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盛酒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36厘米、长46.5厘米、宽12.5厘米、重8.5千克 铜觥最早见于商代,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形制可以分为四足兽形觥、圈足觥、方觥等。 此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内底中部与器盖内均铸铭文“后母辛”,“后母辛”是妇好的庙号。整器为扁长体,前窄后宽,为一站立状四足兽。首似马,上...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照面用具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直径11.8厘米、边厚0.2厘米 镜身较薄,正面微凸,背面正中有一桥形钮,以钮为中心饰凸弦纹六周,弦纹之间填以密排的竖直短线。此镜形制、装饰风格与齐家文化青铜镜应存在传承关系。 目前,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共发现5面商代青铜镜,其中1面于1934年在侯家庄西北岗编号为HPKM1005墓...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盛酒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45.9厘米、口长径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2厘米、重16.7千克 此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整器为一站立鸮形,器盖置于鸮首后部,鸮昂首,歧冠高耸,“臣”字状目,小耳,钩喙,胸略凸前,双翅并拢,两爪粗壮,四趾抓地,宽尾下垂。器通体以云雷纹为地...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盛酒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60厘米、口长88.2厘米、口宽17.5厘米、重71千克 彝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形制通常为纵短横长,有屋顶形盖,方腹或曲壁鼓腹,腹下为圈足。该方彝器型特异,形似两件方彝的联体,故名。口、腹、足、盖截面皆呈长方形,方唇,折肩,鼓腹,腹壁近直,腹两侧有对称的附耳。平底,长方...
五代十国 十国 南唐 照面用具 1957年安徽省合肥市姜妹婆墓出土 直径17.6厘米、厚0.3厘米 此镜背为素地,上铸“都省铜坊匠人房宗”及“官”字款。都省铜坊青铜镜背面一般有铭文三行,右方书“都省铜坊”四字,官字居中,左方为匠人署名,有的加入铸造月份文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见匠人姓名有:倪让、倪谋、倪成、李遇、李成、汪训、谢昭、王典、房宗、张彦等。出土这种青铜镜较早的纪...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佩饰物 1961年内蒙古土默特旗美岱村出土 长5.5厘米 牌饰采用透雕技法,以变形鸟纹为主题纹饰,具有典型的鲜卑特色,应该是北魏早期制品。 动物纹牌饰是具有典型草原文化特征的装饰品,其样式各异,有浮雕,有透雕;动物种类有马、牛、羊、鹿、虎、豹、狼、驴、鹰、鸟等。动物纹牌饰广泛出现在东胡、匈奴、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中,这些遗存上起春秋晚期,...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拜占庭 酒具 1970年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北魏遗址出土 高9.8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6.8厘米 这是北魏时期输入中国的西亚或中亚产品,带有强烈的希腊化风格,有学者认为是中亚巴克特利亚地区的产品。古印度贵霜帝国的中心区域巴克特利亚受古希腊人统治100多年,古希腊艺术对这一地区有重大影响。 北魏平定夏、北凉,征伐鄯善、焉耆、龟兹以后,打通了河西走...
春秋 兵器 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 长60.6厘米、宽5厘米 此剑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谭上嵌有蓝色琉璃及绿松石。剑的表面经硫化处理,有一层黑色硫化物保护膜,铜剑至今光亮如新,剑锋寒气逼人。此剑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同出,两剑又极为相似,只是没有铭文,大概也是越国铸造的。春秋晚期吴越之剑天下闻名,当时的铸剑师已经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
晋 西晋 印章 印面边长2.5厘米 这件青铜印上有兽形钮,印面方形,印文为阴文“亲晋胡王”四字。 在古代中国,“胡”指匈奴,匈奴是先秦以来居住在北方草原地区的民族,从战国开始,不断进行战争兼并,建立了拥有整个北方草原地区的强大政权。东汉初年,一部分匈奴人南迁依附东汉政权,成为南匈奴人,被安置在北部塞内边郡。公元91年东汉军队对北方草原的匈奴发动进攻,许多匈奴人向西迁徙。迫于...
商 商前期 (前1600-前1300年) 炊器 1974年河南郑州杜岭出土 通高100厘米、口长62.5厘米、口宽61厘米,重86.4千克 此鼎是目前已发现的商代前期青铜器中体积最大。器立耳,口近正方形,折沿,腹部呈方斗形,壁微斜,平底,下承四柱足,中空。腹部四壁两侧缘与下缘饰乳丁纹,上腹部与四足上部饰带状饕餮纹。 1950年,在河南郑州发现面积达2500万平方米的商...
汉 西汉 文具 195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出土 高5厘米、长15厘米 这件铜水盂是研墨时向砚内注水的砚滴。中国古代的砚滴多取与水有关的动物形象,此砚滴则为兔形,兔为月的象征,而月属阴,也与水有关。
汉 西汉 盛酒器 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出土 高30.5厘米、底径17.7厘米、口径11.5厘米 战国秦汉时期,江南和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的越人,由于他们支系甚繁,故统称“百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设置郡县,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展为9个郡,使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传入百越地区,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件提链铜壶具有汉式特点,反映了秦汉以来越汉两族杂居,相互...
商 商后期 商王武丁时期 礼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长27.8厘米,援长15.8厘米,穿径0.5厘米 玉援呈青黄色,长条状,通体抛光。前锋尖锐,有上、下刃与中脊,援末端嵌入青铜体之中,近末端处有一圆穿。与玉援相接青铜体前段为长方形,上以绿松石嵌作饕餮纹。有上、下阑,阑后有柲槽,槽内残存朽木痕迹。青铜内后段作鸟形,歧冠,“臣”字状目,钩喙,卷尾,通体嵌绿松...
汉 西汉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通高43.5厘米,盖径16.8厘米,底径21.8厘米 此贮贝器器身作筒形,中束腰,腰部有对称虎形耳一对,器盖上铸七牛,其中六牛环绕于器盖边缘,一牛伫立于青铜鼓上,耸然独出于众牛之上。 滇国畜牧业比较发达。当时的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马、羊、猪、狗和鸡、鸭等品种,其中牛的数量最多。这些牛全部为黄牛,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体型较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