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7月12日,在当日开幕的2017西泠春拍预展上,一件目前唯一存世的南宋宫廷旧藏青铜兮甲盘吸引了众多收藏界人士的关注。兮甲盘的作者是《诗经》的编纂者尹吉甫,也是西周宣王时期的宰相。上面记载着西周宣王时期的重大国事,是收藏界公认的国宝重器。 据业内人士估计,开价1.2亿的兮甲盘最终成交价很有可能会突破2亿。身价过亿的兮甲盘经过宋、元、明、清代名家收藏之后流失海外,直到2010年才被一位热爱传统文...
资料图 今年的西泠春季拍卖会即将开启,7月12日至14日预展,7月15日至17日拍卖,地点是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展览厅。预展阶段免费向观众开放,大家可以近距离观看一件曾经失踪上百年的国宝级文物——兮甲盘。 兮甲盘是西周宣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根据记载,这件文物于宋代或更早之前出土。南宋时,它曾被藏于绍兴内府,后因战乱流出内府。元代,兮甲盘流落民间,被大书法家、鉴藏家鲜于枢发现时,已经被折断盘...
胄是我国古代所有兵器中保存数量最少的一种,完整者屈指可数。商周铜胄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制。在中原地区,铜胄主要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 胄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北宋时称“头鍪”,宋...
藏友老邱收藏有一枚青铜戈(图1),品相完好,曾参加过某地鉴宝节目。我虽没有收藏青铜戈,但收藏有一些青铜戈币(图2),由此引起了我对戈和戈币探究的兴趣。 戈是我国古老的长兵器,在距今3500年前已出现,至商代已普遍使用。戈的尺寸大小不一,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戈头,分为援、内、翻三个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分,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
簋是商周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器类之一,其使用几乎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也基本上代表了青铜礼器从发展、繁盛到衰退的历程。 青铜簋在人们眼中,是仅次于青铜鼎的重器,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是数量少,晚期前段逐渐增加,商代簋形体厚重,器身多饰兽面纹。西周时期簋的数量甚多,早期一般沿袭商式,中期变化较大,样式繁多,晚期又趋于定型化。春秋时期簋沿袭西周晚期形制,没有根本的变化,到春秋中晚期,簋这种食...
在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制造业发达,青铜铸造技术成熟,青铜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青铜器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品类繁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铸造精致而闻名于世,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青铜鬲的形制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鬲,是中国青铜时代主要的炊食器之一,作为礼器承载着先秦礼制的重要内容,在青铜礼器组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自商代早期开始出现,春秋早中期大盛,战国...
中国是酒文化的发祥地,酒的酿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谷类酿成之酒,始于殷,而用来盛酒的青铜器皿也盛行此时。在商周时代,由于生产力提高,酿酒业发达,青铜铸造技术成熟,青铜酒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商周时代的青铜酒器以其雄伟的造型、精巧的构思、古朴的纹饰著称于世,是中国文物瑰宝中的一朵奇葩。各式各样的青铜酒器,不仅让后人惊叹于古人想象丰富的艺术魅力,而且酒文化与青铜文化交融悠悠绵长,更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
2006年,马家塬遗址3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带有铭文的青铜茧形壶(见图)。该文物在国内仅出土了这一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张家川县博物馆。此壶口径9.3厘米、最大腹径28.4厘米、最大底径15.4厘米,通高25.6厘米,敞口、束颈,绳纹形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颈部以29枚精美的贝纹环状装饰,颈肩部饰有铺首。通体饰瓦棱纹,瓦棱纹间隔处饰蟠螭纹,造型浑厚朴实。尤为珍贵的是,该物底部铸有阳刻铭文,经...
在岭南,考古发现出土随葬器物超过100件的青铜大墓只有3座,一座在肇庆,两座在罗定。在罗定的两座先秦青铜墓葬,一座在太平镇南门垌,1977年在水利工地发现,出土时经人为挠乱;另一座在沙艹两背夫山,198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经科学发掘,埋葬序列基本清楚。这两座墓葬,有很多新的发现,但也留下了10个未解之谜。 罗平背夫山出土的战国青铜鉴 第一个未解之谜: ...
5月25日,记者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南昌汉代海昏侯墓文物保护工作进展顺利,百余件青铜器已修复完成,出土竹简加固完成,正在等待文字释读。 记者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青铜器修复实验室看到,一批已修复完成的青铜器正在等待移送文物库房。青铜器整形修复专家、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陈仲陶说,文保工作者主要通过整形、焊接、着色等工序,使青铜器文物达到展陈效果。目前,已完全修复的青铜器为80多件,仍有2...
23日,记者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青铜器、漆器和竹简的相关修复和研究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目前已有100多件青铜器修复完成,这些青铜器包括编钟、博山炉、连枝灯、铜鼎、铜壶等,在完成修复工作以后,这些青铜器将补充进省博物馆的“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中,与广大市民见面。 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漆木器当中,竹简是最为核心的文物之一。记者在...
日媒称,5月18日,日本兵库县南淡路岛市教育委员会宣布,在该市的“入田稻荷前”遗迹中出土了三枚被称为“货泉”的青铜币。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5月19日报道,这种货币于公元14到40年间在中国铸造,并于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后250年)传至日本。 报道称,南淡路岛市教委表示,包括本次在内,日本国内共发现179枚“货泉”,但像本次这样数枚钱币呈重叠状态被发现的情况极为罕见。 南...
2015 年11 月至今,为配合镇丹高速公路建设,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对孙家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工作。经过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推测其为镇江大港吴国遗址群中的一处青铜器铸造遗址。 地理位置 遗址位于镇江新区丁岗镇,北距长江及吴国贵族土墩墓群所处的长江南岸山脉约10 公里,东北距断山墩遗址约3.6 公里。遗址位于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西侧有一条宁镇山脉余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北侧有一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