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陪葬坑在时隔20多年后再次进行考古发掘。根据秦始皇帝陵大遗址考古工作计划,在1994年开始的二号兵马俑坑第一阶段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今年2月,秦陵博物院向国家文物局上交申报材料申请二次发掘,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这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将会持续到今年11月。 秦俑二号坑位于一号坑东北侧,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它在1976年...
暮春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来到仇士华先生的家。暖阳透过玻璃窗照进屋内,腿脚略有不便的他已经为我们泡好了明前绿茶,阳台上的绿色植物映衬着洁净的客厅。 1932年出生的仇士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他与考古学结缘,有偶然,也有必然——一切都是因为碳14。 1951年,美国科学家利比发表论文《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按照他的理论,新诞生的碳14会很快变为二氧化碳参与大气...
4月24日,“半坡道场”特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宏彦教授作题为《史前考古学方法论》的学术讲座,近百名来自省市各文博单位的同志共同聆听讲座,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礼智主持。 张宏彦结合精心制作的PPT课件作了一场精彩讲座,他从史前和史前考古学的概念讲起,着重介绍了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年代与分期以及史前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讲解深入浅出、逻辑严密,表述清晰,最后还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引言 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几门学科分别从发现与研究、保护、展示、利用等不同角度处理人类遗产,探索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因此常常被相提并论。近来,国内不少高校或者借考古学升格一级学科的机会将考古专业扩充为考古文博系、考古文博学院甚至文化遗产学院,或者新建考古文博专业等,但对几门学科的相互关系却探讨不多。近来,笔者先后参加首都师范大学的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和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成立暨...
公众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反映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式。自1972年“公众考古学”(public archaeology)概念的首度出现及使用,其学科发展已有四十余年,至今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公众考古学主张让大众社区进入考古学场域,从而使之获得考古学研究“权力”,主要涉及到阐释权、教育权、开发权和保护权。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公众考古学一方面因应挖掘、保护和传播本国(本地)文化的“本土化”需...
一、导言 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Postmodernism)席卷全球,科学的合法性问题(Legitimacy of Science)受到了普遍质疑,以“理性”为本位的宏大理论构建已经无法满足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现代科学自身的保守性和功利性已经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解构,对权威话语的逻各斯(Logic)的中心主义进行了颠覆,人本主义、人文关怀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
4月6日,考古学家 Chad Hill及其研究团队正在使用一个定制的无人机来监视约旦一个古墓地的盗墓者。 这项任务是“墓地研究项目(Landscapes of the Dead Research Project)”的一部分,Hill和他的团队的目标是绘制超过1万个古墓的地图,这些古墓都位于一个名为Fifa的早期青铜时代的墓地。“作为现场评估和监测的方法”,他们收集无人驾驶飞机所绘制的图像并...
古代人群与现代人群构建的邻接树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PCR 扩增技术的出现以及对古DNA研究的深入,考古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将以古DNA研究为主导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引入传统考古学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分子考古学(Molecular Archaeology)。分子考古学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出土的古代的任何可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动物、...
3月24日至25日,陕西唐韩休墓及富平桑园窑址考古发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在陕西西安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陕西省考古学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办,来自全国各考古研究机构、大学、博物馆等单位三国至隋唐考古学研究方面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3月24日,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现场考察了长安唐韩休墓及富平桑园窑址发掘工地。专家们仔...
周口店用火以及土壤微形态 土壤微形态分析是将土壤或者类似的堆积制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方法。通过微形态分析,能够翔实地了解研究对象中矿物颗粒、岩石碎屑、有机碎屑、无机残留物及人工制品的组成、大小、形状、含量等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组分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方式。 土壤微形态分析的样品保持了在野外看到的原始结构,因此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揭示埋藏时的过程和特征以及所经历的后生变化。同...
在陕西省靖边县与内蒙古交接的沙漠里,有一片被沙漠掩埋了千年的神秘城池,这就是统万城,它是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那么,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建起一座都城?这座都城当时是怎样建起来的?在经历风雨侵蚀后为什么还能巍然屹立?最近,随着考古工作者的发掘,统万城渐渐露出了她神秘的一角。 统万城位于陕蒙交界处,距靖边县城西...
据英国《镜报》3月20日报道,100万年前,史前穴居人利用石器工具捕猎大象食用,以培养智慧,增强自己的脑力。 据悉,考古学家近期在以色列发现了一个采石场,在其中发现用于分离动物皮毛和肉脂的手斧和大量动物残骸。经专家检查表面和边缘确定燧石工具,但是目前为止,却只能显示场景的使用和功能。无可厚非的是,石器工具的发明确实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大突破。 专家经过进一步分析,认为早期人类大概于250万年前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学进展中,一项新兴的探索领域是性别考古学?gender archaeology?。这一领域和女性考古学有点重合,其要旨是从性别研究来进行社会考古学的研究,并对考古学中忽视女性的倾向进行纠偏。这项研究并非限于从骨骸的鉴定来区分墓主的性别和年龄,这是属于生物学范畴的体质人类学观察。性别考古是试图从物质文化来探究男 女成员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劳动分工、权力随社会发展所...
据英国《镜报》3月3日报道,英国考古学家肯?达克经考察后确认以色列北部拿撒勒的一处建于公元1世纪的房子为耶稣童年的住处。 达克博士自从2006年就一直在研究此处废墟,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圣经考古评鉴》上。在研究成果里,达克博士称还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这所房子不是耶稣童年时的住处。如果他的分析是正确的,那这将解开困扰基督徒长达几个世纪的谜团。 这所房子位于拿撒勒修道院下面,里面有一组房间和一...
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6日报道,考古学家在英国约克郡发现有可能是年代最久远的人类大脑之一,由于泥土的保护,来自铁器时代的大脑至今组织完整。检测发现,该大脑至今约有2600年。 2009年,约克考古信托(York Archaeological Trust)的考古学家发掘出了这部头骨,带有完整的颌还有两节脊椎骨。当时,这部头骨面部朝下被封在一个粘土坑内,而身体的其余部分完全没有任何残留迹象。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