族的创世神话中,总有洪水的记载。不论是《旧约》中的诺亚方舟,还是我们的大禹治水。洪水带给我们如此可怕的共同记忆,但所有的人类文明却无一例外地在大江大河边发育成熟。这几乎养成了一种生物遗传:虽然我们已经可以用自来水,但我们还是更倾向于“逐水草而居”。“...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关于切实加强博物馆公共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5月26日下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特邀河姆渡镇派出所所长叶利民,为全馆职工和保安作了公共安全知识讲座,以增强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及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历来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在全馆干部职工的努力下,从1993年新馆开放到2009年底,已连续17年实现文物安全年。 通过此次培训,职工们受益匪浅,进一...
早报讯 今天15时30分、18时30分,,“河姆渡之约·余姚专场”文化展演将在世博园区的城市广场与观众见面,每场演出40分钟。 观众不仅能听到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远古乐——骨哨的声音,还能欣赏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姚剧《三婿临门》等。 ...
台州市文物处4月11日宣布:台州市路桥区中央山公园发现55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台州市区的人类活动历史由此将前移近2000年。据介绍,4月6日,我省的考古专家到中央山公园古遗址现场考察后,从发现的石锤、石斧、石锛等器物推断,使用这些器物的人们大约生活在距今5500年之前,属于考古学上的河姆渡晚期,这一发现为河姆渡文化的南迁作出了有力证明。 (责任编辑:孙丹) ...
3月20日上午,2010中国世博旅游年宁波启动仪式在世博会唯一的乡村案例——滕头生态旅游区举行。启动仪式上,宁波市共9条主题线路、26个相关体验景点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七千年前的城市雏形(宁波·余姚河姆渡)主题线路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成功入选。为迎接世博会到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以世博会为契机,大力做好宣传营销工作,扩大河姆渡文化的影响...
河姆渡遗址被2009年第10期《中华遗产》评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同时的评选中,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多项实物被确认为“中国至今发现最早”,它们是:最早的较成熟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最早的榫卯结合方法;最早的木构浅水井遗迹;最早的装饰用彩石玉器;最早的漆木器;最早的骨哨;最早的陶埙;最早的木矛等8项。另外,田螺山遗址的茶树根,是“中国至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树。该活动由《中国国...
“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及最具华夏文明符号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评选近日在北京揭晓,余姚河姆渡遗址因为发现了亚洲最古老的稻米实物遗存而同时入选“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名录”和“最具华夏文明符号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 此次评选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华遗产》与中国地理学会共同发起。专家给出的入选理由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亚洲最古老的稻米实物遗存,如稻谷、谷壳、稻叶、茎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