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安家瑶、中科院教授周昆叔、北京大学教授赵朝洪等2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20日联名写下倡议书,呼吁立即对河南省新郑市的唐户遗址采取保护措施,并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唐户遗址渠道路径向西移50米至100米,以保护唐户遗址考古资料的长期性和完整性。 在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中,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新郑市的唐户遗址内发现了国内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唐户...
日前,周口关帝庙将对春秋阁进行全面维修。周口关帝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中,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春秋阁是关帝庙最高的建筑,并于1955年维修过一次。为了恢复春秋阁原有的面貌,保持建筑风格,经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审批,周口市决定分三个阶段对其进行修复。第一阶段是主体建筑,包括屋面、梁架、斗拱等;第二阶段是东西掖门及墙体;第三阶段是阁内回廊、台阶、室内地平,台阶及地平全部更换青石。这次整修计划得...
河南省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刚刚表决通过了《郑州市嵩山古建筑群保护管理条例》,着力加强对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在内的中岳嵩山古建筑群的保护。 《郑州市嵩山古建筑群保护管理条例》明确了“嵩山历史建筑群”的范围,包括登封市行政区域内的太室阙、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等被确定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经充分研讨后确认,位于伊洛平原河洛文化核心地区的河南省偃师市是客家先民历史上第一次南迁的始发地,客家人根在中原、根在偃师。 中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19日向偃师市赠与“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纪念性称号,全球客家崇正联合会总会向偃师赠与“主体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题牌。 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18日至19日在河南省偃师市举行。来自...
近日从河南省洛阳市文物部门获悉:经过文物工作者4年多的努力,现已查明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6代24位帝王,其身份、墓葬位置基本查明。 河南洛阳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古代都城,前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建都时间长达千余年。在洛阳周围分布着大量的古代陵墓和陪葬墓群。洛阳之北的邙山属于低山丘陵地带,黄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适于营建墓茔。从东周起,定都洛阳的很多帝王百年之后都安身于北邙,形成了洛阳邙山...
为给嵩山古建筑群顺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环境,河南登封市已于9日全面启动嵩山古建筑群环境整治工作。据悉,此次环境整治是近二十年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整治工作。 从登封市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环境整治工作动员大会上了解到,此次拆迁整治,范围包括少林寺景区、观星台景区、嵩阳书院景区等8个核心景区。相关部门将对景区内不符合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的企事业单位、武术学校、商业门房等建筑进行拆迁,同时...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荥阳市豫龙镇关帝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保存完整的商代晚期聚落及窖穴、房基、陶窑、水井等大量文化遗存,对研究商代晚期的聚落结构、社会形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据介绍,此次考古共发掘灰坑600余座、墓葬60余座、灰沟2条、房址15座、水井9眼、陶窑6座、灶坑2座、祭祀坑7个。在祭祀坑内,发现有完整的或经过大块肢解的牛骨架,个别灰坑内,发...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荥阳市豫龙镇关帝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保存完整的商代晚期聚落及窖穴、房基、陶窑、水井等大量文化遗存,对研究商代晚期的聚落结构、社会形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据介绍,此次考古共发掘灰坑600余座、墓葬60余座、灰沟2条、房址15座、水井9眼、陶窑6座、灶坑2座、祭祀坑7个。在祭祀坑内,发现有完整的或经过大块肢解的牛骨架,个别灰坑内,发...
新华网河南频道7月18日电(记者桂娟)记者日前从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获悉,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建设工程,考古人员在河南省新郑市唐户村发现面积可能超过30万平方米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遗址。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遗址。 在目前我国发现的150多处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房址一直较少发现。此次考古,专家清理出47座布局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房址,对研究新石器时...
七月三日,河南新发现的白垩纪恐龙化石模型受到关注。当日,在郑州召开的河南白垩纪恐龙化石群发掘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透露,中国最近在河南境内新发现汝阳黄河巨龙——洛阳中原龙动物群和栾川以小型兽脚类恐龙为主的动物群,其中发现十种以上恐龙,多数为新属种。 记者从今日在郑州召开的河南白垩纪恐龙化石群发掘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最近在河南境内新发现了汝阳黄河巨龙——洛阳中原龙动物群和栾川以小型兽脚类恐龙...
近日从河南济源文物部门获悉,本月中旬,济源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道路改造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一批商周至两汉时期大型墓葬。其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商周大墓中清理发掘出一批精美青铜器,其数量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济源出土最多的一次,在河南也十分罕见。 该座商周大墓位于济源市邵原镇邵原村,在济源市西部王屋山区豫晋交界处,为古邵州所在地。考古人员从这座商周墓葬中清理发掘出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四十六件(组),其...
河南省政府日前下发通知,今后,对于城市区域内的大遗址,要将其所在范围优先规划为城市遗址公园、公共绿地、文物旅游展示景点(遗址博物馆)或文物保护专门用地等。 据了解,河南省大遗址大多占地规模较大,涉及面广,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域的大遗址,保护工作中遇到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份名为《关于加强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除文物保护工程外,大遗址保护范围内原则上不安排其他建设项目,确因特殊原因需要在大遗址保护...
记者从新乡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截至6月5日,该市已全面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乡段的文物挖掘工作,一大批颇有价值的文物被妥善保护,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 新乡是河南省文物大市之一。南水北调中线穿越该市北部,全长78公里,文物勘探面积140余万平方米。去年4月至今,该市共计挖掘290多处文物点,其中汉代粮仓、明代窑址为最多且最有价值的文物。凤泉区金灯寺遗址,发掘出大量明清时期的窑址作坊;卫辉大司...
河南省沈丘县日前发现三国时期家族古墓,并发掘出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随葬品110余件。 这个古墓长18.6米,宽9米,深3米,占地约200平方米,共有9墓,墓与墓之间有墓道相隔,且每个墓分前后两室。古墓没有碑文,只有一枚无字章坯。 经考证,此次发掘的三国古墓距今已有1700余年,属家族群葬。文物专家根据出土的钢刀和弩机等文物判断,墓的主人可能是三国晚期、西晋早期的一名武将。 目前,初步发掘的随葬...
新华网郑州5月27日专电(记者 李丽静)记者从河南省沈丘县文物部门获悉,这个县日前发现三国时期家族古墓,并发掘出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随葬品110余件。 据介绍,河南省沈丘县文物部门日前在境内发现三国古墓,古墓长18.6米、宽9米、深3米,占地约200平方米,其中共有9墓,墓与墓之间有墓道相隔,且每个墓分前后两室。该墓无碑文,只有一枚无字章坯。 目前,初步发掘的随葬品有110余件,分为陶瓷器和古...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