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海棠山摩崖造像 网络图片 佛教石窟是分布在丝绸之路上的艺术明珠,从南亚印度的阿旃(zhān)陀石窟,经中亚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到中国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可以管见佛教文化流传的历程。 石窟寺艺术在藏传佛教中也颇为兴盛。如被称为“吐蕃第一窟”的拉萨药王山查那路甫石窟,是重要的早期石窟寺遗存。在四川、青海等地,也有一些重要的藏传佛教造像。但在青藏高原之外,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摩崖造像群极为...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据明代高僧镇澄撰《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佛寺之始,以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为最早,初建于公元68年(东汉永平十一年),为汉明帝刘庄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法时诏令兴建,成为“释源宗祖”之一。北齐时五台山有200余座寺庙,唐代最多达360余座,“会昌灭佛”之后,宋代还有72座,明时回升到104座,清末民初达到112座。 五台山现存有...
会议现场图。童轩摄 中新网铜仁7月8日电 (周燕玲)2018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8日在此间举行。 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的分论坛之一,以“心灵环保·世界和谐”为主题,已连续举办五届。本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云集铜仁,围绕梵净山弥勒文化的当代价值、梵净山佛教文化建设,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展开讨论。 梵净山,...
研讨会现场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范丽芳摄 中新网五台山7月5日电 (范丽芳)“佛教从来不会把人类局限在某个国家、某个地域,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共同体。比如佛教倡导珍惜,因为个人浪费的资源有可能是人类共同的资源。”5日,在山西忻州举行的第四届五台山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活动组织者、五台山佛学与东亚文化国际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宽广法师阐述了本次活动主题“佛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在延续前...
昭陵唐墓壁画内容从不同角度真实再现了初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且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墓主人的社会地位,是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并以其独有的风貌成为壁画宝库中的佼佼者。此外,壁画内容中亦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反映初唐社会宗教信仰的理想主义作品的佛教元素,诸如莲花、飞天、摩羯、白马等。 莲花:在昭陵陪葬墓壁画中,莲花形象频繁出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人特别是皇室贵族对莲花的喜爱及崇尚。如长乐公主墓《四侍...
曾作为达赖、班禅驻锡地的北京藏传佛教寺院西黄寺,26日以博物馆样貌迎来首批社会公众。 自1652年建成以来,这座集汉、藏、印三种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寺庙一度作为皇家寺院,对外界紧闭大门。 1987年,十世班禅和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在西黄寺创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自此,该寺成为供藏传佛教界僧人研习佛法的重要场所。 今年5月18日,西黄寺博物馆举行开馆揭牌仪式,26日上...
莲花作为佛教的标志,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我国用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大约始于周代,莲花纹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纹饰之一,其兴起与佛教的盛行密切相关。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经过逐渐的适应和缓慢的流传,到东晋、南北朝时已遍及大江南北。随着佛教的到来,佛教艺术随之兴起,莲花纹饰出现在我国瓷器上面,则首见于六朝青瓷。 清·朱耷《荷花翠鸟图轴》 182×98cm 上海...
噶玛噶举派在藏传佛教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派,它开创了藏传佛教历史上活佛转世制度的先河,在云南藏传佛教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噶玛噶举派约于11世纪末至13世纪中期传入纳西族地区。噶玛噶举派从创立者杜松钦巴开始便注重在康区的发展,在康南一带有很大的势力,该派自传入云南纳西族地区后,便得到木氏土司的大力支持,与木氏土司关系密切,因而在西部纳西族地区影响很大。 噶玛噶举派传入纳西族地区 ...
摘要:至迟在南朝,中国已有单尊罗汉崇拜和团体罗汉崇拜两种类型的罗汉信仰并行。单尊罗汉崇拜以宾头卢信仰为主;团体罗汉崇拜包含两种:以宾头卢为核心的数量不明的圣僧崇拜,包含宾头卢在内的阿耨达池五百罗汉信仰。不同类型的罗汉信仰之间交涉、杂糅。中国早期罗汉信仰涵盖社会各个阶层且尤盛于南方,或许与《十诵律》在南方的流行有关。 【作者】王鹤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摘要】唐初道世法师在其所著《法苑珠林》一书中,专设《和顺篇》一篇讨论“和顺”思想。其所论“和顺”思想既融合了儒家“刚柔均平”“刚柔得中”的中庸思想,又兼俱道家思想中“阴阳调天地之和”的理念,体现了唐代佛教深受本土思想影响的特征。本文拟通过对此“和顺”思想的分析,窥探唐初佛教思想的本土化规律。 【作者】范习加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期刊】《世界宗教文化》...
文化的定义有很多,据说有500多种。按照许嘉璐先生的说法,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我们认为这个定义包含这样几个要点:(1)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山川土石;(2)即使人类在蒙昧时期所创造的,也是文化;(3)非人类创造的不是文化,如猴子所画的画,蚂蚁所堆积的蚁山,蜜蜂所造的巢;(4)文化是人类有意创造的,无意识形成的东西不是文化。 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
经过中孟联合考古队4年的持续发掘,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的面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专家认为,这个藏传佛教高僧阿底峡的诞生地已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这是记者14日从在长沙举行的2017湖南考古汇报会上获得的信息。 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位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市蒙希甘杰县,发现于2010年。据考证,该地区在9至12世纪是孟加拉国数个古代王朝的都城所在,同时也是孟加拉国高僧阿...
12月6日至7日,由普陀山佛教协会主办,普陀山佛教造像研究院承办的“佛教文物科学研究研讨会”在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召开。与会人员就佛教文物科学研究中的新技术运用、新材料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普陀山佛教造像研究院院长道慈大和尚,舟山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邱平海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研讨会上,清华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教授沈卫荣、故...
为期3天的“佛教文物科学研究与物证鉴定研讨会”昨天上午在位于朱家尖的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国际会议厅拉开序幕。出席并参与研讨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界、文博界、文保界和司法鉴定界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 据了解,此次研讨会由普陀山佛教协会主办。会上,专家学者们以佛教文物科学研究与物证鉴定为探讨主线,从不同角度阐述佛教文化的发展及佛教文物的科学研究。 此外,我国著名的弘学书法大师弘涛、...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