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传统陶瓷材料将德清窑定义为以烧造黑瓷为主,德清窑也以黑釉产品而闻名,然而通过最新德清小马山窑址、余杭石马斗窑址的发掘成果表明,出土标本数量上青瓷占绝对优势,黑瓷所占比例不足20%。另外青山坞汉代窑址、墅元头隋唐窑址、宅前隋唐窑址等处采集的大量标本也均以青瓷为主,只有少量的黑瓷产品。所以可确定,德清窑自东汉至隋唐时期兼烧青釉和黑釉产品,以烧造青瓷为主,产品数量的20%约为黑瓷产品。 其中各时期最具...
从三国时期到西晋,青瓷工艺的中心一直在江浙一带,制瓷技术相当成熟。如南京西岗晋墓所出土的40余件造型精致的瓷器中,青瓷羊的釉质匀净无瑕,光彩晶莹;青瓷带盖小盂通体施釉,压印斜方格纹,盖纽上塑出一对雏鸟,生动可爱,十分精巧。 西晋时期,在浙江境内形成越窑、瓯窑和婺州窑三大窑系,所产青瓷釉色大都为淡青色或青白色,恬淡清雅。婺州窑青瓷在红色胎土上施化妆土,使烧造的青瓷釉层饱满滋润。德清窑的崛起及宜兴均...
胎骨薄,施釉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这是越窑的特色。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名气很大。“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诗人陆龟蒙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世易时移,风光一时的越窑青瓷如今却寂寂无名,只在绍兴留下了300余处遗址。日前,在全市振兴工艺美术大会上,有人呼吁,绍兴应整理好越窑青瓷的传统文化遗产,重振越窑青瓷雄风。 2000多年前 绍兴便有“龙窑”数百座 绍兴的越瓷源远流长,名扬四海。...
青瓷莲瓣纹盖罐 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的青瓷莲瓣纹盖罐,通高6.9厘米,底径4厘米。盖面满饰复线莲瓣纹14瓣,分上下两层重叠,下层莲瓣仅露莲尖,罐身上半部分如同盖部满饰复线莲瓣纹。如图六,南朝青釉莲瓣纹盖罐,高28厘米,最大腹径28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6厘米。有一饰双层莲瓣纹盖,莲瓣纹为上下各8瓣,肩部和颈部都饰有莲瓣纹,肩部覆莲纹两重各13瓣,颈部为仰莲纹纹15瓣。河南省濮阳李云墓出土黄釉绿...
三、德清窑的重新认识 1、烧造年代 德清县境内宅前窑址[11]、前山窑址两处唐代德清窑窑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青釉、黑釉日用器,晚期还出现了青釉褐彩产品。考古成果表明,德清窑在唐代中晚期仍在烧造大量瓷器,由此可认为德清窑的下限应延长至唐代晚期,而不仅仅是东晋——南朝时期。此外,德清及湖州南部东苕溪流域近几年考古调查新发现的数十处商周时期窑址,分布之密集,产品质量之高,制作工艺之精良,证明了当...
3、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火烧山窑址 火烧山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址。该窑址于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2007年3月至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900平方米,揭露窑床3条、灰坑10多个。揭露的窑炉遗迹清晰可见,是我国迄今已经发现的最早烧制原始...
一、德清窑旧识 有关德清窑的记载最早见诸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小山富士夫所著《支那青瓷史稿》,其中将德清古窑[1]与余姚上林湖等窑一起归入越窑系列。1956年5月,浙江省文管会汪济英等人对德清焦山窑址开展了调查和试掘,并同时发现记录了戴家山、城山两处相同类型窑址,在经过将采集的瓷器标本和各式窑具与越窑产品横向比较后,发表了《德清窑调查散记》一文,得出德清窑的年代在东晋以后[2]的结论,为“德清...
中国瓷器的发明,应属古陶的延续。瓷器应首推商代中期的“原始青瓷”,其跨度一直延续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数千年之久。到东汉时方出现质地比较高的真正青瓷,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所谓“原始青瓷”,因当时制瓷处于初创阶段,产品还带有原始性故名。在制作上虽已用高岭土为胎,但胎泥不纯,淘洗不精,施釉不匀,造型纹饰单一,存在诸多缺陷,看上去古朴而又不精,原始状特明显。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制瓷业在不...
