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君主专制的封建体制中,许多物质的东西都被赋予超物质的意义。黄色是皇室象征,明清时,黄釉瓷成为宫廷专用瓷,严禁民间生产和使用,只限于官窑生产。而明初将红色也定为皇室专用色之一,明初釉里红也仅限于官窑生产。这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认识: 1、明初礼制对釉里红生产的限制 明代建国之初就制定了详尽的礼仪制度,对日用物、服饰等都作严格规定,君臣有别,上下分等,不可逾越。 从器物材料看,...
洪武官窑釉里红和青花在同一技术条件下产生,两者除呈色剂分别为铜和钴外,工艺流程基本一致,使得胎釉特征大体相似;但因釉里红和青花对釉的要求和窑炉条件略有不同,因此两者的外观特征又有所差异。 洪武朝历时31年,釉里红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前后不同,从胎釉特征和釉里红呈色上也能看到这种差别。 1、胎釉特征 洪武釉里红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两类。粗松的一种手感稍轻,瓷化程度差。致密的一种...
洪武釉里红目前发现均为大件器物,有瓶、盘、碗、壶、炉等,基本不见杯盏之类的小件。 (1)、碗 洪武釉里红碗有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类。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黄色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一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
洪武釉里红的装饰主要取法青花,唯因釉里红特殊的理化性能,绘画方法稍有差异。 (1)、装饰方法 装饰采用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白地红花为在白地上绘纹饰,从元代釉里红的涂抹到洪武的线描是一个飞跃。红地白花是用釉里红涂地,留出纹饰。这种方法在元代和明早期釉里红上偶然见到,费时费力,工艺要求高。这种方法到永乐宣德时期衍化为红地剔花的新工艺。 (2)、绘画笔法 釉里红性...
早在唐代,精美的中国瓷器就开始远销欧洲,受到欧洲人的喜爱,他们把中国称为“陶瓷之国”。 中国瓷器以其神奇的风采、独特的技法、浓郁的民族韵味,震撼着整个世界,并使整个世界受益,从而受到世界人民的称颂。正是基于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陶瓷传播之路,使得英文“China”一词成为“中国”与“瓷器”密不可分的双关语。红园瓷器集中国几千年陶瓷制作工艺之精华,为中国瓷器深入世界延续辉煌。 ...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是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截至目前为止拍卖所收录的釉里瓷器拍品的总拍量为5328件,总成交额为172322万元。有关资料介绍,釉里红”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釉里红瓷器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釉里随着收藏界“元青花热”的持久不衰,元釉里红更成为热中之热。元代时期的釉里红瓷器,一直...
清康熙年间创制的一种釉下三彩(红、蓝、青三色),又称釉里三彩,其中的红和蓝分别利用了铜红色料和钴料着色,青为用氧化铁着色的豆青。三种颜色相互搭配,使釉下色彩更加丰富。 釉下五彩也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
在景德镇的名瓷中有一种叫做“开片”的产品,被称做裂纹釉或者纹片釉陶瓷装饰品种。其产品釉面比较特别,布满许多裂纹,纹路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长有短,纵横交织,极不规则却又在规则之中,不知情的人会以为是不小心失手跌碎或者是烧坏了的次品,而这种烧成中的所谓缺陷使形形色色的纹路线条在瓷器的表面形成了一种别有风味的装饰。风韵别致,高雅古朴,被称之为摆脱了矫揉造作,装饰浓艳的一种新形式美,受到人们一致好评。 ...
结晶釉是瓷器釉色名。釉烧后,在釉层中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晶体。这种以结晶为特征的釉称结晶釉。釉的底色与晶花颜色不同者称复色结晶釉。也可采用施底釉和面釉来制造复色。宋吉州窑、建安窑生产的天目釉,为古代著名结晶釉。 结晶釉成因是产品烧成过程中釉内的结晶物质熔融后处于饱和状态,在缓冷过程中产生析晶,从而折出美丽花纹的结晶。此类釉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颇受人们喜爱与赞赏。 我国至宋代已经...
现代醴陵瓷器釉下彩“窑变”的掌控技术,使得古代不可控的“窑变”成为陶瓷工艺大师们随心所欲的创作空间。胚体其貌不扬灰不溜秋的釉色,经过1300多度的高温,出窑之后晶莹剔透,鲜艳欲滴,深浅相宜,光彩夺目。何为窑变?指瓷器在出窑时在色、彩、形、音、质等方面发生引人注意的特异变化。烧窑的过程中,受到温度等原因的影响,使釉色变成人为不可控制的五彩绚丽的颜色。和其他陶瓷不同,目前烧制的窑变陶瓷分三大系列,花瓣...
中国陶瓷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实用器,通过各种各样的装饰手段使陶瓷的形式更美、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陶瓷制造者的不懈追求。早期的青瓷之所以以胎装饰为主,并非人们刻意所为,而是因为在釉色上取得突破难度极高,人们不仅要从理论上了解金属成分的呈色原理,还要在实际操作中毫厘不差地拿捏好分寸,稍有差池,便前功尽弃。要烧制出一件令人满意的瓷器,技术和经验固然重要,有时还需要一点运气。 南北朝以前生产的瓷器...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经走向成熟,制瓷原料已由传统的瓷土“一元配方”改为采用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并在青花器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饰,然后施影青釉、白釉、卵白釉等釉料,在高温1200℃左右一次烧成。元青花瓷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纹饰风格,为收藏界所珍重。 近年来,笔者已鉴定过不少仿制的景德镇元青花瓷器。据初步统计,仿制元青花的中、低档水平瓷器占有97%左右,高仿、精...
黑釉在我国东汉时已有生产,它盛行于唐,经宋、元、明、清各代,历史已达千余年之久,其中以宋代烧造最美。 宋代窑工将人们不太喜欢的黑釉瓷器,利用釉中含氧化金属的呈色原理与窑温火焰的机理,在南方建窑和吉州窑首先烧造成举世闻名的油滴、鹧鸪、玳瑁及木叶贴花等盏。同时,北方磁州窑及河北定窑、河南鹤壁窑以及山西临汾窑及浑源窑亦开始有黑釉瓷新产品出现,尤以定窑产的油滴盏最为突出,其上油滴虽小,而光泽之强,...
长沙窑青釉寒食元无火瓷壶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这首名为《石渚》的诗词出自晚唐诗人李群玉之手,诗名“石渚”是为今长沙窑所处之石渚湖一带,而整篇诗文则描绘了长沙窑兴盛时期的概况,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首明确记载长沙窑的诗词。根据历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报道可知,长沙窑的产品遍布国内多个城市,并出口至西亚、南亚、东亚等地,而...
唐 代 越窑 高21.3厘米 口径13厘米 底径8.2厘米 腹径18.3厘米 平沿盖,盖口相若,鼓腹,圈足,颈肩间有四系。 灰胎,胎质细洁。 通体及盖施青釉,釉色青黄。器外釉面有开片纹。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