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7月13号,在宝鸡蟠龙新区一个施工现场,挖掘机在作业过程中挖出五件青铜器,经文物专家初步判断,这五件文物为明清时期的宗教法器编钟。 据了解,当时挖掘机在挖开一处地基时,突然传来几声清脆的碰撞声,工地负责人立即叫停挖掘机,刨开土堆一看,竟然是几件青铜器,工地负责人立刻上报,并保护现场。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工地保护意识比较强,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妥善保管了。经我们现场勘查,它应该出自一个窖藏...
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04期 【摘要】<正>西周时期,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下,大量金石乐器被作为主要的随葬品人葬于诸侯、世卿等高等级贵族墓中。《周礼·春官·笙师》载:“大丧,廞其乐器,及葬奉而藏之。”可见,金石乐器的人葬,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礼制下的规约行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本文拟选取西周贵族墓中随葬的虢仲编钟、晋侯苏编钟、楚公逆编钟、虢季编钟和井叔采编钟等几种典型的有铭编钟...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深圳御宝轩正在展出一套七件套编钟。据了解,此套编钟铸于战国时期,外观完整,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整体呈深绿色,有些许锈迹,保留至今实属不易。据专家介绍,编钟结构看似...
5日,记者从湖北省博物馆了解到,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的郭家庙墓地考古又有重大发现。截至12月底,一共发掘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29座、车坑一座、马坑二座,共出土青铜器四百余件(套)、玉器近百件、陶器五十余件、漆木器三十余件等。目前,考古工作还在进行当中。 据了解,此次发现的一号大墓为斜坡单墓道的岩坑墓,东西向,长11米,宽7.8米,墓室长 11.3米,宽8.5米,深8米。墓道、墓室长宽基本...
7月17日上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来自宜昌博物馆的11件编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自7月3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以及宜昌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开展以来,这组出土自万福垴的西周时期青铜器每天都会吸引大量游客的驻足。 “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通过122件(套)精美文物,系统展现湖北地区从商代早期至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和礼乐文化。展览分为两...
我们的祖先不仅用铜制造了劳动工具和炊器,而且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音乐,在陶钟的基础上,铸造了铜编钟。在世界音乐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建国以后,我国考古工作先后在陕西、河南、安徽、四川、山东、河北等地发现了西周至战国时代的铜编钟。1954年在陕西长安县普渡村长$(音:和)墓出土,大小三件一组的编钟,是西周中期的制品,也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编钟。1977年9月,解放军某部在湖北...
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河南淅川出土 最大钟通高120.4厘米 舞修52.3厘米 铣间59.7厘米 该钟一组26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钟身呈合瓦状,舞中有柱形甬,甬下部有环带形旋及长方形斡。钟腔正背两面共有柱形枚36个,口为弧形,内壁口边有调音所致的锉磨痕迹。这套编钟铸铭17篇,每篇内容相同,长达117字。这是目前春秋时期数量最多...
外形:十四枚编钟,大小依次递减,长方形鼻钮,两铣下垂,口不齐平。舞部饰云纹、雷纹,篆带饰涡纹,鼓面饰蟠虺纹。篆带上下及两篆间各有涡纹钟乳。甬、衡饰三角纹与涡纹。舞部及两枚之间有剔凿的槽,有的透空。其中八个编钟的钲、于、铣部有错金纹饰。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72年四川省博物馆在四川省涪陵小田溪发掘出土。
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
知名古陶瓷鉴定专家丘小君现场鉴宝 500多名民间藏友、900多件民间藏品,昨日,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德化》海选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日本藏友到现场参与。经专家现场对民间宝贝品鉴、海选,共有90多件藏品入选,接下来几日,专家还将对入选藏品进行进一步鉴定,选出具有一定价值的藏品,参与14日《寻宝——走进德化》节目录制。 据悉,此次...
随州叶家山曾国古墓群,编号M111号古墓中出土的一组编钟 记者刘斌 摄 此次叶家山考古出土的5个编钟,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这套编钟到底是礼器还是乐器?目前仍是待解之谜。 礼器还是乐器 有待考证 此次发掘出的5个编钟里,有4个是甬钟,1个是镈钟。 昨日,音乐考古专家、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介绍,尽管尚未对这套编钟进行测音,但可以肯定4个甬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不过,它们能否有规律地发音,...
3个月发掘74座墓葬 随州官方向媒体公布,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今年新发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曾侯墓葬区。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叶家山墓地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于2013年3月26日正式开始。7月6日,记者在叶家山墓地的考古发掘现场看到,整个工地都被胶布遮盖着。由于前一天下了一场雨,泥土变得十分疏松,增加了发掘的难度和危险,现场的发掘工作暂停。“墓地里有大量红土,这种土没有黏性,下雨后经太阳一晒...
年代: 中国战国时代 材料: 木 青铜 规格: 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 重4400公斤 出土时间:1978年 出土地址:湖北随县 收藏地:湖北省博物馆 作用:用于独奏、合奏,也可以为唱歌和舞蹈伴奏 曾侯乙编钟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中的一组。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为什么曾侯乙编钟成了乐器,而且是一钟双音?”前日,由市委宣传部国际交流传播中心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系列讲座上,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给老外听众讲解编钟奥妙。 李幼平教授是音乐考古专家,他说,外国的钟都是圆的,声音持续时间长,所以只能作为钟,而不能成为乐器。唯独中国的编钟像两片瓦合在一起,声音的衰减较快,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