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 王海燕 通讯员 陈厚舜 63岁的杨增华有一个大胆的想法:用自己的双手“复建”圆明园。 听着挺悬乎?但杨增华挺有信心。他所说的“复建”,是用自己独创的古建微缩技艺再现圆明园的历史盛景。 作为先期的试验,杨增华已经成功微缩了颐和园的宝云阁、“四柱七楼”的牌楼、寄澜亭、留佳亭、秋水亭、清遥亭等6座古建,并由此获得了北京农民艺术节民间艺术品评比优秀奖。 这位海淀民间艺人,目前正在广招...
正值农历小年,由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和宝山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举办的“走进家乡的民间艺术灶画”展17日开幕。展览通过10多座不同样式、风格迥异的的灶头画模型,并配以文字、图片、画稿等形式,集中介绍了上海地区民间灶头画的发展、工艺特色和传承发展。展厅内还放置了农家常用的蒸架、铁锅等炊具,灶头旁储水用的水缸和吃饭用的小板桌、八仙桌,还陈列着特地征集的织布机、独轮车等实物,营...
中新网兰州12月30日电 (记者 张玉玺 刘薛梅)仿说唱俑、仿西汉骆驼、牡丹瓶等这些大大小小几十个漆黑发亮的黑陶器陈列在王金明的民间艺术馆里。“创作上的情感融入到黄河红胶泥中才能制作出更具文化底蕴的高仿”这是王金明对自己黑陶制品的最终鉴定。 王金明的民间艺术馆坐落在甘肃兰州市红古区一无名小山上,却已有上万件成品远销美国、台湾、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从小热爱绘画的他一生追求艺术,1992年,他赴...
在长沙窑的发源地湖南长沙铜官镇,有个被业界称为能做“壶王”的民间老艺人叫谈志忠,在查看过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壶王”的照片后谈志忠说,和长沙窑“壶王”在形体、贴花、工艺上极其相似的大壶至少有30件。 谈志忠老人告诉笔者,1989年时,他所在的陶瓷三厂接到了一个澳门商人的订单,要求定做10个样式300件长沙窑,这其中就包括30件长沙窑大壶。 谈志忠说,按照客户提供的图纸,他所在的生产小组开始生产,...
该画作者之一的赣绣传承人陶永红(最右边)和其他两位同事一起展开这幅头发刺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刘占昆 摄 中新网南昌5月5日电(刘占昆)江西民间艺人花了近5个月时间,用头发丝刺绣出中国名画《清明上河图》,5月5日,记者亲眼见到了这幅罕见的头发刺绣作品,据称用头发丝刺绣而成的绣画作品耐水性强,可永久保存。 头发一般因为细小容易扯断,更不会想到有人会拿它去刺绣。5日,记者看到了这幅用头发刺绣的《清...
“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葫芦,经过艺人之手居然身价倍增,真是不可思议!”昨日,在首届中华巴洛克民俗文化节上,匏器传承人庄庆成为他制作的高仿清宫“蒜头瓶”开价14万,引来游客围观,感慨民间艺术的奇迹。 昨日,在民俗艺术品展销区,记者见到了这个不简单的匏器,经过制作者的加工,一个普通的葫芦上呈现出凹凸有致的纹饰,很难区分是人为雕刻的还是葫芦自然生长的,在葫...
本报记者 张向阳 在济南去年举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民间艺术家李亚宁的葫芦画非常引人注目,这个年轻人是怎样与葫芦画这门古老的艺术结缘并成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呢?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李亚宁的“匏舍”。 一进“匏舍”的门,只见迎面摆放的都是各式各样的葫芦,有烙画的,有砑画的,有针刺的,还有彩绘的,大大小小各种器形让人眼花缭乱,别看“匏舍”房间不大,里面还真是名不虚传呢。 ...
这些天,不少入驻南京民俗博物馆的民间艺人分外忙碌。就在去年底,博物馆与一家文化公司签下500万元的非遗产品订单,昔日生意零落的剪纸、绒花、核雕等民间艺人,手里一下子有了长长一串订单。收入微薄,非遗传承的积极性必然受影响走进赵树宪绒花工作室,57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树宪正在精心制作一朵牡丹绒花。绒花是南京独特的头饰品,南京女子有着婚嫁喜事和一年三节戴绒花的传统。赵树宪原是南京工艺制花厂绒花车间的主任...
1月28日,“迎新春——向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献礼”新疆民间工艺品展,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拉开序幕。本次展览共展出工艺品百余件,展览至3月4日结束,市民可免费观看。图为在民间手工艺品展上,剪纸艺人陈兵(右)为现场观众赠送剪纸作品。
借助放大镜在叶片上雕刻图片。周小云 摄 河南省商城县民间艺人余贵明,能用树叶雕刻出各种形态的图画。雕刻后的树叶薄如蝉翼,柔韧如布,反复折压都不会断裂,使得一片普普通通的树叶在他手里经过加工后变成了唯美的艺术作品。 在其工作室的墙壁上,悬挂着十几幅他创作的叶雕作品,有人物、山水、写意等,每一件作品都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薄薄的叶面上雕刻出来的栩栩如生的画面,让人惊叹不已。 在树叶上雕画之前,余贵...
11月28日下午,非遗学社2010年年会在东校区文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来自荆州市文化馆、荆州市民间艺术界的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艺术研究生等与我校近百名师生欢聚一堂,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问题。 会上,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毛洪文致开幕词,他代表文学院对莅临会议的领导嘉宾表示欢迎。他说,我校非遗学社是我校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生社团,该社秉承推进大学生熟悉和深入了解非遗、...
早报讯 一张废弃的X光片,在民间艺人郑荣山的裁剪之下,变成了十二生肖小动物,栩栩如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永联在孩子们的眼皮下,讲解几款简单的菱形风筝,还在上面画了降落伞、中国印、五福娃、小燕子等图案……这是和睦街道隆重推出的8位民间艺人,在给和睦小学的高年级上课呢。 刚刚开学,陈永联等8位民间艺人收到了和睦小学的聘书,正式成为这所小学的兴趣班老师。于是在上周,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领取证书。 记者 尚洪涛 摄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昨日,市文广新局向96位市级非遗传承人颁发了证书。传承人表示,自己有责任将祖先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为下一步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继续努力。 高陵扎花传承人刘淑贤、老油坊传承人高飞、九连环传承人杨潼玺、蓝田普化水会音乐传承人邓印海、户县蒋村正月活动传承人王茂利等...
说到中国铜艺,人们不自觉的会想到北京的景泰蓝,其实,我们云南的乌铜走银历史上曾与景泰蓝并称“天下铜艺双绝”。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北京景泰蓝风生水起,一路走红,成为我国知名的铜器工艺品,而云南的乌铜走银却销声匿迹,已经到了失传的地步。近年来,这一濒临灭绝的乌铜走银制作工艺又在晋宁县晋城镇天城门村有了新的传人,他就是在困境中传承民间艺术的农家子弟袁昆林。一上世纪20...
中新网昆明7月27日电 (胡远航)“乌铜走银”、撒尼刺绣、捏面人、剪纸、瓢画、竹雕……为期三天的“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昆明文庙拉开序幕。来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他们平凡的双手制作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书写”了一段段“草根”传奇,成为“2010滇池泛亚文化艺术节”的一大亮点。 27日一大早,记者就赶到了位于昆明市中心的文庙,雨后的文庙弥漫着老桂花树的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