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 12月2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宣布了2016年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岔河口环豪聚落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岔河口环壕聚落遗址是南黄河中段重要的史前聚落遗址,也是截止目前发现的距今6500——5500年前,规格和等级十分讲究的一处仰韶中期的“中心聚落”或者“酋邦中心”。 据吉平介绍,1997年、199...
1914年,一个瑞典地质学家来到中国帮助找矿;1921年,他发现并挖掘了仰韶文化遗址,结束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历史,并拉开了中国近代考古史的序幕。 他不仅让一个普通的中国小村庄成为中外学术界向往的古文化圣地,还为发现“北京人”起到了“先导作用”。他就是“仰韶之父”安特生。 安特生被仰韶村迷住了 1921年10月23日,当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开幕整整三个...
仰韶文化各种类型遗址发现的彩陶花纹形式与风格互有区别,但也有它们的共同特点。早期以红地黑彩或紫彩为多,中期流行先涂绘白色或红色陶衣为地,再加绘黑色、棕色或红色的纹饰,有的黑彩还镶加白边,十分美丽。 绘画所用的颜料、磨砚、研磨锤等工具,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遗址的营地、墓葬中都有发现。从彩陶图案纹饰的痕迹分析,当时绘画已经使用毛笔一类较软的工具。 各地的居住营地中,有...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是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陶器,距今已有八千多年。显然它不应是最原始的陶器。中国最原始的陶器出现在何时,是什么样的形状,目前考古发掘中还没有见到,所以我们只有从仰韶文化的陶器谈起。 仰韶文化大约在4000年至8_年之间,这一时期的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灰陶比较少见,黑陶更为罕见。这与当时陶窑的结构有着直接关系。仰韶早期多采用开放式架火烧制技术,陶器的温度低,...
在仰韶文化陶器中存在着红、棕、橙黄、土黄、灰陶、白陶等诸多颜色,这些颜色中以红陶居多,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陶器在色调上的主流。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仰韶陶器在颜色上的具体特征。 橙色,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陶器的色彩是以红色为基调主流,这是无疑的,但是,这个时期彩陶也有呈橙黄色的陶器,如,仰韶文化庙底沟下层和三里桥下层出土的葫芦瓶,其颜色就是橙色。这可能是为了表现葫芦经阳光暴晒后所呈现...
馆外,是成群结队的游客在薰衣草庄园一望无际的紫色花海里徜徉、拍照;馆内,上百名参观者在不同区域、不同展厅,随着导游的引导,通过先进的声、光、电、控手段和图文模式感受先祖在7000年前地理环境、社会背景下的生产和生活,感叹古人创造的文明奇迹……这是近日记者在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看到的情景。 仰韶文化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仰韶村文化遗址,在遗址保护区兴建的一个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科...
者在不同区域、不同展厅,随着导游的引导,通过先进的声、光、电、控手段和图文模式感受先祖在7000年前地理环境、社会背景下的生产和生活,感叹古人创造的文明奇迹……这是近日记者在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看到的情景。 仰韶文化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仰韶村文化遗址,在遗址保护区兴建的一个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国内首家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多平方...
【摘要】针对小尺度遗址区内遗迹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较少的问题,本文以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提取遗迹点的环境参数,统计分析得出其主要特征,并计算得出遗迹点的分布结构和地理集中度。结果显示,遗迹点高程一般为590 m——650 m,坡度为1.7°——5.1°,坡向值为112.5°——202.5°,距河流距离为250m——350 m。这表明古人类选择生产生活地址时,通常选择坡...
1964年秋的一天,郑州市杨槐村的一位村民在市东北的慢坡岗上挖红薯窖。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而言,挖红薯窖是年年秋天都要干的活。他一锹一锹地向下挖,当挖到地下两米深的时候,铁锹突然碰到一件金属器。他蹲下身子,用手翻刨,发现是一面带有纹饰的铜镜。随后他带上铜镜到了当地文物部门,报告了铜镜出土情况。随着考古人员的进驻和发掘工作的开展,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
2015 年 11 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山西高平市羊头山发现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据考古队韩炳华介绍,此次在羊头山及周边区域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仰韶时期尖底瓶、红陶钵以及红陶夹砂罐的陶片;在羊头山还发现有一道东西走向的人工石墙,其具体形制和准确的年代判定尚需进一步的考古工 作确认。 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羊头山,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 .考古发现也...
迄今5000年以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片 资料图片 日前从山西省高平市旅游文物局了解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高平市羊头山景区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大量散落的红陶,初步鉴定为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时期文化遗存。 高平市旅游文物局局长赵志敏介绍,红陶片是在对炎帝文化遗存进行调查时发现的,同时还发现有石墙、石地基,还有古旧步道,经初步鉴定均为同一时期遗存。此次新发现的仰韶时期文化遗址中心区域位于羊...
记者8日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文物旅游局获悉,考古人员在当地羊头山发现一处仰韶文化遗址,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推测,该遗址可能是历史上的神农城遗址,距今有5000年左右历史。 山西高平是炎帝神农氏早期活动的区域,是中华农耕文明渊源之地。其境内的羊头山,相传是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之地。环绕羊头山周围,高平市境内存有上自北齐、下至清代有关炎帝神农碑记石刻110多通,祭祀炎帝的古庙34处,与炎帝活...
彩陶几何纹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4cm,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
中国文物网郑州讯2015年9月20日,“万里千年,文明交融——2015重走丝绸之路”,抵达活动第一站――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19日上午10时,启程仪式在北京银泰中心柏悦酒店举行,这是中华文化促进会继成功举办“翟墨领航·2015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之后又一大型国际文化交流体验活动。 此次活动由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顾问、我国著名文化学者宗同昌先生和常嘉煌先生领队,中外专家学者参与,中外青年共同体...
下寨遗址2010年度发掘Ⅱ区 资料照片 下寨遗址随葬玉钺及玉璜 资料照片 下寨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下寨村北,地处滔河与丹江交汇处。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09年3月至2013年7月对下寨遗址进行了持续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表明,遗址主要堆积为仰韶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和东周时期遗存,现存面积约60万平方米。 在2012——2013两...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