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我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重要时期。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唐代纺织业很发达,能生产绢、绫、锦、絁、罗、布、纱、绮、绸、褐等纺织品,且丝织品花色繁多,光彩夺目。唐代的绞缬织物,有小簇花样,如蝶,如梅。染色工艺还有“夹缬”、“蜡染”,产品花样翻新,琳琅满目。唐代艺术园地绚丽多彩,山水画、人物画,驰名中外,高超的艺术造型和独特的审美观念给当时的服饰设计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唐代...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不小心滑落的“玉搔头”就是玉簪。唐代妇女髻式复杂,约发用具的种类也很多。其中单股的为簪,双股的为钗。而簪源于先秦之笄,用以固髻,后于顶端雕镂纹饰,所以簪体加长。钗以装饰为主,又名花钗。唐代后妃、命妇所簪“花树”,实际上就是较大的花钗。 唐代妇女髻式复杂,约发用具的种类也很多。其中单股的为簪,双股的为钗。簪源于先秦之笄,用以固髻。后于顶端雕镂纹饰,所以簪体加长。...
11月22日,凯里苗侗风情园内鞭炮齐鸣,掌声雷动,黔东南最大的私人民族服饰博物馆“凯里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隆重开馆。省、州相关领导出席开馆仪式并讲话。 据了解,凯里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是苗族妇女欧东花投资300多万元建成的,博物馆里的各种藏品是欧东花历经36年,走遍黔东南州各县市、黔南州、贵州所有的地区以及云南、广西、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山水水,风里来雨里去收藏得的。目前馆内藏品价值上...
中国服饰研究,文字材料多,和具体问题差距大,纯粹由文字出发而作出的说明和图解,所得知识实难全面。如宋人作《三礼图》,就是一个好例。但由于官刻影响大,此后千年却容易讹谬相承。如和近年大量出土文物铜、玉、砖、石、木、漆、刻画一加比证,就可知这部门工作研究方法,或值得重新着手。汉代以来各史虽多附有舆服志、仪卫志、郊祀志、五行志,无不有涉及舆服的记载,内容重点多限于上层统治者朝会、郊祀、燕享和一个庞大官僚...
昨天,《衣冠明道——泰州出土明代服饰展》在甘家大院(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正式开展,30多件明代古墓中出土的衣服、鞋帽、枕头,再现了400多年前人们的穿衣风格。展览由江苏省文物局主办,泰州市博物馆承办,将持续到本月26日。 展览选取历年泰州出土的各类服饰文物,包括补服、长衫、帽、裙、裤、靴子、枕片、护膝、凤头鞋、花绫巾等30余件。一件明代三品文官孔雀补服格外引人注目。明代补服的补子是一块约40...
宫乐图 局部 人们通常所说的“衣、食、住、行”,衣居于首位。自古以来衣冠服饰作为人类的“第二皮肤”,既有保护身体的实际功用,更是标识社会成员身份最为直观的表象。因此,中国历代统治者均将建立健全服饰制度作为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内容。服饰禁例是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颇为典型的一类,通常由统治者以诏令形式颁布,其内容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从服饰禁例这一视角还原中国古代着衣生活情境,能够发现更...
宋代《荷亭儿戏图》中母亲着装即为对襟直领褙子 戴白帢的魏晋男子(湖南长沙晋墓出土陶俑) 穿褙子的宋代厨娘(河南偃师酒流沟宋墓砖刻) 彭丽媛随习近平主席出访时大方得体的服饰,近来引起世界时装界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广泛关注,同时引发了国内服饰市场的一股复古之风。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人的审美迥然不同。比如衣服的颜色,先秦时期视白为吉,但有些朝代则视白为凶;汉代 “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
白族服饰文化展日前在上海纺织博物馆开展,集中展示白族的民族服饰与传统文化,展览将持续至11月25日。 白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服饰种类繁多,可分为坝区白族服饰、山区白族服饰两种主要类型。白族服饰男装基本款式由包头、对襟上衣、领褂、扭裆阔筒裤、剪刀口布鞋组成;女装基本款式由包头、小领或无领搭襟旁扣内衣、领褂、直筒吊裆裤、绣花布鞋等组成;此外,女装还常佩有手帕、荷包、口弦包等饰件。
当下人们很热衷于休闲装,认为这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是物质条件达到一定水准时方可出现的。休闲装是什么?换句话说什么才算休闲服? 古代休闲服 图为着直领对襟窄袖背子的宋代女性。 广义地说,一切非礼仪场合和非工作时间可以穿着的随意舒适的服装都可以在此范围之内;微观分析,比如男性穿条短裤、半长及六分、七分裤绝对算休闲状态下的着装形象,男性穿“空前绝后”的凉鞋,肯定难登大雅之堂。相对男性来说,女...
早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唐代,佛、道二教并驾齐驱。在宋代则又抬高道教,宋徽宗又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建了很多道观。道士的服装主要有道冠、道巾、黄道袍等。道冠,通常用金属或木材制成,其色尚黄,故称黄冠。后人常以黄冠代指道士,道巾有九种:混元巾、九梁巾、纯阳巾、太极巾、荷叶巾、靠山巾、方山巾、唐巾、一字巾。道士常服为黄道袍,也叫大小衫,大多交领斜襟。他们多穿草鞋。宋代道士保持着古代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
清 蓝地纳纱盘金龙袍 衣食住行是民生的四大需要;换言之,衣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 品,一则蔽体,一则御寒。但爱美是人们的天性,以致又逐渐增加了装饰外表,增加美观的作用。然而在人们组成聚落社会以后,服饰又增加了一项识别身份的作 用。《尚书》中有篇《十二章纹》的记载:“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做绘;宗、藻、火、粉米、黼、黻刺绣。”也就是说,君王的服装上绘 十二种纹样,诸侯则按爵位依次...
秦汉服饰 汉代戴帽、穿曲裾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彩绘陶俑)。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秦汉男女服饰 秦汉男女服饰 左图穿窄袖袍服的秦代妇女(陕西临潼近郊出土陶俑)。右图穿窄袖袍服的秦代男子(陕西临潼出土陶俑)。从这两件...
《广东新语》在葛、麻之外,还提到用竹皮、木芙蓉茎皮析丝捻线织成的细布,称为竹布、芙蓉布,同样适于做夏服。 欣赏传统诗词,时而会读到关于"试衣"、"换衣"的描写,如李清照有"乍试夹衫金缕缝"之句。原来,古人随着季节的转换,会有规律的换穿面料不同的服装,"试衣"是指初次试穿为新季节预备的衣服,"换衣"则是说,随着季节转换,服饰也要来一次彻底的变更。"试衣"、"换衣"虽然属于生活琐事,但能让人真切...
由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绚彩中华——中国苗族服饰展”新闻发布会暨展览于9月5日在深圳博物馆隆重开幕,这将是深圳博物馆老馆在改造前最后一次展览。展览将持续至11月5日。 精美服饰记录苗族历史文化 苗族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古老的民族,创造了绚丽、灿烂而又古老的服饰文化。目前,我国苗族人口有900多万,主要分布在黔、湘、滇、川、桂、鄂、琼等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