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2.3厘米 口长18.3厘米 口宽15.6厘米 器厚立耳,折沿窄缘,腹部呈长方形,下部略有内收,平底,下承四柱足。器耳外侧饰两周凹弦纹,口缘下与四转角处各饰1组饕餮纹,腹部四面左、右两缘与下缘均装饰排列规整的乳丁纹3行,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凸弦纹三周。器内壁铸铭文:“小子父己”。此器形制、花纹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后母辛鼎相似。在...
商 商后期 商末周初 传20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 通高103厘米 耳高22厘米 腹高43厘米 足高36.5厘米 口径80厘米 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类6组浮雕式饕餮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凸弦纹。 据传,子龙鼎系20世纪20年...
明 永乐(1403—1424年) 高21厘米 此尊造像头戴五叶冠, 双目低垂, 面带微笑。上身袒露, 饰繁复的璎珞,帔帛自两肩垂下,下着长裙,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帔帛与长裙具有丝绸般质感,褶纹自然、流畅。莲座上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明 永乐(1403—1424年) 高21厘米 此尊造像束发, 戴五叶冠, 缯带在耳侧翻卷扬起。左手结期克印,右手持宝瓶,坐于莲座之上。根据造像仪轨,此像右脚下应踩一小莲台。莲座满布细长饱满的仰覆莲瓣,座上缘及下缘各饰一圈联珠纹。莲座上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明永乐初年,宫廷开始大规模制作佛像,作为与西藏宗教上层互相馈赠的礼品。这些佛像主要由藏、汉工匠在南京和北京两地制作,其风格符...
明 永乐(1403—1424年) 高24.5厘米 此尊造像脸型方圆,双目微睁,嘴角上翘,呈现甜美的微笑。头微微左倾,腰则向右扭,呈三折枝式坐姿,体态优美且颇具动感。左 手结期克印持金刚铃置于胯上,右手当胸结期克印,托一金刚杵(已丢失)。莲台上刻“大明永乐年施”款。此像身饰华美的璎珞,下身 着裙,衣纹以写实的手法表现,正是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的特点之一。 金刚萨埵也被称...
14世纪 高14厘米 莲花生头戴风帽,左手结禅定印托钵,右手持金刚杵,坐于莲座上。莲座下面的方形台座正面雕刻狮子与法轮。这是一尊蒙古风格的造像。 莲花生是8世纪印度密宗大师。他精通显密教法,擅长运用咒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在位期间(755—797年),他被请到西藏,以密宗法术制服吐蕃各地苯教神祇,扫除了佛教在吐蕃传播的阻力,将佛教密宗系统地传入西藏。莲花生对佛教在西藏的发展起到了重...
13世纪 高30.5厘米 此像为螺发,面部泥金,身披袈裟。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的莲瓣大而圆润,具有明显的西藏西部 造像风格。 1 3至1 5世纪,西藏西部造像一扫以往的稚拙之风,身体比例匀称,身躯舒展,手脚极富写实性。
11世纪 高19.5厘米 此像为高发髻,头戴宝冠,耳饰大耳环。右手高举利剑,左手牵莲花枝,花上托经卷。菩萨像为宽肩细腰,以三道弯的姿势立于圆形莲座上。菩萨像高束的发髻是模仿克什米尔地区的造像风格。 文殊菩萨是佛教智慧的象征,其法器主要是利剑和经书。在西藏,莲花生、宗喀巴以及明清两代的皇帝都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明 (1368—1644年) 高23厘米 此像头绾螺髻, 发髻刻画精细。面形长圆, 饱满丰润, 双目低垂,眉间嵌银珠白毫,直鼻,小口。右手置于右膝上,左手持经书搭于右手之上。身穿宽袖垂领衣,衣领和袖口镶嵌银丝,绘出云纹图案。衣褶随体形勾勒得简洁流畅,流转自然。背面为嵌银“石叟”二字。观音菩萨面相秀美、慈祥,姿态优雅端庄,犹如明代仕女形象。 石叟为明崇祯时期的僧人,擅长制作嵌银丝铜...
8世纪 高24厘米 此尊造像为高束发, 头后是椭圆形火焰纹头光。袒上身, 饰项链、臂钏。右手持莲苞,左手支撑于体侧。圆形莲座,莲瓣宽厚, 叶面刻三道叶筋。这种莲座、头光形式常见于8 - 9世纪的尼泊尔造像中。 观音菩萨,也译作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其以宽广的慈悲胸怀救济众生,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神祇,也是信仰最为广泛的尊神。观音菩萨的形象很多,有持莲花观音、狮吼观音、四面观音、十一...
12世纪 高16.5厘米 此尊造像面相方圆,大眼、直鼻、宽嘴。身披袈裟,袈裟轻薄贴体,边缘饰凸起线纹。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薄衣贴体与高大的台座是东北印度波罗风格的体现。
12世纪 高12厘米 毗卢佛头戴宝冠, 发髻顶端饰绿松石。五官棱角分明, 大眼嵌银,具有印度人的特点。双耳后的宝缯呈扇形,十分别致。袒上身, 下着裙,帔帛自双肩垂落,绕两臂后垂搭于台座上。双手结智拳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毗卢佛头戴宝冠, 发髻顶端饰绿松石。五官棱角分明, 大眼嵌银,具有印度人的特点。双耳后的宝缯呈扇形,十分别致。袒上身, 下着裙,帔帛自双肩垂落,绕...
11世纪 高12厘米 毗卢佛头戴宝冠, 双手结智拳印, 坐于莲花座上。佛像两侧各有一塔状装饰,像背是波罗风格中常见的拏具形式:正上方是金翅鸟,与肩平行的横梁上方各有一只摩羯,横梁下方是相背而立的狮羊。 毗卢佛的出现代表印度佛教密教思想体系已经形成。密教创立之初, 一直秘密流传, 直到7 世纪以后, 密教影响扩大, 得以公开传播。密教体系完善的标志是以五方佛为核心的神系建立,五方佛...
11世纪 高15厘米 释迦牟尼佛头戴三叶宝冠,双目和白毫嵌银。身着天衣,衣褶流畅,身饰华丽璎珞。双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于矩形台座上。台座正面有四根柱子,中间为力士托举,两侧是狮子护法。佛像身后有头光和背光,背光外缘为火焰纹,内为梅花纹;头光外为火焰纹,内饰联珠纹。造像的嵌银技法与葫芦形背光形式是克什米尔地区造像特点。 这类宝冠佛的出现与密教形成有关。密教是印度佛教、印度教和印度民...
11世纪 高11.5厘米 此尊造像左手结禅定印, 右手施触地印, 结跏趺坐于金刚宝座上。金刚宝座中间刻地母证佛成道、摩罗阻止失败的场景,两侧有象、狮子护法。 此像双肩宽厚,胸部饱满,双腿敦实厚重,具有尼泊尔造像的特征。袒右肩式袈裟仅在边缘处刻画衣纹,是印度笈多时期萨尔纳特风格的延续。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