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婺州窑乃历史名窑,位于浙江境内,在唐以前的瓷业中,其地位仅次于越窑。与瓯窑媲美。根据资料,婺州窑创烧于东汉,发展于六朝,唐至北宋是它的鼎盛时期。婺州窑以其出色的表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笔者收藏有一件婺州窑酱釉双系罐,该罐高35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2厘米,腹围83厘米,泥条贴双鼻系,罐体厚重,因系粉沙岩作坯料,含铁量高,故胎呈紫色、坚硬,底衬化妆土,外施酱色釉近底,釉面柔...
南北朝 北朝 北齐 容器 1971年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 高20.5厘米、口径5.1厘米、足径10.1厘米 此壶施黄褐色釉,釉色不均,底无釉。两肩左右各有一系。壶腹两面刻有相同的由5人组成的乐舞场面。5人均高鼻深目,身穿窄袖长衫,足穿靴,应属西域民族。中央一人为舞者,在莲花座上起舞,右臂横举,左臂反手叉腰,转头回顾,右腿屈提,左脚踏地,舞姿有力。左边二乐人吹笛、击掌,右边二乐...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高72厘米 此俑立于束腰台座上,双手执笏拱举胸前。戴冠,冠下有帻。从领间可看出着衣三重,内穿圆领蓝色衣,中着圆领白衣,外穿赭黄色交领宽袖袍,袖口镶绿色边。下身着白裳,长至足面。足穿上翘方头的舄。腰束大带,带尾于腰后折垂至足。前着“蔽膝”。 该俑着装与史书记载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大体相符。朝服、公服、祭服属礼服,亦称冠服...
唐 明器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独孤思贞墓出土 高89厘米 此俑立于台座上,戴盔,穿甲,围绿色颈领,领下两角外卷作云状。盔、甲均以赭黄色为主,胸部的纹饰及甲的周边多是黄色及绿色釉,肩甲为龙首张口衔臂的形状。腰束绳形带。下身白裳长垂至地面,足穿靴。 此俑服饰基本写实。唐代甲胄主要是“明光甲”,头盔有护耳、护颈,背甲为一整片,胸甲分为左右两片,每片中心有一圆形护胸。胸甲和...
唐 明器 1971年河南省洛阳市关林出土 高66.5厘米 唐马雕塑一改秦汉时期那种平稳古拙的风格,而以生动的高昂姿态著称。唐墓中出土的各种三彩马,尽管千姿百态,却都具有头小、臀圆、体态匀称、膘肥体壮的特点,是当时西域马体型的写照。这件马俑除面、鬃、尾、蹄涂白釉外,全身披黑釉,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而且造型雄健,釉色匀称,姿态自然,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西安土门村出土 高45.2厘米 女俑面带微笑,头微侧,鬓发抱面,发髻垂于额前,为乌蛮髻;身穿绿色交领小袖上衣,内有半臂,蓝色长裙,裙腰束于胸上部,披帛自右肩垂于后背,足穿翘尖鞋。 唐代女俑的时代特征比较明显,7世纪中叶以前,即唐高祖到唐高宗前期,女俑的身材修长,人体比例比较适当。面部清秀,身着简单上衣和长裙,裙上常饰以条纹,狭窄的胡服也较多见。...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高45.3厘米 此俑头戴幞头,微向左侧偏转,神情泰然,异常生动。身穿浅黄色翻领窄袖袍,中腰束带,为唐代风行的胡服。俑上身微前倾,双手高低错落,恰到好处,体态逼真。 在唐代,幞头是男子常服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皇帝到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都要裹幞头,即便全身赤裸、进行相扑表演的力士,也忘不了裹幞头。 幞头是唐代男子的...
晋 东晋 酒器 1969年江苏镇江出土 高15.6厘米,盘径7.1厘米,底径10.3厘米 这件鸡首壶是盛酒器,盘形注入口,细颈,扁圆腹,肩部前端有一鸡首形流,后端有把手,肩两侧各有一个桥形钮。瓷胎灰色,质地坚硬、细密,器壁上薄下厚。瓷胎外面大部分部位施有深褐色的釉,只是靠近底部的部位不施釉。釉层较厚,釉色均匀。 黑色釉和深褐色釉的瓷器同属于黑瓷器类...
汉 东汉 明器 湖南省长沙市出土 高15厘米 汉代的肉畜主要是鸡和猪,鸡、猪的饲养地区很广,一般以圈养为主,规模虽小,却是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这个陶鸡笼就是东汉时期家庭圈养鸡的一种体现。
汉 东汉 明器 陕西省西安市新筑镇三里西村出土 高54.5厘米 此陶水亭位于圆形水池中,池周围环绕人物、马、鹅等。亭高两层,四阿顶,脊端与檐角均饰禽鸟。上层转角处从四根柱上各向两侧出两挑梁,接一斗三升斗栱承檐;下层也以同样结构承起平座。上层平座栏杆内四隅,有张弩控弦的武士守卫,中有男子扬袖起舞,旁有一人抚琴、三人拍手伴歌。亭下层有梯。 汉代官僚贵戚都拥有众多的倡优女乐...
唐 明器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唐墓出土 高11.6厘米、长8.9厘米 这辆瓷牛车小巧精致,牛头部向上,双腿并立,似乎不愿前行。旁边一御者似乎正在安抚它,车厢内坐着一位年轻女子,关切地注视着外面的情形。车厢前面有挡板,后面有门可供开启。顶棚前后出檐,上施褐色釉。生动地表现了唐代乘牛车出行的情形。 先秦时期,牛车被看作“平地往载之具”,只用来拉笨重的东西。汉代人已经把...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高42.4厘米 在唐代,大批外国商人、政府使节、留学生和宗教徒等经陆路和水路来到中国。他们多居住于长安、洛阳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在当今的考古中,经常可以发现各种形象的外国人俑。这些深目高鼻的胡人蕃客,是当时中外经济交流的具体实现者,也是中外思想观念、宗教、艺术和科学交流的使者。
唐 明器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唐墓出土 高29厘米 俑络腮胡须,深目高鼻,似全神贯注牵马。身着无右袖翻领长袍,腰间系带,内穿至膝短衣,足踏高靴,为西域装束,俑全身施以黄、绿、白三色釉。同墓中出土牵马俑一对,各自牵引一匹高大的骏马。在墓室中,靠近俑和马的身旁,是一对骆驼与牵驼俑。 唐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西交通超越前代,繁荣至极,首都长安在当时是一座国际大都市...
唐 明器 传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高29厘米
汉 东汉 明器 1956年山东省高唐县固河出土 高144厘米 此陶楼为泥质红陶,通体施绿釉,为方形四檐楼阁式。共四层,每层构造大致相同,由一斗三升斗栱支撑腰檐和菱形镂孔平座,平座施勾栏,上有镂空方窗。 西汉时期,木构楼阁逐渐出现。受技术水平限制,当时的楼阁常采用大木实叠而成的井榦式建筑,楼的外形缺乏变化。东汉时期,木构楼阁显著增多,楼阁的框架结构和施工技术得到进一步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