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今呈一柄战国青铜剑(见图),尺径为47×5.2厘米,通体青铜制作,圆柄,剑格向外凸出,两面镶嵌绿松石雕琢花饰点缀,可谓画龙点睛;剑身脊槽相间,两侧出刃,刃作两度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峰;刃厚0.1 0.2厘米,锋0.2厘米;虽年代古远,仍相当锋利。绿锈侵胎入骨,包浆坚固自然润亮,历经两千余年仍入目灿然,品相绝佳。确属难觅精品,颇为珍贵。 剑,系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的兵器,用以自卫防身和格斗之...
宝鸡古称陈仓,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端,守八百里秦川之尾,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西连通甘、青,南接巴蜀的战略要冲和交通枢纽。这里地势平缓,土质肥沃,气候宜人,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一块宝地。史载,宝鸡不但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里,而且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和畿辅要枢,青铜文化遗存极为丰富。自西汉年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尸臣鼎”到晚清的“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禹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两千年来,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数...
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后来专指青铜器群中礼器中的酒器。早期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后来逐渐发生变化。宝鸡地区出土的各种酒尊门类齐全,从侈口、长颈、圆腹带圈足的尊到各种牺尊,几乎涉及到酒尊造型的方方面面。如以天上飞的鸟为形象的各类鸟尊,以地方跑的牛、羊、虎、象、豕、马为形象的各类兽尊。1988年冬,宝鸡郊区的茹家庄又发现了以水中鱼为题材的鱼尊。至此,青铜酒尊的造型基本...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而中国的玉文化也源远流长。如果说人类社会早期经历了一个由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的发展过程的话,那么我国古代社会除了经历这三个阶段之外,其间还贯穿了一个玉器生产与加工的历史过程。 一、了解青铜器造型和文饰为玉雕艺术布设灵感 1、历史回顾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
记者10日从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考古人员在沈阳新民市境内发现北崴青铜时代遗址,出土了迄今为止东北地区年代最早的青铜短剑。 据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7年5月开始对北崴青铜时代遗址展开考古发掘。该遗址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已发现了2座青铜时代房址、38个灰坑、2个竖穴土坑墓及5处瓮棺墓,出土了大量夹砂陶片和甗、鼎、瓮、石斧、石镞等器具。考古人员在房址外侧发现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乡横塘村村民在锄狮垴山丘山,发现了两件商代青铜鼎。它们虽然体型不大,但小巧别致,造型独特,纹饰华美,铸工精良,堪称商代青铜器珍品,出土后旋即被博物馆珍藏并公开展出。 一号鼎(图1)口径20厘米,通高29厘米,重3.2公斤。其口沿斜折,方唇,沿上有一对直竖耳,耳上各卧一虎;虎龇牙咧嘴,尾部上卷,身饰云雷纹。鼎身上下分饰一周圆圈纹,中部有三扉棱,以扉棱为 ...
觥属于盛酒器,流行于殷代中期至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式微,此后未见出土报道。觥这种器物与其他器物相比,出土的数量少,宝鸡出土的数万件青铜器群中,仅有两件。但由于其造型独特、制作精美,也就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这件西周早期的折觥,堪称国宝重器之一,备受大家青睐。它是1976年12月于扶风庄白村一号铜器窖藏中出土,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宽11.8厘米,口横7厘米,重9100克。觥体呈长方形,...
打开门锁,推开铁门,把车子开进一片布满巨石的草场……对于每天在此进行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尔塔拉项目组领队丛德新来说,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而此刻,记者内心激动难耐,只因为即将跨进的是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从记者得知它的名字到走近它,中间跨越了5年时光。也是在这5年,这处偏居西天山地区的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经过持续考古发掘工作,终于绽放出了越来越璀璨的光彩。 天山西段 博河之...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群中有一种带提梁及盖的器物,现在人们约定俗成的称其为“卣”。实际上“卣”是宋代以来人们给它的定名,它原来的真实身份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卣是先秦时酒器名,《尚书·洛诰》中有“以秬鬯二卣”的记载,秬鬯就是用黑黍酿成的酒,说明卣是用作盛放秬鬯酒的器具。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卣字,如盂鼎铭中有“锡汝鬯一卣”、毛公鼎铭中有“秬鬯一卣”的内容。但是,由于古籍中对卣是何种器型并未有过具体的记载,...
曾在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甄选中露面的42件文物精品中,战国和汉代的青铜器共有5件,它们虽没有鼎那样的青铜重器,但件件均以工艺精巧著称,青铜卧鹿就是观赏价值极高的一件。 1965年2月中旬,距涟水城北12.5公里的三里墩,农民在黑土塘北部扩大水域面积时,发现了一座西汉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共有93件,分布在石椁东端的有铜鹿、铜马、铜镜,嵌石青铜卧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铜鹿通角高52厘米、...
1981年初春,湘江岸边的垂柳刚刚绽出鹅黄色嫩芽,湖南湘潭县九华乡桂花村船形山农民朱桂武,带领儿子朱伢子和附近几个农民,在为建新住房挖地基。当挖到一米深左右时,忽然“当”的一声,朱桂武的锄头碰到了硬东西,他好奇地扒开土层,一只暗黑色锈迹斑驳猪模样的家伙呈现于眼前。大家立马围过来察看,个个目瞪口呆。倒是上过中学的朱伢子有见识,断定这是一件国家文物。 消息很快传开,来朱家看稀奇的人络绎不绝。傍晚...
甗,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
最近,有市民在天府新区锦江绿道边发现山崖上有很多洞窟,昨日成都晚报记者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这是近期已经发掘完毕的一处东汉-六朝时期崖墓群,共有200多座墓葬,规模之大非常少见。昨日,记者站在已经发掘完毕的正兴镇崖墓群所在的山上,看到密密麻麻的墓穴环山分布,颇为壮观。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该考古现场负责人潘绍池介绍,此次发掘总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发掘崖墓数量超过200座,分布时间从汉代到六朝,历时...
刚刚入选“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湖北苏家垄周代遗址近日公布考古发现,进一步揭开“曾国之谜”的面纱。在这一处包括墓地、居址、冶炼作坊的曾国大型城邑中发现大面积的冶炼遗存与厚重的青铜器,特别是多件“芈(mǐ)”姓青铜器,提示主墓主人为曾国最高统治者及“芈”姓夫人,同时还原《芈月传》传奇史事,并反映曾国与早期楚国的联姻关系。 苏家垄大型周代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坪坝镇。考古结果显示,苏家垄...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6日公布湖北京山苏家垄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经过近三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最终确认这是一处包括墓地、居址、冶炼作坊的曾国大型城邑,其中首次发现的曾国大规模冶铜遗存展现了曾国青铜器从冶炼、生产到流通的诸多环节,向世人揭秘一条古老的中国青铜原料运输的“南方之路”。 “本次考古首次发现曾国同期的大规模冶铜遗存,这对于研究周王朝经营和管理南方矿产资源提供了重要资料。”湖北省文物考古研...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