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陕西发现清代钢轨 属于国家文物保护范畴 11月24日消息,近日,有网友在陕西略阳县的一座大桥上发现仍在服役的数根钢轨竟然是清代制造的,惊讶地赞叹这些上百岁的钢轨“太坚强了!” 据悉,发现钢轨的地方位于略阳县城南边跨越嘉陵江的略钢铁路专用线,平时行车较少,常有人去铁路桥上散步观光。经专家鉴定,网友发现的这些钢轨确实是清末民初汉阳铁厂制造的,钢轨上的“1902”“1909”等数字是生产年代。 ...
克罗地亚考古学家日前宣布,在克南部海滨城市扎达尔附近的亚得里亚海海底发现一座古城和一个港口遗址,研究推断其建于3500年前。 负责该项目的扎达尔大学教授伊尔基奇日前对新华社记者说,克考古人员去年在帕斯曼海峡发现了这一占地约2公顷的人工建筑遗址,包括城镇、码头及其他附属设施。最近完成的美国贝塔实验室碳14同位素分析和树轮分析认为,这些建筑形成于青铜时代的公元前1500年左右。 他说,“目前我们对...
日前从河北省定州市有关部门获悉,该市文物普查时发现一块元代八思巴文、汉文双语圣旨石碑,碑体、碑文均保存完好。 定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杜会平介绍,本次发现的石碑属该市文庙文物遗存,碑身白石质,碑额雕刻盘龙纹,碑文内容为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加封孔子的诏旨。定州元圣旨石碑以八思巴文、汉文在碑体阴阳两面雕写,正面为八思巴文。历经700余年风雨,石碑汉文个别残损,八思巴文却清晰可辨。八思巴...
当阳峪古窑址 1918年华北地区大旱。河北农民在抗旱打水间,无意中发现了宋代钜鹿古城,这座古城于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因黄河泛滥被淹埋。农民在古城遗址中挖出陶瓷器和铁器,很快这些器具流入北平的古董厂肆之中,被古董商贩关注,并随后蜂拥而至,早期的精美完整器物多流出海外。 1920年天津博物院对钜鹿古城进行了调查。美国学者赫布逊(R·L ·Hobson)首先依据较科学的考古研究方法...
11月19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顺利完成紫城巷建设地块的考古发掘和初步整理工作,发现宋元明清各时期房址、水井、水池、水沟、道路等遗迹多处,类型丰富。 该地块邻近西湖,遗迹中发现的木管水沟G1及与其沟通的水井J5和J9、水池C3等,与《咸淳临安志》所记的引西湖水以供城内居民取汲的诸井曾“以木为管”相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南宋时此地为诸井中镊子井及其水口所在处,因此G1、J5、J9等遗迹应与镊子井...
近日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对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寺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与研究后,确认该遗址早在10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为数不多的超过1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再次证明汉水流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种新石器文化和旧石器文化在同一个遗址上共存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罕见的。
11月20日,记者从河南省沁阳市文物管理局获悉,该市山王庄镇在平整山前土地绿化建设时发现一座古墓葬。经文物工作队人员抢救发掘,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判定,该墓葬应为东汉早期的一座前堂后室土洞墓。 该座东汉土洞墓,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镇廉坡村北,地处太行山南麓坡地与南部怀川平原交接处,地势北高南低。 据沁阳市文物工作队副队长李志军介绍,该墓葬发掘项目从今年10月29日开始,目前发掘工作已全部结...
日前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专家,经过对位于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寺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确认该遗址早在10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它的发现再次证明汉水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龙岗寺遗址(又称龙岗寺古人类遗址)位于汉中市南郑县梁山镇汉江南岸,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汉代墓葬群、龙岗寺宗教等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经济...
湖北省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消息,考古工作人员在襄城区余家湖社区实施文物勘探时,发现27座六朝隋唐砖室墓。经发掘、初步整理,27座墓葬出土文物共计70余 件,纪年砖和画像砖万余块。尤其是东晋纪年墓和南朝画像砖墓显得弥足珍贵。据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东晋纪年墓砖室长2.2米、宽0.66 米、高0.55米。墓砖侧面有铭文,墓中出土的铜镜、瓷盘口壶、陶罐、陶碗等也成为文物分期断代的标型器。南...
据悉,山东淄博黄土崖遗址发掘出一座绘有龙、凤以及人物肖像等彩绘壁画内容的明代古墓,这一发现在山东省内较为罕见。 据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执行领队王子孟介绍,墓内壁画图案以龙、凤、荷莲为主,此外还有一男两女三幅人物像。考古队从墓穴中的钱币等陪葬品和壁画云纹判定,该墓穴主人大概生活在明代中期。 据介绍,明代彩绘壁画墓在全国范围内都较为罕见。而这一座绘有龙凤及人物画像的彩绘壁画墓在淄博地区更属孤例,对于研...
日前,零陵区的考古专家在柳子街的考古活动中发现了一块明代石碑。这块石碑在龙兴寺的遗址上,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碑刻内容记载了龙兴寺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专家认为,此碑有较大文物参考价值。 由于年代久远,石碑风华比较严重,并有断裂的痕迹,用水浸湿后,石碑上的文字逐渐清晰,题字为“风调”,碑文中依稀可见“嘉靖十四年”字样。 零陵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唐森忠介绍,在嘉靖十四年的时候,一个姓蒋的居民与妻子生育了五...
近日,发现于黎平县中潮镇上黄村兰洞侗寨,抄写于明朝武宗正德年间(公元1514年,距今501年)的侗戏手抄本《刘高》、《李旦》等三部戏本,引起了黎平县文物、档案馆等部门的高度关注。 三部侗戏手抄本用的是草纸,全部用毛笔抄录,外壳几乎被烟熏黑了,但里面的毛笔字还很清楚。据兰洞侗寨68岁的侗戏传承人吴志祥介绍,兰洞侗寨对侗戏情有独钟,寨子一直保存有侗戏的戏班子,每逢节日,戏班子都要用这三部侗戏本子作台...
2005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蓟县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10年后,这场旷日持久的考古迎来了新发现和国内专家的首肯。11月20日,天津市文物局委托有关单位,对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2015年5月期间联合开展的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成果进行了评估论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等专家们提出了评估和建...
震华门,又称长门,是古襄阳城的六座城门之一,也是襄阳古城仅存的三座古城门之一。如今,远眺襄阳城东北角的震华门,孤零零地仅留下一座城门、一个瓮城。 连接震华门的城墙去哪儿了?该段古城墙原址何处?随着武警护桥部队从襄阳一桥襄城段撤离,21日,有文化爱好者惊喜地发现,大段明城墙藏于泥土中。 经市文物管理处现场查探证实,此处城墙正是连接震华门的城墙,由明朝大将邓愈主修。此区域古时称做新城湾,似古城的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