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仰韶文化长达两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极为稳定的文化发展核心区域,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半坡类型对豫西南地区文化发展的影响。到了庙底沟时期,仰韶文化以彩陶为标志,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文化整合,对豫西以东直至山东地区、淮河上游及长江中游地区、甘青黄河上游地区以及河套地区的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仰韶文化各个发展阶段对其分布地区周边的文化影响,无疑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基于此,有学者...
谈及仰韶文化,仰韶村是一个必须提及的名字。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这里发现了含有彩色陶器的史前文化遗存,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从此,仰韶村这个普通的豫西村落进入世人视野。今年6月底,记者来到仰韶村。盛夏的仰韶村文化遗址,安静地沉睡在田野之中。置身于阡陌之上,薰衣草的香气扑面而来;阡陌一侧的断崖上,古文化层带清晰可见,触摸几千年前遗留下来的文化堆积,能够让人感受出远古丰富而神秘的气息。 遗址...
仰韶文化研究近百年来,大量自然科学方法被运用于不同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的研究中,从农业到手工业、从自然环境到人地关系……结合不同的科技考古手段,为人们认识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科技考古在仰韶考古研究中的应用,解决了哪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如何通过科技考古对遗迹遗物的分析,展现仰韶文化时期氏族社会发展状况?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张居中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考...
1921年,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确立了“仰韶文化”,这也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研究的开端,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纵贯两千年,仰韶文化形成了一个极为稳定的核心区域,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程。 近年来,随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的问世,有关仰韶文化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对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
l、从手感上看 仰韶彩陶多是细泥红陶,手感非常的滑润、细腻,彩陶的正面较为光滑,反面的光滑程度稍差些,手上如果有汗会明显地感觉到被它吸收,而其它陶器就没有这种感觉。另外,多数彩陶通体光滑,但也有些彩陶的表面有一些非常坚硬如“铁锈”般的小斑点,集中处手下的感觉密密麻麻,但同时也能在没有“铁锈斑”的地方感到十分光滑。 2、从彩绘上看 从彩绘上看仰韶彩陶,较为简单,以红色为主,有的彩陶通体红色,但...
吉祥纹饰从古陶开始 制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三种手工业之一(另外两种是冶金和纺织),中国人早在8000年前就懂得将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用火烧硬,塑造成经久耐用的日用器皿。在制造陶器时,部分聪明的工匠发现,如果在器物成形时先在胎体上刻画图案,陶器烧成后这些图案也能永久地保留下来。出现在裴李岗、磁山文化陶器上的划纹,篦点纹、指甲纹、乳钉纹、细绳纹、席纹等,就是这一时期工匠们的杰作。古人刻画这些纹...
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陶器 资料图 1 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考古发掘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向记者透露,在马家窑遗址首次发现成排分布的房屋遗址,这与大量的陶片等文 物共同勾勒出了马家窑文化的独特面貌,表明到马家窑文化时期,黄河上游地区已经不再是仰韶文化的地方类型,而开始以崭新的文化面貌开启了本地区独具特色的 文明化进程。 从2014年9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2014年10月27至28日,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热烈举行。论坛的基本形式与第一届相同,包括公众演讲、研讨会和公共考古活动展示三大板块;参与人员构成也相似,有来自专业网络和平面媒体、热心公共考古的考古科研单位和博物馆的代表,有各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代表;精彩新鲜的内容也仍然让与会者兴奋不已,并引发对公共考古的新思考。 新努力 研讨会上的每个发言都让人感受...
朱家寨遗址 安特生绘制的朱家寨地形略图 近一个世纪前,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我国发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他由此被誉为那个时代“中国史前田野考古第一人”。1923年,安特生来青海考古,取得重大的考古发现—— 10月16日,记者驱车来到西宁市大堡子镇朱北村、朱南村。九十多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秋风乍起的收获季节,安特生曾在这里展开一系列考古活动, 从而揭开了这片黄土地下埋藏了三千多年的史前文明...
吉祥纹饰从古陶开始 制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三种手工业之一(另外两种是冶金和纺织),中国人早在8000年前就懂得将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用火烧硬,塑造成经久耐用的日用器皿。在制造陶器时,部分聪明的工匠发现,如果在器物成形时先在胎体上刻画图案,陶器烧成后这些图案也能永久地保留下来。出现在裴李岗、磁山文化陶器上的划纹,篦点纹、指甲纹、乳钉纹、细绳纹、席纹等,就是这一时期工匠们的杰作。古人刻画...
10月27日,“第二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 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市长赵海燕,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马潇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社科院研究员、公共考古学会会长王仁湘,北京大学教授齐东方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来自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公共考古组织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
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在三门峡市举行 10月27日,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在三门峡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副所长陈星灿,中国公共考古协会会长王仁湘,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马萧林,三门峡市领导杨树平、赵海燕、吕挺琳、王振清出席开幕式。 杨树平在致辞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三门峡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以及近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
仰韶文化 资料图 记者从河南省文物局获悉,近日考古勘探队发现一处文化层厚约3米的大型仰韶文化遗址。 经初步勘探,新发现遗址位于许昌市区,紧邻一古河道的河湾分布,面积48227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距地表深约1——3米,自北至南逐渐加深,掩藏于冲积土层之下。从勘探出的加沙陶片、绳纹红陶片等器物标本及土层包含物分析,该遗址应为距今7000年——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且仰韶文化以...
图为郑州市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尚岗杨遗址发掘工地清理灰坑 图为郑州市考古工作人员展示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罐 经过三个多月的考古作业,近日,一处距今6000~5000年历史的仰韶文化晚期聚落遗址在郑州市七里河畔的尚岗杨被成功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和石器等原始人类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考古专家表示,通过考古发掘了解了尚岗杨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此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真实而科学的资料。 ...
考古工作人员在发掘工地清理灰坑。 中新社发 杨正华 摄 近日,记者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一处距今6000~5000年历史的仰韶文化晚期聚落遗址在郑州市七里河畔的尚岗杨被成功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和石器等原始人类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 这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遗址 尚岗杨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南部管城区南曹乡西杨村西的土岗上,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尚岗杨遗址,遗迹、遗物非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