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4月27日至30日,由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在义乌市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浙江省文物局组织省内34家博物馆携上千种博物馆衍生产品组团参加、精彩亮相,集中展示我省博物馆衍生产品开发成果,宣传推广博物馆文化。 文交会期间,浙江文博衍生产品揽粹展区成为了整个博物馆衍生产品展示区的亮点和热点,文化部项兆伦副部长和省政府郑继伟副省长等领导以及广大...
“琴瑟和鸣”是表达夫妻和睦、朋友情谊深厚的吉祥语,昨天在湖北音乐博物馆“泛川古琴馆”开馆雅集活动上,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对外宣布:不久前考古工作人员在枣阳郭家庙一座春秋早期的曾国墓葬中,同时发现了较为完整的琴和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琴瑟组合,而琴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琴。 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曾入选2014年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春秋早期的一处遗址,郭家庙的曾国考古曾陆续发现了最早的簨簴、最早的...
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自春秋时就有香的痕迹,盛唐发展至一定高度,在宋朝更是形成了规模。在文人墨客的聚会中,闻香、斗香等活动成为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名人雅士欣赏沉香耐人寻味的韵味,享受优雅丰盛的生活内涵与情趣。中国人对香的痴迷直到清朝末年,随着国势动荡,士大夫精神渐渐陨落,对香的迷恋也日渐式微。香之艺术开始在一水之隔的日本渐渐盛行。 香是自盛唐僧人鉴真东渡时传入日本的,日本古典名著《源...
前贤有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倡导写文章必须在扎扎实实的资料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术研究依靠的资料可分为两类:老资料、新资料。老资料固然不可忽视,新资料的意义更加重大。就佛教研究而言,当前尤其需要提倡挖掘新资料、研究新问题。 佛教研需在大藏经基础上有所开拓 在佛教研究领域,所谓“老资料”,主要指传统的大藏经。百年来,大藏经在佛教研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书-五子之歌》曾言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汉书-郦食其传》曾言道: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前者的意思是说,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而后者的意思则是说,人民把粮食看作生命的根本。如果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则是: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从中不难看出粮食与人民大众、与国家民族的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巨大创伤以及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阴谋破坏,国家财政经济面临着重重困难...
近日,“沂蒙墨香”——临沂市书画作品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共展出98位临沂籍书画家作品及国家级艺术名家以沂蒙为题材的书画精品佳作。展览由山东省文联、山东省书协、山东省美协、临沂市人民政府主办。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世农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临沂市是著名革命老区,也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书法名城。作为书圣王羲之、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故里,临沂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艺术家们通过书画艺术形式...
日前,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云南调研时强调,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长效机制。株洲美术馆深入贯彻,认真落实,组织全馆人员及部分美术创作人员开展“中国梦·老区情”写生活动,赴湘南革命老区汝城及炎陵、茶陵采风写生。 为期十天的采风活动中,美术创作者先后考察了湘南起义策源地纪念馆、叶家祠、洣泉书院、红军标语博物馆、工农兵政府旧址、古城墙,从古色古香的老祠堂走到风景如画的古村落,尽览自然、清新、古朴的原...
在武汉举办的湖北音乐博物馆“泛川古琴馆”开馆活动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发现了较为完整的琴和瑟,距今2700年,为目前所知最早,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认知。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是春秋早期的一处遗址,距今2700年。墓地处于随枣走廊入口,是我国古代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本次郭家庙墓地出土的琴、瑟均出自曹门湾墓区的86号墓。琴长约9...
中国佛教中蕴含着丰富的保护生命和生态的思想,其思想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众生平等思想;二是生态整体主义。 一 众生平等思想何以成为生态伦理的思想基础呢? 首先,众生平等思想赋予了每一个有情众生甚至是无情众生平等的内在价值,奠定了一种敬畏生命和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学,对保护生命和自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主张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和平等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戒...
通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有一特殊现象,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和思想激荡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真正复兴时期,而这些时期恰恰是中国的乱世而不是治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道、释的会合与争执,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各种文化思潮的风云际会,都是这样。中国学术与社会的治乱兴衰紧密关联,天下大乱,人们就思天下大治,被社会搞乱了的人心,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想重新来一次拨乱反正...
从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入华到禅宗高僧弘忍(中国禅宗五祖)之前,禅宗在中国社会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自慧能(中国禅宗六祖)以后,禅宗的影响与日俱增,愈往后,影响愈大。可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不能不知道禅宗,只有了解禅宗,才能了解中国古文化的特点。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教方面的影响 禅宗是中国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印度的佛教加以改造后新建的一个宗教派别,因此它带有中国民族化的特点。在中国宗教...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教的立场,对于印度佛教的教义、教规并不容易理解,有诸多疑问(惑),甚至还有排斥。对此,早期的佛教徒并不是回避这种疑惑、排斥的声音,而是积极地与之对话,形成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与本土文化的一种“宗教间对话”,最早体现这种对话文本的体现在牟子的《理惑论》中,因此可以称之为“《理惑论》模...
佛教自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后,又经中国东传朝鲜和日本。传入中国的佛教总的可分为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两部分,这两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其中藏传佛教的特色非常突出,首先是全民信仰,佛教领袖保持着绝对的神圣地位,佛教信徒大都比较虔诚。其次是政教合一,整个社会生活严格受王权、神权的控制,佛教的领袖在世俗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寺院既是佛教中心也是政治统治中心。最后是藏传佛教具有强...
一、《法华经》的三昧思想 《法华经》的汉译本,根据智昇《开元释教录》的记载:“前后六译,三存三缺”[1],现存有如下三种译本: 1、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公元286年。 2、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公元406年。 3、阇那崛多、达摩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公元601年。 智者大师(538—597)为解释《法华经》不遗余力,著成《法华文句》、《...
中国佛学思想的特质:重自力、重解脱、重入世 研究中国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基本精神是了解中国佛学思想精华的前提,我们拟用比较的方法,从3个方面来揭示中国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基本精神。 佛教是三大世界宗教之一,相对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而言,佛教有很多独特之处。 创世说与缘起论 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都讲上帝创造世界;佛教不讲创世,而是主张缘起的,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生,因缘散失而灭。 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