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出土的铜鼎 4月25日,记者从平凉市泾川县获悉,泾川县文物部门根据基层文保员提供的信息,通过广泛调查摸排及上门教育动员,于日前在城关镇共池村农户史某家收回了一组元代铜器。 据悉,这组铜器是史某在旧宅重建时于地坑内的两个塌陷窑洞间隔区发现的。文保员得知后,向泾川县文物部门提供了相关信息。4月20日,平凉市与泾川县考古工作者将这组元代铜器收回,并对这组出土文物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考古...
4月24日,工作人员展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楚国宰相的礼器——“王子午”青铜鼎(国家一级文物)。 今天,随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外箱,武曌金简、楚国宰相的礼器——“王子午”青铜鼎、汝官窑天青釉瓷瓶三件国宝在长沙展露真容。4月28日-8月14日,“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将在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同时光临的还有300余件河南国宝。 本次展览由湖南省博物馆联袂河南博物院...
乾隆三十五年《彰德府志》里的“临漳县地舆图” 近日,邯郸市临漳县惊现一张清代临漳县地舆图,图中标明魏武帝陵“曹操墓”位于该县习文乡一带,同时当地还曾出土过相当于丞相级别的6个汉代陶鼎,这一重大发现很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曹操墓”在沉寂多年后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张临漳版的“曹操墓地图”从何而来,陪葬物品规格极高的墓葬主人是否与曹操有关,记者昨日深入临漳县采访。 清代“临漳县地舆图”源自《彰德府志...
镬(读音同“货”)鼎,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饮等重大礼仪活动中煮牲用的烹食器。《仪礼·少牢馈食礼》:“雍人陈鼎五,三鼎在羊镬之西,二鼎在豕镬之西。”清·胡培翚《仪礼正义》注:“鼎五:即五鼎,指羊鼎、豕鼎、鱼鼎、腊鼎、肤鼎。”《仪礼·士冠礼》:“载合升。”郑玄注:“煮于镬曰亨,在鼎曰升。”意思是说,牲煮于镬,叫作烹;由镬而盛于鼎,叫作升;由鼎盛于俎,叫作载;合牲之左右体,叫作合。“载合升”,谓用整牲。...
红陶盆形大鼎 口径 45厘米 ,高 36厘米 ,福泉山遗址出土。炊器。形制厚重,是陶制器皿中的大件。鼎的上部呈盆形,直壁深腹,宽口沿外折,可以承盖;底部圆形,留有一层黑色烟炱,是长期炊煮的痕迹。器腹下部一周凸棱,中部箍一圈齿状堆纹,上下又有密集的凹弦纹,装饰简洁朴素。鼎足横剖面为直角曲尺形,从正面看,上宽下窄;从侧面看,略向外撇,承重性能优良。鼎足上部是两行点线纹,下部以凹线勾勒出脸形,中间是齿形...
日前,由河南博物院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共同发起,多家博物馆联合主办“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图片展首站在金水区文化路街道办事处博物院社区文博广场隆重展出。以此为开端,“鼎”文化将走进全国100个社区。 作为郑州市唯一的“中国鼎文化展进社区”活动入选的博物院社区,居民百姓先睹为快。此次图片巡展系统全面地呈现了中国鼎文化的萌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可以让大家零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看过图片展之后...
紫砂壶作为一种茶器,以其宜茶、称手、养眼等特点深入人心,紫砂壶质地天然、色泽多样、造型多变、刻饰雅致,不仅成为饮茶者的泡茶利器,也成为收藏者的心头之好。而一持品相俱佳的老紫砂壶,更是令人梦寐以求。 一只完整的紫砂壶,大体由身、把、流、盖、钮、底几部分构成,此外还有肩、颈、足、系等部。所有这些部分,都可以变形组合,从而形成紫砂壶变化多端的造型艺术。图中所示紫砂壶因其壶钮呈桥形,故称“桥鼎壶”,“鼎...
青铜器是人类学家公认的三大文明起源之一,与文字、城市比肩齐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之一,其典型代表青铜鼎更是中国青铜史上不得不关注的文化存在,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件来自镇江博物馆的青铜精品——青铜S纹鼎(见图)。 青铜S纹鼎,口径30.4厘米,通高37.5厘米,1979年江苏丹徒谏壁粮山东周墓出土,春秋晚期器。器带盖,附耳,直口有凸箍,深腹,圜底下接三兽蹄足。器盖面微鼓,饰重环纹、双...
青花花卉纹鼎,元,高11cm,口径10.1cm,足距7.7cm。 鼎直口,口沿上对称置双耳,浅腹,圜(huán音环)底,下承以三柱状足。通体内外施青白色釉。腹中间凸起弦纹一道。外口下绘青花菱形锦纹,下腹及足绘青花折枝花纹,青花发色艳丽。 此器形制朴实而兼具挺拔清秀,这种特色在元代瓷器中较为少见。折枝花纹的曲线与菱形锦纹的直线形成对比,十分雅致。
图1 正面(左) 图2 侧面(右) 图3 壁内铭文 中国古代铜器是精美绝伦光辉灿烂的艺术珍品,是华夏祖先创造的特征,它造型典雅别致,种类繁多。其中鼎类是古代铸器的大宗,它风格独特,纹饰华丽,铸制精美闻名天下。鼎类亦是古代金属铸器中使用时间最长,造型变化最大,所兼功能最多的一种容器。 中国的鼎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
宝华正中约40、42号内部保存较为完整 傅老榕故居内部断壁残垣 很多初来羊城乍到的新广州人都曾经问过一个问题:“你觉得最能代表广州的传统建筑是什么?”老广往往回答是西关大屋。这类分布于荔湾西关一带的富有岭南特色的清代传统民居,可以说是广州传统文化最真实写照。 但如今,想在广州找间像样的西关大屋已经非常困难。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成员罗小迅花了四年的时间寻觅西关大屋,却发现它们正以...
众所周知,学会使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而人类开始使用灯,则实质上是用火的合理延伸。我国古代的灯具制作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与灿烂的华夏文明相应相称,达到了非常精湛的水平。特别是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战国到两汉时期,随着艺术题材日益广泛化、世俗化,工艺手法也趋于多样性和创造性。这段时间的工艺品制作,从内容到形式,均洋溢着现实生活的浓烈气息,充满了来自民间的旺盛生命力。...
郭家庙出土楚式鼎 束腰平底的楚鼎,是楚文化的标志性器物,一般认为这一形制在春秋中期才成熟。记者从枣阳郭家庙考古工地获悉,这个春秋早期的曾国墓地,近日却出土了一件束腰平底、类似楚文化风格的鼎。对此该如何看待?昨日,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 这件青铜鼎出土于郭家庙曹门湾一个低等级贵族墓葬,虽与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王子午鼎等相比,在规格、精美程度上相去甚远,但其束腰、平底的特征已显现。“曾国早期...
位于宝鸡的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昨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周原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在清理几座西周古墓时,惊喜地发现陪葬的鼎内还有鱼骨,可见当时的老陕也爱吃鱼。该考古发现刚刚荣获“2015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殊荣。 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介绍,省考古院联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三家单位组成的周原考古队,从2014年9月启动了周原遗址新一轮考古工作,去年对...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