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守望玉雕47年 63岁的高兆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入行47年来,他造就了大量精品。但原料被炒得飞涨之下,他感叹这是行业的不幸,“大家都嫌贵,市场在哪儿?”于是,他希望有生之年对每一块石头都谨慎处理。正因为处在崇尚快钱的时代,高兆华虽培养了徒弟300多个,但后辈们都做小件,像他那样潜心钻研大制作的人寥寥可数。他认为恢复南方玉雕厂,再次集结在世的大师才是传承的王道。 ...
保亭甘什岭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览区全面展示黎族传统黎锦编织。 双面绣图案精美。 抢救“非遗”黎锦 2009年10月,黎锦染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政府在申报这一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时,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郑重承诺,保证使黎族的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来。 通过走访海南省及...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中,经济效益从来不应该是我们着眼和追求的目标,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必然会伤害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表演化和商业化倾向是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敌” 2月7日上午,北京正经历着一次寒潮带来的大风降温,前来观看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的观众仍然络绎不绝、热气腾腾。展馆外的广场上...
昨日,省政协副主席李宗柏一行到省文化厅,专题调研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他指出,非遗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和挖掘文化遗产,弘扬和传承地域文化,对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站在文化强省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 目前,我省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105项、省级名录26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9人,省级传承人299人,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
2月1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落下帷幕,188项非遗项目和近2000件展览实物让观众看到了非遗生产性保护取得的硕果。然而,在欣喜之余,记者发现非遗生产性保护目前也存在着诸多政策瓶颈,制约着非遗项目继续做大做强。 非遗企业盼望减负 “在前几年的调查中,传统手工艺企业税负最高的达到33.6%。”南京大学教授徐乙艺在非遗生产...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由联合国支持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今天在北京召开。 中国亚太非遗中心主任杨志表示说,中日韩三国都已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这样同类性质的机构,但是三个亚太非遗中心的分工是不一样的,三方也会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开展项目并且是相互予以支持。 杨志主任说,三个亚太非遗中心是已经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达成了共识,中国是侧重于培训,日本重在研究,韩...
徐定昌青瓷代表作品之一梵山玉音 对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定昌来说,永无止境是他的艺术追求。 从浙江省龙泉市国营上垟瓷厂的一个普通员工,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这一条从艺之路,浙江省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会长徐定昌走了整整四十年,而他的青瓷人生也是青瓷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沉睡、苏醒、中兴,及至再次迈向复兴的真实缩影。 龙泉青瓷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在吸取发扬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的基...
中国文物网:徐老师可以为我们解读一下“生产性保护”的这一概念吗? 徐艺乙:“生产性保护”是王文章部长在2006年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这本书的第一章里面提出来的。当时是作为对前一阶段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这种保护方式以及过去在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当中的方式的总结。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检验,我们现在对“生产性保护R...
中国文物网: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通过生产性保护的一些非遗项目,现在是怎样的发展状况? 刘魁立:最近发布的《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对这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定义式的说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
中国人的生活情趣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说,“琴棋书画诗酒花”是文士的雅趣,那么,“柴米油盐酱醋茶”则为俗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这些留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雅”与“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性成果大展上得到了实践性展示,揭开了“非遗”的神秘面纱。 2月5...
汉阳区将着力打造“非遗聚集地”。昨日,汉阳区举办相关研讨会,区委书记曹裕江说,希望这一全省首创的文化项目,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非遗聚集地”落户汉阳江欣苑社区。目前,该社区已开始设计装修,希望在年内开业迎客。该社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阳高龙”而闻名。 武汉目前拥有国家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6项,但...
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还需要我们更多地探讨,需要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生产性保护的基础理论原理,这个要探讨,目前我们还在探讨的过程当中。政府部门、传承人一定要守住一个底线——我们要保护传承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这一点是最重要,生产性保护的核心也是为了传承。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促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这样的工作就有问题。我个人不反对产业,但传承人单纯追求产业规模的探讨就偏离了...
掌握“猴加官”技艺的,现在只有魏义民老人。 85岁的魏义民老人,是全国唯一掌握“猴加官”这一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老人拥有的这门技艺,先后入选郑州市、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人有一个心愿:招几个徒弟,让“猴加官”传承下去。然而,多年来,这个心愿一直没有实现。 “猴加官”是一门怎样的技艺?老人招徒遭遇了...
起源于五百年前,如今濒临失传—— 编者按 “一图胜千言”。真实、形象、生动——图片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再现。我们今日特别开辟“图片故事”栏目,以精彩的图片、简练的文字展示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故事:或讲述普通老百姓的寻常生活,或述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或演绎新闻故事的离奇曲折……力图向您奉献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图文,期待为您开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