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8月1日,“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正式启动,中国考古1号船将从丹东港起航驶向海洋红港区继续开展沉船水下调查工作。相信随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沉船的身份将得到进一步明确。 记者了解到,2014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初步探明,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该战舰被命名为“丹东一号”。121年前,北洋舰队有四艘战舰沉没在甲...
甲午海战沉没舰“丹东一号”的水下考古重点调查1日在丹东启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继续开展对沉船的水下调查工作,沉船的身份也将得到进一步明确。 2014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初步探明,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该战舰被命名为“丹东一号”。考古队在考古调查工作后,发现了长达50多米的沉舰上部遗物以及舰上的机关炮、弹药和瓷盆等物品。 1894年9...
靖江王陵建筑上的雕塑仙人骑鸡 靖江王陵石像生仪仗队 明十三陵早已入列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都热门景点。明代的帝王陵墓,遗留至今的还有广西桂林靖江王陵,考古界流传“北有明十三陵,南有靖江王陵”,可11座藩王陵中的绝大多数长年隐没于荒草灌木从中,难睹真容。国家文物局日前通报,经过近3年的清理发掘,七座藩王的墓园得以重见天日,并认为,这一组陵墓就是大明王朝的微缩兴衰史。7月28日,羊城晚报记者赶往...
甲午海战沉没舰“丹东一号”的水下考古重点调查1日在丹东启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继续开展对沉船的水下调查工作,沉船的身份也将得到进一步明确。 2014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初步探明,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丹东一号”。 1894年9月17日,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爆发海战。此次战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五艘战舰,其中有四艘战舰都沉...
《南方文物》2015年02期 【摘要】<正>前言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热词,它之所以火爆,当然是与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创新缺乏是当代中国之痛,并不限于考古学领域,这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钱学森先生临终前有一个世纪之问——我们如何才能有世界一流的人才?没有创新,何谈一流!如何才能实现创新呢?不同学科的学者都有自己的思考。对于考古学者而言,我们的思考应该包括如下一些关键的问题...
谈及仰韶文化,仰韶村是一个必须提及的名字。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这里发现了含有彩色陶器的史前文化遗存,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从此,仰韶村这个普通的豫西村落进入世人视野。今年6月底,记者来到仰韶村。盛夏的仰韶村文化遗址,安静地沉睡在田野之中。置身于阡陌之上,薰衣草的香气扑面而来;阡陌一侧的断崖上,古文化层带清晰可见,触摸几千年前遗留下来的文化堆积,能够让人感受出远古丰富而神秘的气息。 遗址...
李济(1896.7.12-1979.8.1),人类学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清华大学,任国学研究院讲师,后长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1949年后赴台湾大学及史语所。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著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
仰韶文化研究近百年来,大量自然科学方法被运用于不同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的研究中,从农业到手工业、从自然环境到人地关系……结合不同的科技考古手段,为人们认识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科技考古在仰韶考古研究中的应用,解决了哪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如何通过科技考古对遗迹遗物的分析,展现仰韶文化时期氏族社会发展状况?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张居中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考...
在大漠石窟中存在了近15个世纪的佛像,业已饱受自然力量的侵蚀。它们是否能够保持当下的姿态,继续在历史长河中前行,使将来的人类仍然能与今天的我们一样,追思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 浙江大学科技考古专家们的回答是:在二进制的世界中,文物可以获得永生。 7月下旬,记者随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团队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前往开凿于公元5至7世纪的须弥山石窟,探访数字化考古调查工作现场。 ...
本周二(7 月 28 日),相关研究人员宣布一名 16 岁法国志愿考古学家在该国西南部发现了一颗约 560,000 年前成年人牙齿,堪称考古“重大发现”。据悉,这颗人齿化石发现于托塔维尔 (Tautavel) 村庄附近的阿拉戈 (Arago) 山洞中。约 50 年前,有关部门对这一世界最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发现了 140 块属于 450,000 年前早期原始人类托塔维尔人的遗骨化石...
东天山地区是指包括天山山脉东段为中心的今新疆哈密地区及其周边区域。位于横贯新疆和中亚的天山山脉区域的东端,古代丝绸之路的沙漠绿洲之路和草原之路均从这里经过,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枢纽。东天山地区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较早发生游牧经济和游牧文化的区域。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东天山地区出现了定居牧业和半农半牧经济的考古学文化。约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游牧经济和游牧文化在东天山地区出现。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研究员28日在北京表示,陇西地区齐家文化玉器与中原地区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早期玉器关系密切,是西周玉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中国古代玉器及玉文化发展,发挥着承上启下重要作用。 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京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展”当开在北京开幕并举行专题学术报告会,朱乃诚发表《从齐家文化玉器看中原地区对陇西地区的文化影响》主题报告时作上述表示。 他...
记者从黑龙江省文化厅获悉,黑龙江省考古所依据《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保护规划》,经过近两年努力,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考古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完成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锅炉房、回水池、动物焚烧炉及部分细菌弹壳厂的调查勘探与发掘,并出土战争遗物1000多件。 2014年5至11月,考古专家对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四方楼”进行了全面发掘。爆破穴点和焚烧灰坑的发现,是本次“四方楼”考古发掘的...
来自安徽省文物局的消息,截至7月下旬,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芜湖市凤凰嘴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凤凰嘴遗址是芜湖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一处重要文物点,位于弋江区火龙岗镇新义村吕老自然村。据悉,该项考古发掘工作从2014年6月开始,重点对遗址核心区域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初步判断该遗址包括三个阶段文化遗存,其中,最古老的是距今4300-44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春秋...
为更好地利用博物馆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为对考古、历史感兴趣的大学生搭建零距离接触考古工作的平台,7月7日——7月11日,湖北省博物馆举办首届公众考古夏令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40余名大学生参与了活动。 此次考古夏令营以探索商周文化为主题,以普及历史和考古知识,增进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升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考古知识主题讲座、遗址勘查与体验、文物鉴定...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