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武昌区沿江大道上,一座欧式建筑伫立江边。这座建筑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旧址。有市民向记者反映:这栋文物保护单位内开设了一间餐厅,“文物保护单位内能够开设餐厅吗?” 记者现场看到,该建筑物1楼悬挂的简介显示: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旧址建于1915年,两层砖混结构,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物大门处,挂着一间餐厅路牌,以西式餐...
明 纵36厘米 横85.5厘米 这件档案是崇祯五年(1632)六月,熊明遇任兵部尚书时,奏报据张家口堡(今河北张家口市)守备飞递所获“夷书”(满文或蒙古文的文书),命令守备官兵加强防御,同时奏报崇祯帝。 熊明遇,字良儒,江西进贤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由知县擢兵科给事中,旋掌科事。疏陈时弊,言极危切。天启时,官至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被指为东林党人,革职戍边。崇祯初...
明 纵37厘米 残横294厘米 档案记载:宁武关守军“薪饷欠至八万有余,每月以一万计,即当欠至八个月”,“不但兵无饷银,抑且马无料草”,因此发生士兵哗变。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战事频仍,灾荒连年,民无食、军无饷,因长期拖欠粮饷而引发的兵丁闹事层出不穷。崇祯皇帝之所以特别重视宁武“兵噪”事件,是因为当时陕西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而宁武关是出山西、进攻北京的要塞,守军一旦倒戈易帜,会对京师造成极...
明 长卷,纵34.9厘米 横957厘米。 周顺昌(1590-1626),字景文,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万历四十年(1612)以附学生员资格举应天府乡试,中举人。此为其参加乡试第二、三场的墨卷,今缺初场,第三场后部亦残缺,其他各处亦有伤残。已装裱成卷。每场试卷之首书本人姓名、年貌、籍贯、三代及所习本经。第二场试卷,有草稿8页、正文20页。第三场试卷,有草稿8.5页、正文24页...
明 每开纵34.6厘米 横28.8厘米共41开 每开纵34.6厘米 横28.8厘米共41开 明代,科举取士实行三级考试制度,即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于子、午、卯、酉年举行,考试地点在各省省会城市。八月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为第二场,十五日为第三场。皆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明 纵30厘米 横333厘米 纵30厘米 横151厘米 纵30厘米 横183.5厘米 纵30厘米 横90厘米 纵30厘米 横157厘米 纵30厘米 横145.5厘米 纵30厘米 横119厘米 清人抄本南明重臣瞿式耜奏疏七稿,纸质墨书。现藏国家博物馆。 瞿式耜(1590-1650),南明大臣。字起田,号稼轩,苏州常熟(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南明弘光帝时任广西巡抚。隆武二年(164...
清 纵31.3厘米横8.1厘米 清盛京崇谟阁原藏,1956年金梁先生价让本馆。 此敕谕有锡良题跋,云:“右太祖高皇帝手敕墨迹,书于高丽发笺,考大内旧档天命年有此敕谕,定为太祖手敕真迹。草创规模,居敬行简,勿以形式简率而致疑。盖臣工钞录诏旨,前后例加钦奉、钦此等字样,不敢作此体也。” 按《清太宗实录》天命六年(1621)三月,攻占沈阳、辽阳及辽河以东大小七十余城堡,其中有静安...
明 纵30.5厘米 横23.6厘米 余懋孳,字瑶圃,明南直隶婺源(今属江西)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癸卯科举人。三十二年应甲辰科会试,中第二百三十六名,后官至礼科给事中。 明制,会试每三年一次,逢辰、戌、丑、未年举行。日期定在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共三场。初场考四书义、五经义,二、三场考论、表、诏、法、判、策。考生纳卷以后,由弥封所将考生的姓名密封,然后由书手将试卷重...
资料图 据法国《20分钟报》5月30日报道,一队比利时研究人员在秘鲁的印加文明遗址帕查卡马克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这具木乃伊至今可能已有1000年的历史。 研究人员找到这具木乃伊时,其呈胎儿式的蜷缩姿势。木乃伊与包裹物四周环绕祭品及织物,被埋葬在一处岩石洞穴中。 报道称,该发现的特殊之处在于这具木乃伊的“年龄”及其非同寻常的保存状态。考古学家彼得?恩刻豪特(Peter Ee...
明 通高34.2厘米 横27厘米 1921年教育部拨交清内阁大库档案 明实录稿本为红格纸本,每页共24行,每行24格,共计87页,前后附素页各一。原为包背装。原封面黄纸楷书题签:“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又方黄签一,楷书三行:“卷八十一之九十、永乐十年正月至十一年十二月(1412-1413)。” 每卷开始首题:“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嗣改增谥号“大明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
明 通高34.2厘米 横27厘米 1921年教育部拨交清内阁大库档案 明实录稿本为红格纸本,每页24行,每行24格共计93页,前后附素页各一。原为包背装。原封面黄纸楷书题签:“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又方签一,楷书三行:“卷十四之二十四、甲辰年正月至吴元年八月”即从元至正二十四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64-1367);后附小字:“宗人府卷。” 翻开后素页左侧有“大明太祖圣神文武...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发布会现场。新华社发 提起中国,人们总会说“上下五千年”,但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究竟是如何起源的?是否有5000年之久?今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 (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指出,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众多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考古实证中,就有山西襄...
明 纵34厘米 横27厘米 1921年教育部拨交清内阁大库档案 馆藏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稿本为红格纸本,每页24行,每行24格,共计96页,原残缺数页。原系包背装。原淡黄纸面封,左边题:“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近右边书“嘉靖二十九年(1550)”。 本卷三百五十六至三百六十八,每月一卷,每卷首尾均题“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惟卷三百六十八(十二月)有残缺,癸未(二十四日)只...
记者从河北省磁县文保部门获悉,考古人员日前在该县一村民家中发现一块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所立古石碑,距今已有410年历史。专家表示,石碑的发现对研究冀南地区考古线索和宗教传承有较高史料价值。 该石碑为当地村民在翻修院子时发现,石碑通体青石质地,高120厘米、宽53厘米、厚20厘米,刻有图案与文字,碑额呈半弧形,碑身保存完好,底座已缺失。碑额两侧刻有巨龙,龙眼硕大、龙须飘逸、祥云环...
明朝宣德皇帝(朱瞻基)非常喜欢香炉,在位期间,他特地命人从暹逻国(即今泰国)进口了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铸造了一批精美的香炉。由于在铸造过程中,红铜中添加了金、银等十几种贵金属,且经过十余次的精心铸炼,使得铸造出来的成品香炉色泽晶莹温润,款式典雅精美,成为中国古代香炉中的极品,被誉为 “宣德炉”。宣德炉自明代以后便受到历朝历代收藏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