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国之祀典——清代宁波孔庙祭祀礼乐器展”春节期间在衢州市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由衢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宁波博物馆、衢州市博物馆承办,通过宁博珍藏的188件宁波府县孔(文)庙旧置祭祀礼乐器的展览与演绎,重现隆重肃穆的礼乐文化以及重教兴学的历史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和儒家思想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一生所追求的礼乐制度亦是华夏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展出的188件礼乐器,内容涵盖编钟、云雷...
日前,“千年敦煌·匠心演绎”俄罗斯画家画敦煌系列油画与敦煌壁画古乐器复原展在兰州开展,箜篌、凤首阮、葫芦琴、莲花琴、瑟、雷公鼓这些敦煌壁画中的古乐器走出壁画,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敦煌壁画乐器图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代表人类古代文明结晶的敦煌文化艺术的精华,是敦煌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乐舞研究专家郑汝中年轻时参观莫高窟,就深深被壁画上的乐舞图像所吸引,从此便和敦煌乐舞结下不解之缘。20世...
一阕晚唐的盛世欢歌,一代君王的起伏潮落。 走进位于成都永陵博物馆的前蜀高祖王建的陵墓,看着棺床束腰部所雕刻的“二十四伎乐”,其定格了千年前晚唐宫廷乐舞的繁荣景象,也在无意中缩影了当时成都音乐文化的发达与昌盛。 今年是成都永陵落成1100周年暨考古发掘75周年,不仅有“全国五代十国文物信息交流论坛”在成都盛大开幕,更有“唐音铿锵--永陵‘二十四伎乐’音乐文化展”展览,用20余件仿唐乐器及...
每逢喜庆节日,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就会在街头庭院摆开乐队,用苇茄和胡琴演奏起欢快悠扬的当地乐曲。“城角高台广乐张,律皆夷则少宫商。苇茄八孔胡琴四,节拍都随击鼓镗。”这首《回疆竹枝词》是1845年民族英雄林则徐从新疆任职奉召回京候补途中,在托克苏的托玛回庄借宿时记录的生活场景,其中提到了维吾尔族乐器。 托玛回庄,就是今日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享有“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美誉。“十步...
2008年,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一首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和期盼,奏响了开幕式的序曲。 那么,什么是缶呢? 作为辞书之祖的《尔雅》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这部典籍中就有关于“缶”的记载了。 按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的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缶”字还是汉字中的偏...
相望远古,相约当夏。一场以古筝和巴洛克长笛为媒的“东西文明对话”7月10日晚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西帕里大厅开启。这场音乐会以“The Voice of Two Nations”为主题,在如歌如诉如双燕飘舞的旋律中,中国青年古筝演奏家林立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古乐系主任、巴洛克长笛大师阿什利·所罗门教授,用古筝和巴洛克长笛,通过《春江花月夜》、《鹧鸪飞》、《秦桑曲》、《西部主题畅想曲》、巴赫《a小调无伴奏...
图为宁波孔庙祭祀礼乐器展现场(周建平 摄) 作为宁波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庆的大型原创展览之一,“国之祀典——清代宁波孔庙祭祀礼乐器展”日前开展。通过该馆珍藏的225件宁波府县孔(文)庙旧置祭祀礼乐器的展览与演绎,重现隆重肃穆的祭孔仪式,旨在唤起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企盼悠久而璀璨的浙东文化薪火相传。 孔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各地官学所在,因此孔庙具有祭祀与教化的双重...
由长白山管委会池南区组织的鉴定专家组9日正式对外发布意见指出,在长白山池南区锦江河口处采集到的穿孔石器被命名为“长白山石磬”,系长白山早期人类击打乐器。这一发现,对保护、传承、挖掘、研究长白山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014年,吉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张福有在长白山南坡调查松花江上游历史文化资源时,于长白山池南区女真祖源之地的讷殷古城附近发现一件旧石器时代的石制手斧,经鉴定,距...
1959年从湖南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同时出土了五件商代青铜大铙。其中象纹铜铙是最精美的一件,现藏于湖南博物馆,也是湖南出土青铜大铙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整件大铙气势恢弘,通高70厘米,重67.25千克。虽然它看似厚实笨重,制作却精细讲究。乍看上去,正面的主体构图是线条粗圆如蛇体的兽面纹,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组成兽面纹的粗线条上还饰有云纹,鼻梁处作牛首状,眼部也不是纯粹意义的眼,而是在此装饰凸起的蛇状纹。边...
在欣赏举世闻名的战国曾侯乙编钟演奏时,人们无不流露出惊奇和感叹:悠扬的旋律,美妙的乐章,竟出自埋藏地下2400多年的青铜乐器,了不起!然而,更令人惊叹的还有安徽出土的另一种青铜乐器——商代兽面纹铙,它深埋地下长达3000余年不受侵蚀,至今仍能发出清脆悦耳之声,音色优美。“实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不可多得的瑰宝”,专家们赞誉说。据说钟可能就是从商代的铙演变而来的。 图中这件兽面纹铙,是1973年春...
走进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寻着悠悠古香,穿过音乐氛围浓厚的走廊,悄声步入这浸染音乐的殿堂。千年前的乐声在这里回荡,古朴的韵律在一件件展品中绽放,世界的斑斓在浙音碰撞。 9月15日上午,浙江第一个音乐博物馆在浙江音乐学院图书馆揭开神秘的面纱。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谋划、反复论证、多番方案优化和紧张施工布展,这所占地1500多平方米,集收藏、陈列、展示、教学、研究、宣传等多种功能于一...
湖南博物馆镇馆之宝象纹铜铙,1959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老粮仓师古寨山顶,通高70厘米、重67.25公斤。颜色土褐,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商代的打击乐器,使用时器柄向下,而发声的铙体则向上,演奏时敲击口部,敲击起来声音低沉而洪亮。经金相分析,含铜量为百分之九十八点二二,铅锡含量甚微,说明这两件铙均系红铜铸成,取其性能柔韧,重击而不易断裂,以适用于打击乐器。 象纹铜铙虽然看似厚实笨重,制作...
金漆彩画柷(音祝),清中期。木质,通高59、内深47.5、体厚2.5厘米。上口边长83、口部厚约2.8、下口边长60厘米。清宫旧藏。柷属中国传统的木类乐器。此金漆彩画柷为清代宫廷乐器,形如方斗,上广下狭。 柷外围四面均描画五彩吉祥纹饰,柷口及柱皆涂金。柷之正面以天青色为地,居中开圆形出音孔,直径15.5厘米,围绕出音圆孔描绘四只红色蝙蝠,左右上角各绘丹顶白鹤一只,下幅为海水江崖纹,间饰白、黄...
遗产编号 ⅷ-8 所属地区 山西·长治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长治市长子县 申报日期 2006 长子县享有“铜乐器之乡”的美誉,是我国最早生产响铜乐器的地方。长子县手工制造响铜乐器的历史悠久,唐贞观元年(627年),在今长子县西南呈村所在区域范围的手工铜业作坊制作的响铜乐器就已遍及各地,享誉天下。 长子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南侧。尽管...
8月19日,记者从湖北省博物馆获悉,战国古琴“漆木十弦琴”成功复原,沉寂几千年的古乐器再次发出美妙音乐。 据了解,“漆木十弦琴”于2002年在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墓中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古琴之一。 记者看到,复原的“漆木十弦琴”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板微翘,形象与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图腾——夔龙相似,弹奏出的音声悠远、绵长。 此前,湖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