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从今年1月开始的安吉县天子湖工业园区的五福汉墓抢救性考古发掘日前结束,其中编号为D14的大型土墩遗存的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据悉,本次发掘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吉县博物馆联合“操作”。编号为D14椭圆形土墩,现存封土南北长33米、东西宽25米,经发掘清理汉代土坑墓葬6座、六朝窑炉2座、明代墓葬1座。明墓为长方形双室墓,出土青花瓷碗2件;六朝窑炉为马蹄形窑,产品为青砖。 五福汉代墓葬...
记者4日从黑龙江省佳木斯文物管理部门获悉,近年来当地出土的部分文物表明,“大粮仓”三江平原地区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有过丰收景象,这一地区的人们仓廪丰足并使用器皿储存余粮。 “近年我们在三江平原地区遗址发掘出多件陶器、石器,尤其是佳木斯市郊区长发镇长新西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部分文物再现了如今的‘大粮仓’三江平原2000多年前的丰收景象。”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站长高波说。 佳木斯文...
“通过一系列科学发掘和深入研究,推出一部代表学术前沿的蒙古族源考古学研究综合性成果著述,梳理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相关考古资料。”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昨日介绍,日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专家组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发布重要成果,包括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取得的一系列“蒙古族源”研究最新考古实证。 据悉,“蒙古族源”问题是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各持其...
肥东县循环经济园思达科技项目位于肥东县撮镇镇公安村程份葛村民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5年3月底至4月底对施工用地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9座,绝大多数为西汉土坑墓,极少为砖室墓,可见花纹砖。出土少量随葬品,有星云纹铜镜、釉陶壶、瓿等。本次发掘为研究西汉时期肥东地区人们的丧葬习俗提供了详实地物质资料。 发掘现场 出土的部分随葬品
“古人下的棋真好玩!”“原来古人是这么造纸的!”“我终于知道什么是‘斗拱’了!”“五一”小长假的第二天,北京大学百周年讲堂广场上人头攒动,正在这里举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考古”体验活动,将专程赶来的大小朋友们的“考古热情”充分点燃。 人类的祖先如何打制石器、制作陶器、加工作物?青铜器、纸张、壁画等有什么工艺原理?古人建筑、拓片、游戏的过程又蕴藏何等玄机?这些平常只能在书本与影视介绍中管窥...
4月30日,由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与广西民族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蜀南之谜—雅砻江流域考古大发现》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幕。 展览共展出文物500多件,这些来自蜀南的奇珍异宝引领观众进入一个神奇的青铜世界。据介绍,雅砻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民族走廊,也是西南众多民族发展和繁衍的摇篮。在历经数千年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孕育出灿烂的民族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盐源盆...
2015年4月28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舞阳贾湖实验室考古座谈会如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舞阳县人大常委会、河南省舞阳县文化旅游局、河南省舞阳县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10余家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陪葬坑在时隔20多年后再次进行考古发掘。根据秦始皇帝陵大遗址考古工作计划,在1994年开始的二号兵马俑坑第一阶段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今年2月,秦陵博物院向国家文物局上交申报材料申请二次发掘,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这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将会持续到今年11月。 秦俑二号坑位于一号坑东北侧,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它在1976年...
4月30日,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坑第二次发掘启动。为了进一步了解二号兵马俑坑的埋藏内涵,在1994年开始的二号坑兵马俑第一阶段考古发掘的基础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启动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坑新的发掘,计划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在此前的发掘中,二号坑发现了保存较为完好的8件彩绘陶俑,其中有非常罕见的绿面俑。张远 摄 视频:秦俑二号坑启动第二次发掘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安4月30日电...
祆教在中国中古时期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宗教,也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宗教。对中国中古时期的文化和艺术的走向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祆教由粟特人带进中国,考古发掘在中国境内发现了很多可以确定是粟特人的遗址和墓葬。其中在宁夏固原地区发现的不少,其中九龙山隋墓的主人更有可能是祆教祭司。 祆教在中国中古时期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宗教,也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宗教。对中国中古时期的文化和艺术的走向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
中园聪一行来到宁波服装博物馆查看瓦当。记者 崔引 摄 昨天上午,日本鹿儿岛国际大学国际文化学部的考古学教授中园聪一行来到宁波服装博物馆,他们带来了正在研究的出土于日本博多(今福冈)的一组瓦当图片,与宁波服装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宋代菊花纹瓦当进行对比,“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日本有不少东西是当时从宁波带去的,但至今都没有科学证据来证明,这次来是想证实一下。”中园聪教授说。 本报一篇报道 ...
暮春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来到仇士华先生的家。暖阳透过玻璃窗照进屋内,腿脚略有不便的他已经为我们泡好了明前绿茶,阳台上的绿色植物映衬着洁净的客厅。 1932年出生的仇士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他与考古学结缘,有偶然,也有必然——一切都是因为碳14。 1951年,美国科学家利比发表论文《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按照他的理论,新诞生的碳14会很快变为二氧化碳参与大气...
4月10日起,《厚重河南》版推出“2014河南年度考古发现”系列报道,“隋朝大粮仓”、“东赵遗址”、“戚城遗址”……当这些古遗址逐一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考古遗址的关注。许多读者慕名前往考古工地,一睹数千年前历史遗存的面目。 4月24日,安阳师院组织60多名学生前往濮阳戚城遗址参观。现场工作人员为师生们详细讲解了戚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以及古人如何用版筑法修筑城墙等知识。...
4月24日,“半坡道场”特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宏彦教授作题为《史前考古学方法论》的学术讲座,近百名来自省市各文博单位的同志共同聆听讲座,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礼智主持。 张宏彦结合精心制作的PPT课件作了一场精彩讲座,他从史前和史前考古学的概念讲起,着重介绍了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年代与分期以及史前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讲解深入浅出、逻辑严密,表述清晰,最后还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