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我国首届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28日至29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来自全国文博单位和职业院校的111名专业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在古建筑清水砖墙等四个项目展开角逐。 据竞赛组委会主任、国家文物局人事司司长朱晓东介绍,全国首届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设置不可移动文物修复、可移动文物修复两大类别,细分为古建筑清水砖墙修复、古建筑木构件修复、瓷器修复、书画文物修复四个项目,分为理论考核、实际操作两个环节。...
三维数字建模——唐代彩绘仕女俑。(西安博物院供图)一件青铜器的树脂模型和复仿制品。韩宏摄即将进行三维扫描的罗汉木雕。韩宏摄制图:冯晓瑜 手握“手持式三维扫描仪”,对着座椅上小朋友伸出的胳膊慢慢移动,在不同角度扫描,连线的计算机上就会实时显现出“绿色”的、“蓝色”的胳膊……这是记者近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室里看到的一幕。该馆在“文物修复季特展”第三季推出“孰制匠之——三维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
两年前,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把秘不示人的文物修复展示在大众面前,文物修复工作似乎从那刻起不再神秘。近年来,天津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工作上下足了功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那么,天津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工作到底是怎样的?修复师又是如何体现他们的“工匠精神”呢?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天津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部,对文物修复工作进行了一次“探秘”。 文物修复讲究望闻问切 文物修复是一个十分复杂...
我国文物修复事业跨越新旧两个社会。在旧社会,文物修复师是民间艺匠,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专为古玩商修复古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物修复师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走向文博岗位,为国家修复国宝,带徒传艺,将他们精湛技艺传给新中国第二代的文物修复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批师徒新老两代人开创了我国文物修复事业。 目前,第一代文物修复者已作古;第二代仍有部分健在,安度晚年;第三代也将面临...
河南省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文物修复专家王琛在修复文物 修复师通过三维建模方法修复文物 修复师在修复字画文物 市民游客代表在陕历博文物修复室里体验“修复”字画 陕西历史博物馆今年暑期推出了“孰制匠之”文物修复特展,向公众展示了文物三维信息采集、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科技+文物修复”的新概念、新形式吸引了不少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对文物修复工作的一次尝试和...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们,在展厅文物修复室内工作。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座由玻璃幕墙包围的透明展室,文物修复科的修复师在这里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各式仪器设备,对文物进行拍摄测量。作为集中展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的空间,博物馆展厅文物修复室举行文物修复季系列展览,从书画、金属、陶瓷、木器家具等多个方面展示文物修复工作,为广大观众揭开文物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 文物修复师陈园在对一件明代陶俑进行图...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展示室里,一台3D打印机正在安静地工作,喷头下一个“迷你”版罗汉俑正渐渐成形。那些在时光的侵蚀之下,或斑驳或残缺文物,如今由新技术手段的辅助,正恢复着它们本来的样子。 这尊小小的3D打印罗汉俑不足5厘米高,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修复展厅里的热门纪念品之一。展示室里,两位“90后”工作人员张璐和马婷,正在操作三维扫描仪,为另一尊罗汉俑进行数据采集。 这个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
陕西历史博物馆今年暑期推出了《“孰制匠之”文物修复特展》,向公众展示了文物三维信息采集、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科技+文物修复”的新概念、新形式吸引了不少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对文物修复工作的一次尝试和探索。 文物修复从后院搬到展厅放大公众关注度 陕西是我国文物大省,拥有众多国宝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早就是中华文化的靓丽名片。馆内文物琳琅满目、美仑美奂,让海内外观众为之赞叹。...
我们常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在很多人看来,高考不仅决定未来大学四年,甚至也决定着以后人生的方向。因此老师、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将高考视为重中之重,将其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才让很多考生感觉不小的压力,一旦失利仿佛陷入无边的绝望中。2013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李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回忆起当时在电脑前查高考成绩的时候,李先生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发挥失常了。当时他就觉得一阵阵眩晕,眼前发黑,胸口发闷,内心慌乱异...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节目火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吧,节目里各种奇珍异宝,都能卖出天价,想想都让人心动。看完以后都感叹为什么自己家里没有一件这样的宝物呢。有宝物的人说了,有是有,但是破损了,那和没有又有什么区别呢。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文物修复这个行业将破损的宝物修好,修复后价值翻十倍。不信?那就一起看看吧。 ▲文物破损时的照片 ▲文物破损时的照片 看上去是不是很厉...
文物修复师张鸣峻 文物修复师许东雷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执着沉静,妙手仁心,用双手唤醒一段段沉睡的记忆。 近日,山东省文物局在“国际博物馆日”公布了第二批“山东省文物修复师”名单,入选的121人,专业涉及陶瓷器、玉石器、青铜器、书法绘画、古建等13个类别,他们中有拥有几十年修复经验的资深修复师,也有风华正茂的90后。他们,都与文物修复有说不完的故事。记者...
2018年5月13日21:40西安一套《这里是西安》栏目播出《文物修复保护专家——马琳燕》,同时该片也在当晚22:45西安丝路频道《丝路西安》栏目播出。 马琳燕研究员现任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员,保护研究二部主任。自1995年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毕业以来,她一直工作在文物保护修复一线。凭借艺术专业的功底,经过三年中意合作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的系统学习,她很早就成为省文保院的保护修复技术骨干...
目前,有部分人在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中,希望将它修复到“婴儿时期”,即初建时的崭新面貌。河南博物院研究员杜启明认为,历朝历代都可能会在文物古迹上留下一些当时的印记,“如果不注重对各个历史时期存留物的保护,实际是在毁掉历史、破坏文物价值。” 4月18日是第36个“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的主题是“遗产事业,继往开来”。如何提升文物保护质量、做好文物保护的价值评估、倡导文物保护工程逐渐向研究性项...
10位市民游客代表在陕历博文物修复室里体验“修复”字画。 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和《国家宝藏》的热播,使得文物修复师这一行业走出幕后,走到了台前。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精神,让文物修复工作以更加科学严谨的方式展示在公众面前,陕西历史博物馆从今年春节开始,便将文物修复工作从幕后搬到前台。4月21日,10位体验者从众多问卷调查的填写者中脱颖而出,受邀进入修复室体验字画“修复”...
“这是我们故宫修复钟表的王津,网上都叫他‘男神’。他确实挺‘神’的。你瞧那钟表到他手里一修,点得走得准,那鸟得叫,那水得流,小人得出来,到点还得敲钟……”在历次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讲座中,钟表修复师王津总会充当演讲中的一两个“包袱”。 在这些“包袱”背后,故宫钟表如何修复?日前,王津走上了国家图书馆讲台,讲述了他在故宫修文物的故事。 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src="http://...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