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为纳莱蒂人头骨(左)和现代人类头骨(右)的对比。BBC 据英国媒体9月10日报道,科学家日前在南非的一个墓穴中发现类人生物的遗骨,表示这一发现可能会改变人类对我们祖先的认知。 科学家本次总共发现了1550多块类人生物的骨骼化石,将其命名为“纳莱蒂人”。分析发现,纳莱蒂人能够举行仪式。在生物分类方面,科学家已将其列入现代人类自身所处的人属当中。 科学家无法确认纳莱蒂人生前的寿命。不过,李·伯...
一度轰动世人的“楼兰美女”,和古楼兰国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楼兰美女”并不年轻,是一名强壮的中年妇女。 1600年前,楼兰国活跃于丝绸之路时,她已经在那片土地上沉睡了2200年。她之所以被称为“楼兰美女”,仅仅因为她是楼兰地区考古发现保存完好、年代最古老的女性干尸。 “楼兰美女”发现于1980年,该发现是新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重要考古发现,它对中外学者研究史前罗布泊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是通过进化而来,那么,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化而来的呢?考古发现的1.8亿年前手骨似乎正向我们叙述着这一切! 别小看图中这根小指骨,它来自1.8亿年前。这块化石表明,在同样条件下,现代人类的双手更擅长使用工具,而不是爬树——人类的进化比我们早先预想的要早得多。 第一根“现代人类”手骨发现于坦桑尼亚峡谷,从而将人类能灵活使用手指的推论提前大约400000年。 这次...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凌教授带领的考古队,在新疆南部的新和县通古斯巴什古城东北部的发掘工作中获得重大发现。 “我们在古城发现了贴有金箔的墙皮,贴金塑像残块、佛塔顶部的塔刹等。”陈凌说,从出土的遗物推测,该城的始建年代应在距今1700年左右的魏晋(公元3——4世纪)时期。 通古斯巴什古城位于新和县城西南44公里渭干乡,古城现存面积约5.7万平方米,方形,用土坯砌成。墙基宽约4——8米,墙体残存最...
2015度中美合作古生物考察项目野外工作日前在酒泉结束。此次考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工作区俞井子盆地发现恐龙化石点10余处,采获禽龙类、新角龙类骨骼及牙齿近20件,并在该地区首次发现伤齿龙部分头骨化石及驰龙类牙齿化石。 俞井子盆地位于酒泉北山地区,由于多次发现恐龙化石,被古生物爱好者称为“恐龙部落”。2000年,中美马鬃山恐龙考察项目对这一地区的下白垩统化石层进行了踏勘。2002年,甘肃省博...
考古事业是我国了解古代的一大重要途径,对于开采出来的文物,对于我们了解相应朝代或者时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湖南永兴发现东汉古墓,就是考古事业上的一大发现! 2014年,永兴县电大工作站院内土方施工时发现一座古墓,在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后,文物专家推断,该墓葬为东汉时期所葬,并出土了8件陶瓷、陶罐等实用器。 郴州市文物处专家罗胜强介绍,依据墓葬形制、砖侧纹饰和器物,此墓年代为东汉早中期,距今约1...
“在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我们确认了该遗址有煤的使用,发现了大量的煤灰和未燃尽的煤块。遗址的年代不晚于青铜时代,这说明最迟在青铜时代晚期,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就开始使用煤炭。这次发现,将煤的使用历史最少上推千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考古执行领队王永强这样介绍他们的最新发现。 为配合尼勒克县基础设施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今年6月中旬开始对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和墓地...
正在新疆进行的安西大都护府考古发现,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的通古斯巴什古城始建年代有可能在西晋时期。 8月中旬,由北京大学考古专家陈凌带队的研究人员正在通古斯巴什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陈凌介绍,在古城北门瓮城遗址出土的贴金墙皮、雕塑城块具有较高文物价值。他依据瓮城土层的堆积和新出土的五铢钱、小五铢钱等文物推测,通古斯巴什古城的始建年代很可能早于唐代,大约在西晋前后。 陈凌带队进行的考古发掘是国家...
以色列考古学家近期在以色列默基多地区一处废墟中挖掘出大量圣经时代的名贵珠宝和称为“紧急宝藏”的古代货币等宝藏。美国国家地理网站近日通过一组图集详细介绍了此次考古发现的重要成果。出土的文物向人们展现了三千多年前中东地区的人们生活画面,其中包括他们面对危险逃离家园时紧急留下宝藏的情景。 “尽管被埋藏了1000多年,这些名贵珠宝和‘紧急宝藏’还是在以色列重见天日。即便埋藏他们的家族已经让这些宝藏逃过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11日表示,此前被考古学家们认为始建于唐代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的通古斯巴什古城,经过最新考古研究发现,它的始建年代“可能会早到西晋”。 目前,陈凌正带领考古队员在通古斯巴什古城北门瓮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是次发掘是“安西大都护府考古”项目内容之一。该项目旨在研究唐朝中央政府设立的安西大都护府及其整套管理和防御体系究竟如何构成等系列问题,厘清安西大都护府相关军政建置体系...
2000多年前,出现在新疆古人头颅上的圆形、方形孔洞,究竟是战争留下的创伤还是治病驱邪的结果?近日,自治区博物馆原创专题展《逝者越千年——新疆古代干尸陈列》对外展示了新疆多个墓地发现的这一头骨穿孔的神秘现象(上图)。 中央民族大学一篇《新疆考古发现的头骨穿孔现象》研究论文显示,截至2012年,新疆26处墓葬群出土的穿孔头骨数量已超过68个,是全国出土穿孔头骨最多的地区,穿孔头骨出土年代以距今28...
2015年8月初,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在齐家文化发现命名地——甘肃省广河县举行,会后,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由甘肃跨越黄河前往青海,现场考察齐家文化青海喇家遗址。在喇家遗址博物馆,距今约4000年的一场突发地震现场发掘后完整保留下来,灾害场面惨烈,但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的遗存更是穿越历史时空令人动容。 时间跨度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
外来文明之谜 金沙遗址出土的精致的金面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赵殿增老先生跟我笑谈,说一个字便可总结古蜀文明:“神”——神权、神圣、神奇……这说法比较神妙。 世界古代文明的早期国家无不借神权统治下民,古蜀王国也大体相同。鱼凫王朝是神权统治的典型,三星堆出土的最精美、最华贵的器物都出自用以祭祀神灵的祭祀坑。再看古蜀文化遗址的出土器物:那众多面目奇特的头像、面具是祖先崇拜的象征也是巫师的形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