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宋 北宋 高8.4厘米、直径11.6厘米
唐 头饰 长24.5厘米 钗股细长,通体扁平。钗首作叶形,两面随形刻含苞莲花数朵,花瓣间莲子粒粒可数,整体造型简洁。
图中展示的这只高足杯,年代下限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 这只高足杯的基本特征为高足、平口、深弧腹,足中空外撇,足内有数道凹凸圈,足底削边露胎。杯高11厘米,口径8.7厘米,杯口细刻四道圈线,二组中间夹刻一周卷草纹,四个单线对称的菱花形开光布于杯间,每个菱内刻折枝荔枝纹,上下还衬以如意纹四组。足部下方同样刻四道圈线,二组中间夹刻卷草纹一圈。足中部刻四焦叶纹绕柱一周。杯内双圈线里另点缀一折枝荔枝。此...
宋 西夏 公元1038年-1227年 背水用具 198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征集 高33.3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32厘米 此扁壶小口,卷沿,口沿一侧有堆刺纹,短颈,双系,腹部扁圆,正面饰两组褐釉剔刻牡丹花纹,背面置圈足。这类瓷扁壶是由皮囊壶发展而来,边缘附加的堆刺纹则逼真地再现了皮条缝制的痕迹。 西夏瓷器的烧造受定窑和磁州窑等北方窑系的影响较大,但与同时期的宋、辽...
宋 金 盛器 1985年吉林省农安县城北金代窖藏出土 高11厘米、口径26.2厘米、足径12厘米 此瓷钵外壁口沿下凹入一圈,内壁相应凸起;外壁素面,内刻双鱼,周围衬以水波纹和水草纹,纹饰自然流畅,线条简洁。
宋 金 盛器 1985年吉林省农安县城北金代窑藏出土 高6.8厘米,口径29.8厘米、足径9.8厘米 此窑共出白釉刻花龙纹大盘4件,此盘为其中之一。盘内壁刻一周弦纹,盘中心刻一团龙,首尾相接,四肢向四面张开,每肢三爪,身披鳞甲。瓷盘胎质较薄,通体施白色袖,洁净度很高,造型优美,是金代定窑白臣中的精品。
隋 盛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21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9.4厘米 此罐罐身瘦长,口直而大,瘦颈,肩部贴附八系,属于隋朝瓷罐中的南方系统。罐表里均施青灰色釉,有开片纹,底下露胎,胎呈灰黄色。此罐出土时内盛有核桃。
本文介绍的刻花瓜棱花口尊是北宋时期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器物,高14.5厘米,口径13厘米,至于作者给出的鉴别依据是否恰当,请藏友们阅后给予赐教。 该花口炉胎色白净,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青白如玉。釉薄的尊面如:花口边沿、凸棱折线、刻花楞边、镂孔和葵足的边缘等处,或露胎 白,或微泛黄;釉厚的炉面如:颈肩和腹胫之间,瓜棱凹纹和圈足外面均显水绿色,用肉眼即可看出釉层内有细小气泡。 该花口炉...
辽代瓷器造型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中原形式的陶瓷器皿,大都按照中原固有的样式烧造;契丹形式的瓷器,都是仿照契丹族传统使用的皮制、木制容器而烧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 这件辽代绿釉刻花单柄壶(见图),高14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7.5厘米,壶小口,口内收,丰肩,下腹部渐内收。壶身肩部一侧有多棱形短流,与之相对应处为双条形绳系。在壶流与系之间腹部一侧有竹节形横柄,柄端有...
故宫博物院藏红釉刻花云龙纹梨式壶,通高12.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5.3厘米。 壶体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腹部一侧有长流,另一侧有如意式柄,圈足较高微外撇,无款。壶盖圆顶,有宝珠形小钮,盖侧及壶口沿各有一个小圆环系,以便系绳连接,防止壶盖脱落。通体及足内均满施红釉,腹部暗刻五爪云龙纹。 龙纹细颈长嘴,形态生动,时代特征鲜明。此壶釉面匀净,釉色鲜艳,是元代红釉器中的...
古瓷都上林湖滨湖地区,在晚唐以前为余姚县辖区,晚唐时代划归慈溪县,五代时又划归余姚;而余姚县古代是隶属越州管辖的,故名。越窑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迄今发现的越窑窑址有700多处,分布在今浙江东部的宁波、绍兴地区。主要集中在甬江流域的慈溪、余姚、鄞县、奉化,浦阳江流域的诸暨,曹娥江流域的上虞、绍兴一带。以鳌唇山东晋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其中仅上虞和慈溪两地就有600多处窑址。慈溪...
名称:青釉刻花六系罐 类别:陶瓷 年代:北齐 规格:高28厘米,口径18厘米。 简介:青釉刻花六系罐肩附六系(两横系四竖系),系之间以圆规刻划圆圈、花瓣纹。瓷器的腹部刻有三周弦纹带和鸭、树及斜线三角纹。此罐胎质坚硬,内外施釉,内满釉外半釉,釉质清澈明亮。青釉刻花六系罐出土于1958年河南省濮阳县李云墓,是早期青瓷的代表器物之一。
甜白为明永乐朝景德镇窑所创制的半脱胎白瓷。胎质精白,釉水莹润,光照见影,视如冰雪,温其如玉,感觉甜净,故称“甜白”,亦称“填白”。此件明永乐甜白暗刻花梅瓶高28厘米,薄胎,短颈,丰肩,剑腹,瓶体修长。釉色晶莹洁白,温润如玉,胎体薄如蛋壳,极为轻盈。强光下可见胎体呈肉红色暗刻缠枝莲,花纹若隐若现,线条流畅自然,刚劲柔雅。放大镜下见大小气泡通透晶莹。 综观此器简朴大方、幽淡隽永、典雅含蓄。据了解...
青瓷牡丹刻花执壶,喇叭口,圆唇,细长颈内呈竹节状,圆肩,细长的管状流起于左侧肩部,流口大致与壶口沿平,扁条形曲形执柄起于右侧肩部,上与口沿连接,腹微鼓下斜收,圈足稍外侈。除圈足着地处外,通体施略微发绿的温润晶莹的青色釉,壶体饰牡丹花纹。通高22.2、口径8.1、腹径13、足径7.2厘米。这件执壶是1977年2月,从宝鸡县县功镇陈家嘴村的一座宋墓中出土的。共出的还有一件青瓷碗。出土的一块墓志砖上铭记...
繁昌窑坐落在皖南繁昌县城南一个名叫柯家村的山冲之间。相传五代时由柯氏两兄弟创建,故此这个窑烧制的产品中也有“柯大、柯二”之说,因宋时繁昌曾隶属宣 州,而史料中又有“宣州窑”的记载,所以学术界将其列为“古宣州窑址”。近年来随着芜湖、宣州、泾县、绩溪等古宣州辖区内大批古窑址被发现和考证,可能是 怕因窑名而混淆产品,人们不得不又以地名来冠以“繁昌窑”之名,而当地的老百姓却仍习惯称之为“柯家冲窑”。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