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0年9月,陇西县城大井巷出土了一批古钱币。一位老者拿着三串锈结在一起的古钱币出售,陇西青年泉家收购了这批钱币。经初步辨认为300多枚北宋钱币,其中一串锈粘特牢固,经用尖刀撬开后,捡选时发现一枚西夏文“贞观宝钱”。该钱为西夏文小平钱,直径26.4毫米,厚2毫米,边宽2.5毫米,穿径11.3-11.5毫米,字口深0.4毫米,重4.4克。钱体呈红斑绿锈,边缘粘结着锈层毛刺,...
佘立夫人墓志铭发掘现场。 佘立夫人墓志铭出土后,八卦屯的村民将其带回村中妥善保管。 核心提示 一座无名古墓,虽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其后人自发考古,发现珍贵史料——明代“柳州八贤”之一、兵部左侍郎佘立为亡妻写的墓志铭,字字动情,令人动容。本报记者对此次考古跟踪采访,不仅了解了鲜为人知的考古过程,也从墓志铭上读到了这个400多年前的爱情故事。...
这把长约60厘米,器物形状较为硕大的人面纹饰弯刀属首次发现。 今年10月8日,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龙泉村的两名村民在大甸山为附近的砖厂取土时,无意中从推土机下发现了一个长约60厘米、形似弯月状的青铜器。这一偶然发现,揭开了一个大型古墓葬群。目前,经省、市、县三级考古专家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后,古墓葬群已发掘面积2000多平方米,抢救性发...
“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考古成果,为探索成都平原、川南、峡江地区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丰富了巴蜀文化内涵,为研究蜀人南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昨日,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四川)考古成果汇报会在蓉举行,来自中国国家文物局、四川文物局、四川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汇报会。 向家坝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之一,淹没区涉及...
记者4日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获悉,2012年4月,该院在西安北郊抢救性发掘了15座汉墓,此批汉墓中大多规模宏大,虽多经盗扰,但仍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尤其是M5出土的11件原始瓷器非常珍贵,为西安地区汉代墓葬与汉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据了解,15座墓葬形制可分为三大类,即竖穴土圹砖椁墓、竖穴墓道洞室墓和斜坡墓道洞室墓。共出土各类文物170余件(不含铜钱),以陶器数量最多,陶质有泥质灰陶和...
天妃宫,位于江厦街与东渡路的三角地段,曾经是宁波历史上第一个天后宫,始建于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之后屡毁屡建。遗憾的是,1949年它被国民党的飞机炸毁,从此消失于人们的视线。1982年的一次考古发掘,让天妃宫的部分文物重见天日。而这些“宝贝”出土后,一直在库房里静静地躺了30年。昨天,其中部分出土文物出现在了安澜会馆对外开放的新陈列《宁波的妈祖与会馆文化》上。这也是它...
这副女性骨架是在德国西部城市哈雷以南的罗赫利兹建造一条铁路时被发现的。专家认为它出现的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1550到公元前1250年间。这个青铜时代中期的女人头戴精心制作的螺旋形青铜头饰,被埋在地下。 这副古老骨架2008年被发掘,6日在这家博物馆展出。数千件文物陈列在这家博物馆名为Ember Born长期展览会的一个新展区。它的展品包括青铜时代中期和晚期以及前罗马铁器时代的文物等。 位...
这把长约60厘米,器物形状较为硕大的人面纹饰弯刀属首次发现。 大型扣饰直径约40厘米(左一) 考古工作人员发掘出青铜编钟 这3个墓葬就发掘出80余件套青铜器 今年10月8日,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龙泉村的两名村民在大甸山为附近的砖厂取土时,无意中从推土机下发现了一个长约60厘米、形似弯月状的青铜器。这一偶然发现,揭开了一个大型古墓葬群。目前,经省、市、县三级考古专家联合组成的考古队...
近日,在位于淄博高青青城文昌阁南百米处,发掘出清康熙年立石碑。出土如此重要的大碑在我县尚属首次,这是今年以来既汉代墓门石刻之后出土的又一重要文物。该石碑当属青城文庙碑,与文昌阁等息息相关,青城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底蕴,再次得到实物佐证。 石碑是在一处地下排水管道铺设工地上被发现的,发现时已经断为三截。长2.5米、宽1.2米、厚0.35米。碑文为颜子赞、曾子赞、子思赞和孟子赞,并书有“...
12月11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宜宾市博物院主办的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 (四川)考古成果汇报会在成都举行。记者从中获悉,截至今年10月1日,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四川)已顺利完成野外考古工作,期间对54个文物点进行了64次考古发掘,面积共61732平方米,发现各时期考古遗迹4000多处,出土重要文物标本、小件3万余件,考古项目4次入选年度中国考古重要发现。 据了解,向家坝水电站是国家̶...
(林翠慧) 近日,笔者从市博物馆获悉,在今年6月针对蕉城区霍童镇流域展开的野外考古调查中,发现并出土了商周时期“青铜锛”与大量的陶片、青瓷、石器。同时,有关部门还对我市多条流域进行考察,使宁德史前文化序列逐渐清晰并形成脉络,为没有纳入正史记载的闽东“史前文化”填补了空白。 “青铜锛是在蕉城区霍童镇芦坪岗一处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期农业文明遗址上发现的。”据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欧东海介绍,此次发现得...
元代,贵族家盖的被面是什么样的?也像现代人一样,花样繁多吗? 昨天,“元代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锦被面”在南京云锦研究所成功复制,填补了元朝织品复制的空白。 南京云锦研究所专家王继胜说,古代的织机,没办法一口气织成2.4米长、1.6米宽的尺幅,只好织两幅一模一样的,然后,两个合在一起,把它们用针线一针针拼接起来。就连皇宫里,皇帝妃子们盖的被子被面都是拼接起来的。 贵气...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