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两件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敦煌卷子珍品首次公开展出。芊烨摄 11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披露,正在举行的中北校区图书馆的文化展上,两件馆藏敦煌卷子珍品首次公开展出:一件为七世纪唐写本《大般涅槃经卷第六》,一件为时间稍晚的唐写本《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校方告诉记者,前者已于今年3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后者则入选了第四批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此次在校内展出尚属首次。 此次文化展...
努埃特摄1908年的莫高窟外观 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之前,许多宝贵资料一度流失到海外,这让国内研究敦煌学的专家备感痛心。近日,记者从敦煌研究院获悉,“首届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召开后,敦煌与海外的文化交流通道被打开,10月底敦煌研究院正式接收了法国吉美博物馆赠送的伯希和考察队拍摄的莫高窟照片数字复制件。 据了解,此次移交的405幅照片是伯希和考察队于1908年拍摄的,这些照...
10月28日,何克风在工作室内展示自己创作的剪纸作品。今年53岁的何克风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何克风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源于对莫高窟壁画的热爱,她自小开始学习绘画,临摹壁画中的飞天、佛陀等形象。后来在奶奶的影响下,何克风学会了剪纸并自创性地将莫高窟壁画通过剪纸的形式再现出来。她创作的《莫高神韵》等作品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新华社照片
图为虚拟漫游展区观众互动体验。丁小胜摄 由敦煌研究院与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甘肃省文化厅支持的“丝路明珠,数字永恒——数字敦煌成果展”于10月27日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其旨在大力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全面展示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成果。 为期20天的此次展览共分六个板块进行展示,即:丝绸之路中国段高清摄影艺术作品展示;敦煌石窟内容图片展示;全景漫游互动展示;投影...
资料图 敦煌莫高窟。王斌银摄 10月下旬,原本已是古郡敦煌的旅游淡季,然而今年却借力“文博会效应”淡季不淡。甘肃敦煌市旅游经济开发办主任杨兴蓉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一”过后,游客基数庞大的敦煌莫高窟、月牙泉景区客流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或为破题敦煌淡季旅游开了个好头。 据分析,今年敦煌旅游“淡季不淡”的原因,除了与“一带一路”建设下,以千里河西走廊为代表的丝绸之路旅游热持续升温...
20多年来,备受全球瞩目的“数字敦煌”项目已悄无声息的将敦煌石窟带向全球各地,普通民众用手机亦可畅游藏于“深闺”的绚丽洞窟。但如何让更多的壁画和彩塑插上科技翅膀与全球共享?这成为海内外专家学者眼下关注的焦点。 10月24至25日,数字敦煌项目国际咨询会在敦煌莫高窟举行,吸引了来自法国、英国、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多个领域专家、学者。与会者围绕数字敦煌项...
10月17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参展敦煌文博会文物联展的十三省文物顺利回到兰州抵达甘肃省博物馆。 此次敦煌文博会遴选了来自全国十三省区市43家文博单位文物精品309件(组),600余件丝绸之路精品文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面的视角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明交流及人类发展进步中的重大价值,突出了丝绸之路沿线十三省市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跨越千年的丝路文明交汇、多元文化共生的丝路文...
2009年的一天,和同事一起对馆藏文物再次进行清点摸底的旅顺博物馆王振芬,打开了书画库馆藏的册叶装普通古籍:敦煌本《坛经》奇迹般再现了。 原来,旅顺博物馆早年整理库藏时,由于装帧形制不同,将这件缝缋装的《坛经》与其他卷轴装的敦煌佛经分开,它与册叶装的普通古籍在一起,静静地度过了半个多世纪。上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局调拨旅顺博物馆藏敦煌遗书,它因藏处不同而留了下来。渐渐地,人们误以为它已经佚失...
连日来,一向神秘“保守”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一反常态地主动邀约百名中外摄影师进窟创作。对比它对游客开放30余年来在保护方面不遗余力的“小心翼翼”,这一“大胆”举动无疑与一直不允许在洞窟内拍照的参观规定相“冲突”,亦让有幸在“宽松环境”下自由发挥的摄影师们受宠若惊。 然而,这种“反常”在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看来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要通过类似途径的探索,让这处古老的人类遗产回归到...
资料图 敦煌莫高窟王斌银摄 博物馆如何留住观众?怎样吸引更多青年人参与其中?这是当下博物馆普遍面临的挑战。10月13日在敦煌莫高窟举行的中国博物馆协会2016年年会上,“博物馆教育的行动与思考”成为内地文博系统170余位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协会承办的此次会议为期三天。来自敦煌研究院、首都博物馆、上海科技馆...
由宋庆龄基金会、敦煌研究院和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丝路拾珍——敦煌文化艺术展”,11日下午在台湾师范大学拉开序幕。这是敦煌艺术文化首次“走进”台湾高校,将先后在台北、台中、屏东三地的高校展出。 展览分为4个部分。其中,“漫漫丝路”以照片、图表等形式介绍丝绸之路起源和佛教发展简史;“庄严佛宫”展现了敦煌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数十幅壁画,包括故事画、尊像画、经变画、供养人像和装饰图案等;...
10月9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金珂曼荼罗艺术慈善拍卖会暨捐赠仪式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参加本届敦煌文博会的北京金珂曼荼罗书画院将文化年展中展出的10件曼荼罗艺术精品现场进行拍卖。来自全国20多家爱心企业和个人参与竞拍,最终10件展品以总价384万元拍出,其中,中华唐密金刚杵法力来和柴窑瓷器须弥龙梅瓶分别拍出108万元和110万元。 拍卖方北京金珂曼荼罗书画院...
由甘肃省文联、敦煌研究院主办的“百名摄影家走进莫高窟摄影创作活动”10月10日在敦煌莫高窟启幕。莫高窟首次对外免费开放5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洞窟,供中外百名摄影师进行实景拍摄与艺术创作。 为期5天的活动期间,敦煌研究院还将开放莫高窟南区石窟群外景、北区石窟群外景、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及莫高窟周边环境等,供100名摄影师拍摄创作。创作活动还包括敦煌境内的阳关、玉门关、河仓城等...
10月6日,在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杜斗城即将荣退的日子里,他的6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结集出版了《敦煌学·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一书,用这种特别的方式答谢恩师,并在兰州大学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丝绸之路,沟通中西,津梁万物。敦煌这颗明珠,作为世界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犹为璀璨夺目。在当代中国敦煌学、考古学的记载中,杜斗城教授一定占有浓墨重彩的篇章,30多年来他潜心敦煌学、考古学、宗教学的教学...
10月6日,敦煌国庆长假旅游热潮趋于回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游客接待量也由5日的2.2万人次回落到6日的1.67万人次。当日莫高窟景区旅游秩序井然,游客参观安全有序。 为应对今年“十一”黄金周客流高峰,敦煌研究院第一次完全按“预约+应急”的参观新模式应对今年国庆黄金周超大客流,每日接待游客人数上限为1.8万人次(其中网络预约门票每天限额6000张,应急参观票每天限额发售1.2万张),莫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