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商代晚期 微敛口,平底,曲柄,尾部宽大并镂铸成两头龙纹。
春秋晚期 高44.3厘米 口径16.6厘米 底径19厘米 腹深39.4厘米 重6.05千克 为晋国青铜器。盖及两耳已失。 器物主体纹饰有:兽面纹、蟠龙纹、凤鸟纹、雁纹以及虎、熊、豹、犀。
商晚期 通高31.1厘米 口径24.2厘米 重4.85千克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少见。 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下置三个龙形扁足。扁足薄且宽,两面的龙纹繁密而遒劲,龙尾斜卷成支撑,十分稳定。 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
西周,直口,长颈,斜肩,鼓腹甚大,下承圈足。 颈两侧设象鼻上举的兽首环耳,套铸有环。 腹部有四等分界栏,界栏和圈足饰变形兽体纹,颈部和腹部界栏内均饰卷体龙纹。
继发现隋朝“摩诃池”和唐代官衙之后,成都市考古队近日在成都体育中心工地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中,新发现蜀王府城壕建筑遗址,并出土印有龙纹的官窑瓷器。 考古队员在现场发现了一排排由红砂石砌成、类似城墙的建筑,从高处纵览,城壕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段,其中东西向长70米,南北向长45米。考古现场负责人易立表示,从地层分析,这些红砂石砌成的城壕年代为明代初期建筑,初步推断是蜀王府内河段旁的城壕。 ...
在首都博物馆“楚风汉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阳文物展”的玉器展柜中,有一件东汉时期用和田白玉籽料随形雕琢制成的宝贝——三螭龙纹韘形佩,因其材质珍贵、形体硕大、纹饰精美、存世罕见而备受观众青睐,更被有关文博专家誉为“国宝级文物”。然而你可知道,它竟然是踩出来的! 这件来自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玉佩,长10.3、宽5.5、厚约2厘米,取料为和田白玉河所产一级白籽料,不规则,略呈琵琶...
近日,悉尼邦瀚斯成功举办了“亚洲艺术”主题专场拍卖会。期间,一件罕见的中国明代御制青花云龙纹捧盒闪耀全场,成为了现场和线上藏家的竞夺焦点,竞拍价格不断攀升,最终以14.6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0.2万元)的高价成交。 邦瀚斯亚洲艺术专家伊维特·克莱因表示,虽然在本次拍会之前业内藏家已表现出了对这一中国明代官窑青花珍品的极大兴趣,但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最终成交价格仍让其感到非常吃惊。克莱因表...
村民发现被盗古墓 近日,怀远县褚集乡发现一个被盗的汉代古墓,古墓内壁上刻有神秘图案,疑似龙纹。专家推测墓室主人在当时应该具有一定地位。除此以外,工作人员还在墓内发现四块古人头骨,这在我省考古发掘中十分少见。值得一提的是,古墓仅出土数件零碎的器物,存在被盗现象。 墓葬位于褚集乡三湖村北面田地中的一个微微凸起的高地上,占地约2.5亩,周边是一片开阔的玉米地,前几天,村民在给玉米...
近日,悉尼邦瀚斯成功举办了“亚洲艺术”主题专场拍卖会。期间,一件罕见的中国明代御制青花云龙纹捧盒闪耀全场,成为了现场和线上藏家的竞夺焦点,竞拍价格不断攀升,最终以14.6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0.2万元)的高价成交。 邦瀚斯亚洲艺术专家伊维特·克莱因表示,虽然在本次拍会之前业内藏家已表现出了对这一中国明代官窑青花珍品的极大兴趣,但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最终成交价格仍让其感到非常吃惊。克莱因表...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明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明代瓷器的制造工艺在宋、元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整体技术得到大步提升,以江西景德镇陶瓷最为突出,当时景德镇的瓷器产品几乎涵盖全国主要市场,享誉国内外。明代瓷器纹饰很多以青花为主,其他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十分出色。 哥釉器,亦名碎釉瓷,始于宋代,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宋代哥釉传世极少。哥釉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瓷...
近日,悉尼邦瀚斯成功举办了《亚洲艺术》主题专场拍会。期间,一件罕见的中国明代御制青花云龙纹捧盒闪耀全场,成为了现场和线上藏家的竞夺焦点,竞拍价格不断攀升,最终以14.6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0.2万元)的高价成交,远超其1000至2000美元(约合人民币6100元至1.2万元)的拍前预估达140倍之多,创下了此类中国瓷器在澳大利亚,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拍卖新高。图为此次上拍的中国明代御制青花云龙纹捧盒...
春秋中期,侈口折肩,圈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形龙纹。西周较晚时期出现的新型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
春秋晚期,为典型的晋地器物,足部偏矮,盖顶设有三个环形装置,在器物放置时形成三个支点。鼎上的花纹为蟠曲的交龙纹,体躯扁阔,横向或竖向交缠。
春秋 高30.5、口径17×17.3 厘米 1978 年固始县侯古堆1号墓出土 器表通身以红铜嵌错龙纹,为细工装饰,气韵鲜活明朗。嵌错工艺是一门独特的工艺,有错金、错银与错红铜之分。首先在铜器表面铸出纹样沟槽,然后在沟槽内嵌入捶打成片状或长条形的质地稍软的金属如金、银、红铜等,并经打磨,使之与器表平,从而形成青铜与金、银或红铜交相辉映的效果。这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战国至秦汉...
去年2月下旬,颐和园南湖岛涵虚堂南侧月台一云龙纹望柱头石雕丢失。颐和园管理处表示,初步断定该柱头为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物品,是否为文物正在判定中。近日,云龙纹望柱头重现颐和园。但管理处表示,此柱头系仿制品,暂时代替原物。 颐和园涵虚堂的云龙纹望柱头是涵虚堂南侧月台二层西侧北数第三个。去年11月起,包括涵虚堂在内的南湖岛整体进行封闭维修,本月20日,部分开始对外开放。昨天下午,记者从围挡外可以看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