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解放书单:《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这一书名,本身就隐含着传统与现代、守望与拓新的相互关系。两者之间,您希望自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牟钟鉴:一定是桥梁和渡者。 我写作这本书,是希望能够直面当下的问题,尽量以精练、通俗的语言,将中国文化是什么及其当代价值阐释明白,希望有助于大家、特别是年轻人,走进中国文化,懂得中国文化的当下意义。 这本书是我近些年思考的一个总结,我并不期于...
2016年初,多家国内旅游互联网平台在其发布的行业预测报告中提及,随着大众旅行需求和习惯的升级,私人定制正在逐渐成为主流,而目的地主题游将更受青睐。从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目前活跃在市场上被大家熟知的定制旅游公司,大都现金流和盈利能力不错,而且用户粘性高,且大多数是深耕境外定制旅行的公司,如无二之旅、指南猫世界邦等。 纵观目前市场上的定制旅游公司,有偏向旅行顾问的价值,有偏向后台技...
在 “互联网+” 时代, 随着自媒体平台, 如微博、 微信等蓬勃发展, 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如, 在2012年的 《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 中, 微博被正式纳入博物馆公共关系定性评估指标体系 . 数据显示, 截至2015年底, 我国仅手机网民规模就达到6亿, 在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下,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全面开启。新型自媒体平台的日新月异是必然趋势。 在此背景下, ...
8月5日,“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在山东省青岛市博物馆开幕。这是该展在今年3月份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结束后开启的全国巡展的第二站。 该展曾荣获2015年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以“南澳I号”“万历号”两艘沉船的发现及研究为基础,探索这一时期中西方海洋贸易的发展,共展出近600件文物,分为“序篇:中国海洋贸易黄金时代的到来”“碧海沉舟:东西洋沉船的发现”“货通万国:海洋贸易物品”...
古人丢弃残破陶片、红烧土等垃圾的灰坑 安徽肥东县店埠镇南院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此次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主要分布范围在两千平方米左右,目前已经发掘近三百平方米。而且发现了新石器时期一些古人生产生活的遗留下的遗迹和遗物,遗迹现象有新石器时期古人居住的房址和古人丢弃垃圾的灰坑,烧制陶器的陶窑和古人生火做饭的灶坑等等。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也出土了石制的生产工具,主要有...
生活在石器时代的人究竟有多聪明?据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网站最近消息,由该校科学家带领的国际考古团队首次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利用工具的直接证据——带有蛋白质残留的25万年前的石制工具。这表明生活在中更新世的早期人类有着令人吃惊的适应能力,当时人类已会使用复杂的工具。 考古研究由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考古学家艾普瑞·诺威尔带领。考古队在约旦阿兹拉克附近地区考察了3年多,那里远古曾是湿地和绿洲,现在...
2016年8月4日早6点天色微亮,部分科考队员已经起床,丝绸之路天山道科考正式进入第二天。早起不是因为科考队要一早出发,而是与不少队员内地生活起居习惯有关。新疆日出时间要晚于北京2小时。9点半准时早餐,十点全体上车出发。 图1、蓝色线条是4日科考路线,绿色线条是3日科考路线(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于丽君博士制图)。 出巴仑台镇不到1公里,是天山巴仑台古道最重要的三岔分道...
远看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墓群。丝绸之路天山道科考队供图摄 记者8日从丝绸之路天山道枢纽路网实地综合科考队获悉,经过4日至8日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的科学考察,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发现迄今为止新疆规模最大青铜时代太阳祭坛遗址。 该遗址距离巴州和静县200多公里,为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那热德沟口墓葬群。 是次科考队学术领队巫新华说,遗址中心最早是一个用卵石混杂泥土构筑起来的巨大圆锥形实体,现在...
2016年7月26日,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的,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蒙自市文物管理所、云南省师范大学等专家参与的题为“中国云南马鹿洞遗址的洞穴利用和古生态学”的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考古学权威刊物《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8 (考古学杂志:报告8)》。 马鹿洞...
李水城,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盐业考古、环境考古。 1任职简历 1978-1982,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 1982-1985,四川省历史博物馆历史部(副主任) 1985-1988,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研究生) 1988-今, 北京大学考古系(教员) 1999,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 2000...
高星,出生于1962年2月,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人,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 1人物简介 高星(1962.2——),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人。1985年在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
1基本介绍 李伊萍,女,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9月生,吉林长春人。1986年7月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2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访问学者(1993—1994年)。 2个人简介 主要研究领域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 1997年,出席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研究所、文学院及人文...
7月14日,英国剑桥大学官网登载了对该校考古部门负责人大卫·吉布森(David Gibson)的访谈。吉布森表示,近来考古学家对英国青铜时代人类活动遗迹的研究,已经可以让人们了解青铜时代的日常生活细节和生活水平。 吉布森表示,最近10个月以来,来自剑桥大学和其他机构的考古学家对剑桥郡的青铜时代遗址马斯特农场(Must Farm)的圆形木制房屋进行了发掘和研究。研究发现,当时生活在此地的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