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穆穆曾侯——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特展》春节期间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芈”字青铜鼎、五音齐备的“商”声钮钟等一系列最新考古成果集中亮相,带来一场“青铜文化盛宴”。 位于湖北枣阳的郭家庙墓地的发掘,使得曾国的族姓和历史得到初步解答。2002年11月、2014年底至2015年1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对郭家庙墓区和曹门湾墓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后者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本次展览从两个墓区...
猴年将至,“猴年大吉”、“金猴报喜”等祝福语流行网络,但和两千年前的古代“马上封侯”、“辈辈封侯”的祝福相比,无疑都成了“浮云”。 昨天,记者从自治区博物馆了解到,新疆本地虽然没有猴子,但由于猴子聪明伶俐,自古就受新疆人喜欢。截至目前,新疆出土的陶、铜、泥、玉、石等“猴”文物已达数十件,其中,以木垒县“马上骑只猴”文物、和田地区“母猴身上骑小猴”文物较为有名。 “马上骑只猴”铜像,目前收藏...
记者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根据该所此前与故宫博物院的相关协议,故宫博物院将参与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文保研究工作,并在青铜器修复领域提供支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表示,欢迎更多有实力的单位加入到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中来。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27日证实了这一消息。“海昏侯墓出土文物达2万余件,用科技保护的手段来稳定出土文物的状态成为当务之急,故宫博物院对此责无旁贷。”单霁翔...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27日在此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我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已与江西省文物管理部门达成意向,将应邀参与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 单霁翔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出土了包括3000余件铜器、铁器及上万枚简牍等大量文物。这些珍贵文物不能长时间搁置,要尽快进行科技保护。北京故宫博物院拥有大量文保方面的专家学者,将责无旁贷地协...
据《左传》记载,鲁桓公六年、八年和鲁庄公四年,楚国曾三次伐随。这是否意味着随、楚两国之间一直都是剑拔弩张的战争态势呢?学术界已基本认可,曾国即随国,系一国两名。近日,考古工作者从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清理出的文物显示,曾国与楚国、黄国都曾有联姻关系,反映出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既斗争又联合的复杂关系。 “这个铜鼎其实早在2002年高速公路建设时就发现了,一直放在库房没有清理出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近日,海昏侯墓主棺柩套箱已被运送至文保用房,考古人员会在这里进行内棺的实验室考古发掘工作。海昏侯墓文保用房位于南昌海昏侯墓遗址西侧不到1公里处,占地约4000平方米,内设5栋考古用房,文物被发掘出土后会立即转入文保用房进行应急处理。 探访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急诊室”——文保用房文保人员在文保用房内进行出土金器的清理工作(2015年11月24日摄)。 文保用房内清理文物使用的工作台(2015...
近日,群众丁学辉、吴晓东在土中捡到一个青花小碗,主动上交国家,使出土文物得到及时妥善的保护。经初步鉴定,该青花碗为清代中期青花盖碗,碗体保存较为完好。此一文物的出土为研究安徽阜阳市这一时期瓷器有关工艺制造、瓷器窑口、生活习俗等提供了实物证据。 1月 4日,阜阳市文物局对上交文物的群众丁学辉颁发了捐赠荣誉证书。文物部门肯定了他们保护国家文物的良好道德风范。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大,阜阳市...
1 月 9日, 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广东省文物局和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承办的 “南海Ⅰ号” 保护发掘项目阶段性工作通气会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召开, 项目领队孙键、 刘成基和项目保护组组长李乃胜现场介绍 “南海Ⅰ号” 保护发掘项目的整体工作情况、 阶段性成果和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情况。 由此, 备受公众瞩目的宋代沉船 “南海Ⅰ号” 全面保...
预计今年结束船内考古发掘工作羊城晚报讯记者黄宙辉、郑迅,实习生吴大海,通讯员张晓斌摄影报道:著名的南宋沉船“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9日,记者从该项目方获悉,经过两年的保护发掘工作,截至2016年1月5日,“南海I号”沉船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其中不乏珍品。专家预计,船内考古发掘工作将于2016年基本结束。 “南海Ⅰ号”发现于1987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尺寸最大的宋代沉船。其...
唐代省部级高官“家藏”了多少宝贝?武则天的秋官尚书(相当于司法部长)李晦的墓葬文物新年来临之际首次公开展览,或许在让人震惊于唐三彩的惊艳之外能够给出部分答案。 李晦墓位于西安高陵区泾渭街办马家湾村南,距汉景帝刘启陵园——汉阳陵约3公里,地面原有陵园、封土、墓前石刻等。上世纪90年代,受渭河崩岸和盗贼持续破坏,考古人员遂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参与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永嬴说,该墓葬...
在水下沉睡八百多年后,满载船货的“南海一号”古沉船历经整体打捞和考古发掘,目前已出土文物超过1.4万件套。专家推测它是属于南宋中晚期一艘“福船”类型的古船。9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在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发布“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最新进展,公布沉船类型、船货发掘最新发现以及推测的沉船年代等重要考古新发现。 “从已发掘暴露的船体结构和船型判断,‘南海一号’...
图为“南海一号”挖掘现场。本报记者 王 珏摄 图为龙泉窑系青釉菊瓣纹碟。本报记者 王 珏摄 目前最大的宋代沉船已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从中可一窥当时的陶瓷技艺和海外航运 南海一号,带你阅千年 沉船,是一条人们了解过去的隐秘通道。数年前,宋代沉船“南海一号”成功实现整体打捞,吸引众多目光。如今,经过发掘保护,沉箱(特制的钢结构箱体,用来固定船体和文物)内的“南海一号”已经浮出水面,随...
12月29日,在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的罗家坝遗址,考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勘探。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赵建介绍,国家文物局已批准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坝遗址实施第四次考古发掘,相关工作人员已于12月26号进入考古发掘现场,先进行整体普探、再选点、布房、然后再进行发掘工作。本次出土的文物有望揭开千年巴人消失的诸多历史之谜。 据了解,1996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发掘罗家坝战国土坑墓群。...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