西晋青瓷神兽尊 青瓷是中国瓷器中最古老的品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青瓷烧造蓬勃发展的时期。烧造区遍布江、浙、闽、赣、湘、鄂各省。各地的瓷窑烧制出了各具特色的青瓷产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件青瓷神兽尊即为当时浙江越窑的精品之作。于1976年出土于宜兴周处家族墓周墓墩出土。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周处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回头浪子”。他年轻时为患乡里。乡里就劝说他去斩杀龙虎。周处去了,...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三十年前人们还只为温饱犯愁,致力于步入小康;而今盛世,国强民富,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古玩收藏中来。以收藏的角度看来,凡事儿都讲究个物以稀为贵。同样,精品到代的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由于存世量稀缺而市场持续走俏并受到越来越多的收藏人士热捧,其价格以及拍卖成交率也大大上升。天价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屡见不鲜,其在收藏界的稀有更是有目共睹,很多收藏家为能收到一件到代的而感到如获家珍! ...
说到洪州窑青瓷,人们或许早已从唐代陆羽《茶经》的论述中知其一二。《茶经》载:“碗,越州上,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皆)不宜茶。” 洪州乃隋开皇九年(589年)所置。治所设豫章,即今南昌。洪州窑遗址坐落在南昌南郊30公里的丰城市境内。窑址连绵20余公里,烧造时间从东汉至晚唐五代历经80...
六朝瓷珍——三国吴朱然墓出土青瓷精品赏鉴 朱然墓位于安徽省马鞍山雨山乡(现雨山区),是中国三国时期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朱然的陵墓。1984 年发掘。为双室砖墓,全长8.7米。墓砖上模印“富且贵,至万世”等篆书吉语及钱文。朱然是东吴名将,曾与潘璋擒杀关羽,又随陆逊打败刘备,死于赤乌十二年(249年)。朱然墓是迄今发掘的吴墓中等级最高的一座,对研究东吴的埋葬制度甚有价值。 朱然墓...
北宋青瓷菩萨造像,1965年于温州市郊梧埏白象塔出土。属国家一级文物。 此尊造像,通高23厘米,周身施青釉,釉层匀称,玻质感强,胎质呈灰白色。菩萨头戴花冠,额有白毫。面部呈满月形,双颊丰满。双目微睁,凝视前方,神态安祥。宝缯下垂至肩,颈、胸有璎珞及宝珠挂饰。上身袒露,腹束结带,臂、腕戴钏。左腿盘曲,右腿屈膝,跣足,半趺式坐于束腰须弥座上。一鸽子停驻右脚前。从造像的釉色、胎质和底部呈现的“朱...
挥洒笔墨于尺幅、书法画作混搭青瓷,“翰墨丹青”书画青瓷联展于1月19日在唐云艺术馆开幕。雍正第十代孙、启功大师侄儿爱新觉罗焘健将传承的康熙“福”字书写于青瓷上,联手美术、工艺大师创新传统艺术传承。此次“翰墨丹青”书画青瓷联展共展出108件作品,其中包括爱新觉罗焘健的40幅书法、国家一级美术师赵伟的50幅山水花鸟画作和两位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松林合作的18件青瓷作品。 “我写好,他画好,放在...
俑是随葬冥器,由人殉葬的习俗演变而来。俑由各种质材制成,多见陶俑、木俑。这件对书俑是较早的瓷质俑,又出土于西晋纪年墓中,尤为难得的是,这是迄今所见唯一的对书俑。 晋青瓷对书俑,1958年长沙市金盆岭9号墓出土,高17.2厘米,由捏制而后雕刻而成,通体施青釉,因胎釉结合不好,釉基本剥落,但俑的神态依然栩栩如生。俑头戴晋贤冠,身着交领长袍,相对而坐。中间置书案,案上有笔、砚、简册及一件手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