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剔红双螭纹荷叶式盘盘内纹饰 漆器是以木或其它材料造型,经髹漆而成的器物,具有实用功能和欣赏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的特性并将漆调成各种颜色,用作美化装饰之用的国家。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考古工作者就发现了一只木胎红色漆碗,由此揭开了中国漆器制造史上光辉的第一页。新石器时代的漆器制造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制作生活用品,漆色以红、黑两种单色为主,工艺仅有彩绘和镶嵌两种。 战...
战国 魏 晚期 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 通高37.8厘米 口径10.2厘米 足径14.5厘米 器口微侈,束颈,铺首衔环耳,圆鼓腹,低圈足。器盖缘铸接四铺首衔环,中央铸一纽连接二环,与提梁相扣,以防器盖脱落。提梁横直,两端下曲,各以四节链环下接两耳。器颈部又铸四小套环纽,可以绳索与器盖四铺首衔环相系,使器盖密合,壶中液体不易散溢。 器通体装饰繁缛,花纹精细。器盖饰蟠螭纹...
春秋 高6.8、长9厘米 1949年范文澜先生 捐赠 牺首形鋬,四扁足,每足饰一变形蟠螭,腹饰折线纹带。制作小巧精致。此匜发现于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由豫北向南进军中,解放军战士在挖掩体时发现此铜匜,交给刘伯承同志,此匜也在险恶的转战中受到刘伯承同志的精心保护,后以范文澜为史学专家,故赠之。1949年夏范文澜刚到北平不久,与夫人戴冠芳一起亲送北京历史博物馆...
战国 直径19.2厘米,边高0.4厘米 镜三弦钮,绳纹钮座。在细云雷地纹上对称饰三个长柄尖形叶,将主体纹饰分成四区,每区均饰勾连缠绕的蟠螭纹。
说明: 长6.5厘米,宽4.5厘米,厚1厘米。 汉螭纹玉佩呈椭圆形,长6.5厘米,宽4.5厘米,厚1厘米。它以羊脂白玉雕琢而成,采用圆雕、透雕、阴刻、琢磨、抛光等工艺,将两只子母螭穿梭于草丛间嬉戏雕刻得生动形象,憨态可掬。两螭身体呈卷曲状,阔嘴宽鼻,独角双耳,角上阴刻“二”字纹,圆眼双眼皮,鼻上下卷两根胡须,双大耳,腿爪部阴刻数道线表示螭爪趾。背部二前腿呈跪卧状,一条后腿伸直,长尾上卷,尾上...
战国 楚 照面用具 1976年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战国墓出土 直径20.5厘米 这面铜镜是由银白色镜面和镂空透雕的镜背合体而成,小环钮可穿带,钮外为镂空的蟠螭纹,屈曲联结,靠外缘有一圈镂室的菱形纹,精美异常。楚国青铜铸造业发达,出土铜镜数量多,样式繁复,花纹美观,铸造精工。楚国铜镜分方形与圆形两种,但以圆形镜为多。战国楚式镜一般背面的钮较薄,多作三弦纹钮。 这件青铜镜由...
战国,高41.3厘米 口径75.4厘米。敞口,折沿,口沿较窄,颈微敛,鼓腹,腹下部略内收,平底。颈、腹部设对称的两对耳:一对为兽耳衔环,一对作伏虎状,形态生动传神,富于装饰性。自颈至腹共饰三道蟠螭纹带。青铜鑑出现于春秋中期,春秋、战国时最为盛行,为大型水器,可用来盛水,存冰、沐浴。蟠螭纹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较常见,打破了商以来青铜纹饰轴对称布局的传统格式,建立了独特的风格,是青铜器纹饰发展过程...
