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清康熙,杯高3.5cm,口径5.7cm,足径2.4cm;碟高1.6cm,口径12.7cm,足径10cm。 杯、碟合为一套。杯口微撇,深腹,圈足,两侧对称置戟耳。里施白釉,外施淡绿釉。外壁暗刻四只螭虎。外底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碟撇口,浅弧壁,圈足。碟内底有一周凸起,放置杯子时可以卡住杯足。碟心暗划二螭龙纹。足内施白釉,外底亦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明嘉靖,景德镇窑制品,高30cm,口径2.6cm,足径10cm。清宫旧藏。 瓶口呈蒜头形,细长颈,溜肩,鼓腹,高圈足外撇。瓶通体施白釉,釉质洁白细润。口部刻细线蒜瓣纹,腹部有粘接痕一周。瓶颈至肩部塑贴一条红色螭龙,曲体上仰,口衔仙草,由肩部向颈部盘绕,卷尾与首相接,四肢平伏于瓶肩部。 明嘉靖时盛行在瓶、罐等器物上塑贴涩胎螭、狮、麒麟、鱼等饰物。此瓶装饰简洁大气,以白托红...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cm,口径13.1cm,足径11cm. 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洗中心印团螭纹。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定窑白釉刻花蟠螭纹洗,北宋,高2.6cm,口径13cm,底径9cm.故宫博物院藏。 洗敞口,浅弧壁,平底内凹。里外施白釉,釉面温润,口沿无釉,镶铜釦,外壁有垂釉痕。内壁口沿下印回纹一周,内底刻划蟠螭纹。
琥珀属有机宝石,一直被广大收藏爱好者所喜爱,除了有装饰、摆设、鉴赏和实用(如雕刻成杯、盘等)价值等外,还具有药用价值,对于药用价值在此暂且不说。一般的琥珀多为单色,如果内部有包含物就有1至3种颜色,而该器就具有红、黄、黑、青、褐以及粉红、粉白、粉青等多种颜色。说是五彩琥珀,是对几种主要颜色而言。琥珀按照其外观划分,通体呈透明状的,通称琥珀;呈半透明的,俗称“密腊”,而介于两种之间的,叫“金绞蜜”(...
龙纹是在青铜器上流行时间最长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时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青铜器上的龙纹,一般在反映其正面图像时,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身侧面延伸。商代龙纹多表现为卷曲的形态,商末周初的方彝,方鼎口沿处盛行龙头在中间,分出双尾,即双体龙纹,两周还多表现几...
蟠螭纹是古玉上常见的纹饰,只有对它深刻地了解、分析,才能更好地识别古玉并正确地判断其制作的年代。下面就谈一谈不同时期古玉上蟠螭纹的特点。 战国时期 蟠螭纹头部的特征是圆眼、大鼻、眼尾稍有细长线。双线细眉,上线很浅很细,往往不易看出。下线明显,猫耳,大多数耳朵方圆。腿部线条弯曲,脚爪往往向上翘起,用曲折的弧形线,尽情地把关节主要活络胛骨都表现出来。蟠螭身上的附带纹饰一般都用阴线勾勒,其中有弯茄形...
唐、五代玉器上很少见到螭纹,有些传世品,曾定为唐物者,似有疑问,因此,其特点不甚清楚。 宋、元两代,特别是元代始,玉器上的螭纹又多起来,凡此期的带扣、带钩、剑饰等,都常有螭纹出现。试分述如下: 青玉双螭纹笔阁,长10cm,宽43cm,体作扁长方委角形,正面浮雕双螭纹。所作螭脑大脸小,近似三角形圈目,目上有两道粗眉合为牛角式上扬,脑后有一束长发飘至前两足合并的背脊处,四足分别在身体的左右两侧,作...
明代玉带板仍在使用,其风格及工艺和元代玉带板相似。按明代官服制度,除皇家外,臣僚中唯有一品官才能佩玉带。明初汪兴祖生前所佩的羊脂白玉带雕刻云龙戏珠纹,玉带板有葵瓣形和莲瓣形,所琢蟠龙出没于祥云之间,若隐若现,形神兼备。 出土于鲁荒王墓的两条玉带,一条为25节金镶白玉镂空纹带板,另一条为23节素面玉带板。出土于梁庄王墓的8条玉带多为20钅夸 ,以白玉和青玉为主,有素面纹和镂空雕两种,其中一条金镶白...
中国古代青铜镜上出现铭文,其年代大约在战国晚期或西汉早期,在考古学术界,倾向于西汉早期的占多数。这是因为西汉早期有铭文的青铜镜虽罕有,偶尔尚可一见,战国时期有铭文的青铜镜,就非常难得一见了。近期我收藏了一面带“千金”铭文的战国青铜镜,写成小文,愿与同好共赏析。 该镜直径9厘米,缘高0.3厘米,三弦钮,素宽凹弦缘。钮外有一周凹宽素弦纹将镜背分为二区。外区以三个菱形纹、三个博山炉形纹做六分度分...
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清干隆,高33.1cm,口径7.2cm,足径11cm 瓶敞口,束颈,垂腹,圈足。颈部两侧各有一象首为瓶耳。瓶外颈部饰黄地轧道粉彩折枝莲纹,腹部饰霁蓝描金蝴蝶勾莲纹,四面圆形开光内镂雕绿色蟠螭纹,足部饰黄地轧道粉彩云头纹。全器在颈、腹处分为外套和内瓶两部分。瓶颈与内套瓶相连,可以旋转,套瓶白地粉彩绘婴戏社火图。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底足内施松石绿釉书红彩“大清干隆年制”...
春秋 高93厘米,口径102厘米,耳间距129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附耳,敞口,唇平折,束颈,深腹,兽蹄足。腹部蟠螭纹,以三角回纹,鱼鳞纹和瓦纹作填纹。一对环形耳钮。目前所见春秋时期最大的鼎。镬鼎用以煮牲,依形制大小分为牛镬、羊镬和豕镬,此鼎应为牛镬。
外形:青铜,直口,宽肩,腹略鼓,浅圈足。肩腹之间对称象鼻形衔环双耳,颈及腹部饰变体蟠螭纹。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80年四川省博物馆在新都马家乡发掘出土,发掘人匡远滢。
明中期 青玉花鸟纹带板 明代玉带板仍在使用,其风格及工艺和元代玉带板相似。按明代官服制度,除皇家外,臣僚中唯有一品官才能佩玉带。明初汪兴祖生前所佩的羊脂白玉带雕刻云龙戏珠纹,玉带板有葵瓣形和莲瓣形,所琢蟠龙出没于祥云之间,若隐若现,形神兼备。 出土于鲁荒王墓的两条玉带,一条为25节金镶白玉镂空纹带板,另一条为23节素面玉带板。出土于梁庄王墓的8条玉带多为20钅夸 ,以白玉和青玉为主,有素面...
翠螭纹如意 翠螭纹如意,颜色较清,长47厘米,最宽10厘米。 翠质青绿,局部色较深。如意柄微弯成弓状,垂云式如意头,柄中部和头部均浮雕双螭。 螭纹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常见的装饰,清代宫廷用品上往往以螭纹表示龙,此物之螭纹也呈龙的形象。所用翠料透明度高,绿色呈斑状,分布均匀,质地优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