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釉里红 瓷器釉色之一,属高温颜色釉器种,首创于元代。因以铜为呈色剂的釉(含铜0.3%0.5%)施于坯体,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故又称“铜红釉”,是我国颜色釉中的名贵品种。由于铜在高温下易挥发,对窑室烧成气氛非常敏感,烧成技术不易掌握,故而初创阶段红釉呈色不够纯正,发色暗红。明初烧成永乐“鲜红”与宣德“宝石红”名贵品种,质料细腻、红而深沉、釉汁莹厚,器口一周洁白宛如玉带,为后人所重,有...
2006年9月16日,一只描金纹饰局部脱落、壶流根部断裂的元代蓝釉执壶,在北京江洋富通秋季拍卖会上以33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卖成功,创元代蓝釉器市场价位新高。此壶通高26厘米,洗口,束颈,扁圆腹,宝珠顶半凸起壶盖外扣于壶口,通体呈蓝宝石釉色。壶身的腹、流、柄、口部位均用描金工艺分别绘制蕉叶纹、海水纹、龙纹及旋纹,腹的一侧龙头吐舌为流。另一侧龙卷尾拱背为柄,壶腹两面正中模印凸起桃型开光并绘有向上腾...
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釉在中国始见于唐三彩陶器,而用于瓷器,则始创于元代景德镇窑。元代蓝釉瓷,传世完整器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10余件。明代宣德霁蓝釉瓷器最著名,也很名贵。明清蓝釉又习称“霁蓝”,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造型品种丰富多彩。明清的案头小品雕塑盛行,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流派纷呈。 如图所示,霁蓝釉老翁瓷雕9.5厘米,作品把老翁和竹篓雕得生动鲜活,造型富有动感。站立的老翁头戴霁蓝小帽,身着霁蓝...
钧窑定名较晚,而这种瓷器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在唐代鲁山段店窑及郏县黄道窑就已出现带有窑变斑彩的作品,到北宋烧出天青色釉米色调带有自然窑红、紫等多种色泽的变彩青瓷后愈加精彩而被宫廷认可,作为贡瓷走入宫殿,此时钧瓷达到其顶峰;以河南禹州为中心,扩展河北、山西等地,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窑系“钧窑瓷系”。一般器物釉质肥厚,常常在釉面下出现不规则地流线,俗称蚯蚓走泥纹,有的滞留着气泡造成的凹痕,俗称桔皮棕眼。 ...
这件祭蓝釉赏瓶(见图)高33.5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11厘米,完好。喇叭口长曲颈,瓶肩隐现三道弦纹,鼓胸敛腹外撇圈足。瓶内颈和外壁施祭蓝釉,瓶口白边内外截釉整齐。外底和瓶内施淡青白釉,泥鳅背圈足,胎质洁白细腻,对光斜视见乳白色的“糯米糕”光晕,这是雍正官窑的重要特征。圈足有略显淡黄的“火石红”,外足底迎光侧视釉面,隐现波圈纹和跳刀痕,并且呈现底中心高的“伞尖点”。 综合鉴定,该瓶是雍正...
高温祭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它是明代祭蓝釉的前身。特点是釉色纯净明亮,有如蓝宝石般晶莹、光艳夺目。元代蓝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音仪)、爵、小杯、盘等。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饰有白龙纹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盘。 江苏扬州博物馆藏有一件蓝釉白龙纹梅瓶,是元代蓝釉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瓶高43.3厘米,形体高大,造型具有元代梅瓶典型特征,小口、...
这件清康熙洒蓝釉观音尊(见图),高21.8厘米,口径8.2厘米,底径10厘米,色釉纯正,曲线流畅,形体规整,古朴雅致,不失为一件清代康熙时期洒蓝釉瓷器的珍品。 这件观音尊通体施洒蓝釉,器身有描金图案,现褪脱,不甚清晰。器型为侈口,束颈,溜肩,瓶身上半部圆浑、丰腴,腹部以下渐收,至近底足处外撇,下承矮圈足。 这种器型名叫“观音尊”,最主要流行于康熙年间,一说因其形似观音立像而得名,另一说...