直径4.4cm,重0.03kg 阳隧镜,凹面,凸背,蛙形钮,环钮饰四双身蟠螭。阳隧素缘。
蟠螭纹编钟(9件),战国前期,通高21.1cm,宽14.6cm,重2.57kg;通高19.8cm,宽13.8cm,重2.17kg;通高18.9cm,宽12.8cm,重1.7kg;通高16.9cm,宽11.5cm,重1.36kg;通高15.6cm,宽10.8cm,重1.12kg;通高14.3cm,宽9.9cm,重1.04kg;通高13.2cm,宽8.8cm,重0.89kg;通高11.8cm,宽8.2...
中国古代青铜镜上出现铭文,其年代大约在战国晚期或西汉早期,在考古学术界,倾向于西汉早期的占多数。这是因为西汉早期有铭文的青铜镜虽罕有,偶尔尚可一见,战国时期有铭文的青铜镜,就非常难得一见了。近期我收藏了一面带“千金”铭文的战国青铜镜,写成小文,愿与同好共赏析。 该镜直径9厘米,缘高0.3厘米,三弦钮,素宽凹弦缘。钮外有一周凹宽素弦纹将镜背分为二区。外区以三个菱形纹、三个博山炉形纹做六分度分布...
螭龙纹和螭虎纹实际上是同一种纹饰。古人认为螭是龙的一种。《说文解字》称:“螭,若龙若黄。……或云,无角曰螭。”《广雅》称:“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由此可知古人心目中的螭龙头部无角,腹生四足,状似老虎,故螭龙纹又称螭虎纹。 龙为古代传说中最神奇的灵异动物,虎为百兽之王,古代将螭纹装饰在玉剑具上当然有其用意。剑为武器,是军事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龙有无穷...
春秋晚期青铜蟠螭纹三足鉴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一个主要门类,在原始社会后期即开始萌芽,夏代得到初步发展,商周呈现鼎盛之态,春秋战国时期亦很繁盛,以其繁多的种类、丰富的造型、精细的铸造工艺,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今天,我们找一件青铜器精品青铜蟠螭纹三足鉴来欣赏。 鉴,水器。《说文》金部记载:“鉴,大盆也。”用以盛水,在铜镜没有盛行的时候,古人常...
仿定窑白釉凸花蟠螭纹鸠耳尊,清乾隆,高20cm,口径7.6cm,足径7.8cm。故宫博物院藏。 尊侈口,短颈,斜肩,鼓腹,圈足。颈部两侧对称置鸠形耳,肩部凸起弦纹一道。通体施白釉。以印花装饰,颈部饰波折纹和如意头纹,腹部凸雕蟠螭纹。外底白釉下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尊造型、纹饰均仿汉代青铜器,鸠耳有“长寿”的吉祥寓意。乾隆时期此种造型的尊除了仿定窑白釉外,尚见有青花、茶叶末釉等品...
仿定窑白釉凸蟠螭纹兽耳活环四足方盖炉,清乾隆,高11.7cm,口横13cm,口纵5.6cm 足横7.5cm,口纵3.7cm。故宫博物院藏。 炉呈长方形,两侧对称置铺首耳,下承四个柱状足。平盖,盖顶置蟠龙钮。器身凸饰弦纹一道,腹部凸雕夔龙纹及云头纹。 仿制宋代五大名窑器早在明代已蔚然成风,至乾隆时期仿古风尚更盛,清宫档案中有乾隆帝命景德镇御窑厂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的记载。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品看,...
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3.1cm,口径7.2cm,足径11cm。 瓶敞口,束颈,垂腹,圈足。颈部两侧各有一象首为瓶耳。瓶外颈部饰黄地轧道粉彩折枝莲纹,腹部饰霁蓝描金蝴蝶勾莲纹,四面圆形开光内镂雕绿色蟠螭纹,足部饰黄地轧道粉彩云头纹。全器在颈、腹处分为外套和内瓶两部分。瓶颈与内套瓶相连,可以旋转,套瓶白地粉彩绘婴戏社火图。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底足内施松石绿釉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篆书...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