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为云南省博物馆馆长马文斗在讲座《云南青铜时代》中介绍馆藏文物牛虎铜案。张颖绿荞摄 中国西南地区青铜重器展评审在渝举行 博物馆“掌门人”共话发展 “脱离曲高和寡、高高在上,朝着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真正走进普通公众,这是我们博物馆今后发展应当追求的目标。”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25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他是在“盛筵——见证《史记》...
正在进行的吉林双辽大金山遗址发掘项目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数千年前的渔猎生活遗迹,包括多处房址、灰坑等,还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石器和青铜器等文物。专家表示,这处遗迹的发现将有助于还原古代东辽河流域人们的渔猎生活。 大金山遗址位于吉林省双辽市新立乡大金山村北300米处,东南距东辽河3000米,坐落在一处东西向固定沙丘南坡之上,地处辽河冲积平原北部边缘。现存遗址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
10月16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永州市博物馆协办的国家文物局2018年度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在湖南省永州市博物馆举行开班仪式。 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贺辉在致辞中表示,永州是湖南重要的文物资源大市,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上级文物部门的悉心指导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全市文物系统和有关单位齐心协力,推动了文物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
10月16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市博物馆协办的“国家文物局2018年度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在市博物馆举行开班仪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贺辉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 贺辉表示,此次全国青铜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在我市举办,是对我市文物保护事业的关心和厚爱,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检验和督促。永州域内文物数量多、分布广、品类全、价值高,全市文物系统和有...
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周礼浸润这片土地的点点滴滴,也造就了“青铜器之乡”。“数量多、重器多、精品多、铭文多、标准器多”是业内专家列举的宝鸡青铜器五大特点。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以集中收藏、研究、展示青铜器为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单是博物院建筑(图⑦)就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它依山而建,南依秦岭,北望渭水,采用了传统的高台门阙形式,层层递...
图为市民观看“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展览。钟旖摄 中新网重庆9月29日电 (记者 钟旖)“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展览29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该展览是中国西南地区首次举办青铜文化主题联展。展品以西南地区商周至西汉时期青铜器为主,多为各大博物馆的馆藏重器,包含国家一级文物79件(套)。 “展览集合了西南地区五省区市重要的八家博物馆和其他文博机构资源,是一个展示大...
战国至西汉时期,西南有巴、蜀、滇、夜郎、西瓯、骆越等独立于中原王朝的部族或王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先言“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后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留下种种谜团。9月29日,2018年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代表性原创展览“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将正式亮相。从“蛮夷之地”到绚烂多彩的古蜀文化、巴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百越文化,展览将带你穿梭时空的长廊...
9月20日,“2018年全国文博系统专业人员青铜器鉴定培训班”在上海圆满结束。 本次培训历时十天,邀请七位国内青铜器鉴定研究和教学的知名专家授课。课程精心规划,专家悉心教授,通过课堂讲授、标本辨识、博物馆教学参观、学员交流等多样化教学形式,强调培训课程的体系合理、内容深入。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上海博物馆、上海文物商店提供了160件文物标本以供实物教学,促进学员对授课内容的吸收和理解。本次...
阿富汗珍宝带着异域风情款款而去,秦蜀青铜器包裹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8月6日晚,“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在成都博物馆正式开展,来自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三地的250余件青铜器重磅亮相,包括国宝何尊在内的55件一级文物汇聚蓉城,讲述青铜这一“国之重器”背后的故事。 成都博物馆总策展人黄晓枫介绍,此次参展的青铜器具有数量多、等级高、种类全等特点,简直就是“青铜器的饕餮盛宴”。堪称我国第一部“...
从古至今,车的造型变化了很多,但是它象征身份的属性却一直没有变。秦始皇帝陵出土的铜车马,作为秦代皇家属车,更是车中的极品。 铜马车的大小约为真实马车的1/2,车、马、御手全用青铜铸造,通体彩绘,车马器和部分装饰则用金银制作。它是中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开播之际,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就...
8月6日,“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上,国宝“何尊”备受关注。 本报记者郝飞摄 8月6日晚,成都博物馆2018年度又一文物大展——“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正式揭幕。铸造有“中国”二字的国宝“何尊”等重磅展品亮相蓉城。 展览汇集了来自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三地的青铜器共计25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55件,它们中的大部分是首次在成都展出。此次展览将免费展至11月11日。 作为人类冶金史...
2018年7月27日,“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一楼的一号临展厅与观众们见面。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中集结了来自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三地的青铜器,共计250余件,其中包括了55件一级文物。位于秦岭两侧的成都平原、汉中平原和关中平原自古就是滋生文明的沃土,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相继进入繁荣时期,三地青铜文明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流、互动的存在,既表明了各自...
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 “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巡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广汉三星堆的“铜人头像”等诸多青铜器正向观众诉说神秘地古蜀文明。近日,成都博物馆又举办了一场由古蜀及秦地演绎秦蜀之路的青铜器展览,代表古蜀文明的三星堆“铜人头像”再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此次展览主要集结了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三个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无论是以青铜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构成礼仪体系...
青铜器承载悠久历史文化 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前的夏朝,就已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鼎盛时期。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发展步入最后阶段,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青铜器是民国藏界“龙头” 几乎每一件青铜器背后都有一个传奇故事,以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为例。毛公鼎为西周晚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