瓷盂,是一种生活用具,常作为盛储物件。在小文玩类中,大宗的是水丞、水盂、水盛,造型特征为敛口、鼓腹、圈足、无流无把,用于文房贮水;最早见于西周,多仿青铜器造型,所不同的是青铜盂多有附耳,而瓷盂不加附耳。 蓝釉,以钴为呈色剂。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三彩陶器。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钴...
笔架亦称笔格、笔搁,即架笔之物也,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笔架因样式不同,多有别称,如笔山,是因呈多峰山形而名,造型一般为五峰,中峰最高,两边侧峰渐次之。 笔架的材质一般为瓷、木、紫砂、铜、铁、玉、水晶。其中实用性的笔架以瓷、铜、铁最为普遍,观赏性的则以玉笔架最为典型。明代以后,文人们对文房用具的追求逐渐高起来,不但要求有与“笔、墨、纸、砚”相配套的文房用具,而且...
祭蓝又称“霁蓝”、“霁青”等,《饮流斋说瓷》:“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这是对于青、蓝的概念不清造成的。祭蓝釉是高温钴蓝釉,属于高温石灰碱釉,以氧化钴作呈色剂,系生坯挂釉,入窑经1280—1300℃的高温一次烧成,其工艺、器型与霁红釉相似。最早用于陶瓷上的蓝釉是唐代三彩陶器上的低温蓝釉,高温钴蓝釉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它的烧制成功,是我国...
孔雀蓝釉是一种美丽的色彩釉,其釉色之名称是以孔雀羽毛为标准,釉色偏绿的称孔雀绿,釉色偏蓝的称孔雀蓝,也有人称之为“法翠”、“法蓝”等,孔雀蓝釉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釉光华丽,品种丰富多彩,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法花,大大丰富了中国陶瓷品种。 纯净辽远 丝路生辉 清初·孔雀蓝锥拱蕉叶夔纹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孔雀蓝釉”属于西...
一、绪言 长沙窑兴盛于中、晚唐时期,五代时期开始衰落。作为曾经楚国的首都,长沙是浪漫的楚文化荟萃之地。1974年出土的马王堆汉王墓器物,更是名震寰宇。长沙窑器造型及纹饰独特,变化多端,正是继承了这楚文化的精华。 唐代长沙窑其实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才被发掘出土。根据史载,长沙窑是在其近郊岳州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在唐以前烧造的岳州窑器并不带色。长沙窑的特点便是成功地烧造出釉下褐绿纹饰...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元—明初,高11.5cm,口径25.2cm,足距16.5cm。 器口内敛,浅腹,坦底,以三云头形足相承。近口沿处凸起一周弦纹,外口下及近底处各有鼓钉纹一周,上为23枚,下为19枚。外底有一周支钉痕,其内有“一”字标记及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养心殿”、“长春书屋用”款识。通体施天蓝色釉。 钧窑之所以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并成为北宋宫廷用瓷,一方面是因为钧瓷独特的釉色,...
宜兴窑紫砂蓝釉加彩缠枝莲大花盆,清乾隆,高48cm,口径60cm,底径40cm。 花盆板沿,深腹,圈足,底中部有一大圆出水孔,周围围绕四个小孔。内壁光素,外壁深褐色紫砂胎上施彩绘。口沿里侧饰绿彩描金缠枝莲一周,口沿平面饰蓝彩松竹梅,口沿外侧饰蓝彩回纹、如意云头纹各一周。腹绘蓝彩缠枝莲,近底处有变形蕉叶纹。 此盆形体硕大,彩绘精细,所施蓝彩与紫砂胎的深褐色搭配和谐,素雅而不失活泼,它是清乾隆时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