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藏传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本文主要是对其中的终身教育思想阐述一些个人的观点和认识。 一、藏传佛教文化的开放性 (一)六道轮回与因果报应的观念 六道轮回主要是指心识的连续迁移性,凡是有灵识的生命,他某一世取得的身体只是生命暂时呈现形式,它只不过是心识临时的居所。借助特殊的因缘,身体从产生到灭亡都是自然规律。心识由于受业力的牵引,在六道中不断轮回。 (二)人身难得 ...
关于藏传佛教各宗派之间的对话问题,说来话长。2005 年,我到山东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去讲藏传佛教。讲完后,学院一位研究基督教的女教授向我问及藏传佛教里有没有关于宗教对话的内容。当时我一下愣住了,没有回答上来。我说,藏传佛教中好像有这样的思想,或者说有类似于这样的论题,不过现在我还一下想不起来,您容我想一想再回答。当时我在山东苦思冥想了好几天,也没有想起来,回到北京后,在一次看书的过程中突然看到了藏传...
大家都很熟悉《三宝歌》,佛教界重大法事活动都是在《三宝歌》声中拉开帷幕。唱《三宝歌》能建立我们对三宝的神圣信心。这首歌里浓缩了佛教很多内容,是对佛教信仰的总核心——“皈依三宝”内容的概括。词作者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界泰斗,民国年间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一生为佛教改革贡献了非常大的力量。曲作者弘一大师是一位近代的高僧,在早年历尽尘世间的繁华之后,放下一切出家。其时,他在世间的书法、音乐、戏剧方面都达到...
辩经制度和它的来源 说起藏传佛教的辩经制度,首先不得不讲“因明学”,因为“因明学”是“打开佛学辩经宝库的金钥匙”,它是开发人的智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辩论技巧的有力武器。那么什么是“因明学”呢?“因明” 的梵文含义是“新知”,藏文译作“测码”,即“真知”或“正确的认识”。 藏传佛教因明学有1200多年的历史,其间的传承与实践从未间断过。自11世纪末俄大译师(公元1059-1...
佛教的“佛”是遍知遍觉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真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和精神无比完美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 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担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
佛教通过多种途径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和促进的作用,并且在古代数学、天文学、医药学、生物学、地理学、建筑工程学以及古代技术等各个领域中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总起来说佛教的作用是强烈的阻碍作用”(李约瑟语)呢?有什么理由不承认中国佛教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起到了积极的和促进的作用呢? 吾友周瀚光先生研治中国科学思想史已有三十多年时间了。早在十几年前,他与袁运开先生合作...
中国佛教哲学在当代社会,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若果是有,又有什么样的现代价值? 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传统只有经过价值重建才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需要通过怎样的现代转换工作,以建构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进而发挥其现代作用?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现代价值必须说明的问题。 佛教,作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的解脱之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信仰体系、哲学体系,也是价值体系。...
“宗教是慈善之母”,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佛教徒的内在价值理念和取向。释迦牟尼佛开设佛教的本怀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脱离苦恼。对佛教徒来说,弘法的目的在于利生,一切修行的目的也在于利生,给众生幸福是每个佛教徒的使命。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正缘于此,中国佛教慈善理念特别丰富。 中国佛教的慈善实践源远流长。南...
5月7日至8日,由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联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及雅昌佛教艺术频道联合主办的“藏区考古与艺术新发现报告会”在北京王府井止观艺术馆举行。此次报告会聚焦近十年来以西藏自治区为主的涉藏省区文博部门与科研院所在考古与艺术领域的新发现。 会议报告涉及史前与早期考古的论文包括:四川大学藏学所李永宪《青南高原岩画新发现》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所何...
自西汉至明初,青州一直是山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很早就开始建佛寺,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即建有宁福寺。龙兴寺在刘宋时期就开始修造,宋元嘉时但呼佛堂,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称南阳寺,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曰长乐,又曰道藏,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称大云,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始号龙兴。青州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间逐渐形成为一个佛教中心,寺院兴盛,龙兴寺即为其中代表,从...
一、色彩语言的定义与特征 日本色彩研究学者南云治嘉在《色彩印象图典》中认为:“色彩语言是指被用来表达色彩所希望显示含义的语言。”刘晌在他《油画色彩语言发展》中,认为色彩语言是用色彩表达情感和思想,并使色彩成为一种可以直接实现心与心交流的工具,它是某种视觉语言的代称。色彩作为一种语言,它具有表情、联想、象征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色彩语言具有符号和传播的双重功能。 藏传佛教独特的...
[摘要]藏族僧伽服饰是藏传佛教之重要的外在形象标志之一,它不仅承继了印度佛教僧伽衣著的思想和规范,同时也体现了浓厚的高原特色和民族特色。文章对藏传佛教僧伽服制的历史形成、外形特点(包括款式、用色和质料)及其社会和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试图全面认识和阐释藏传佛教僧伽服饰的特点和内涵。 [关键词]藏传佛教;僧伽服饰;法衣;种类 藏传佛教以其神秘的宗教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藏传佛...
佛教悠悠二千五百载,教徒众多,传播广泛,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弘扬兴隆,得力于正确的传教方式,即正确的教学方式,能使其世代继承和发展。佛祖释迦牟尼“初转法轮”,佛教遂成星火燎原之势,在喜玛拉雅山南麓四散传扬,辐射世界。藏王松赞干布(?—650年)偶得“四宝”(“百拜忏悔经”、“舍利宝塔”、“六字真言”、“法教规则”),佛教便进入了雪域高原,继而,吞米桑布扎端美三菩提创制藏文,翻译佛经,发端了藏族...
佛教美学作为一种宗教美学,从人的精神信仰的解决来匡范生活。在当代,人类生活的美学图像日益丢弃虚拟性幻想和狭隘的情思咀嚼,而趋向关注审美实践的现实创造,关注在高度发展的文明背景下,怎样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价值统一。当代审美的这种现实化和价值意图,使得佛教美学凸显出特殊的生活图像价值,即在佛教义理所设定的各种生活图式、图像中,我们能够找到可以为当代美学借鉴的思想资源和图像资源。 佛教美学...
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西汉末年,始传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历汉、魏晋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得到君主的推崇,进一步隆盛。南朝梁武帝三度舍身同泰寺。唐朝诗人杜牧有诗述南朝佛教之盛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朝则大量开凿石窟,如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魏书·释老志》载北魏佛教发展的情况,“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计之,僧侣大众两百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