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前不久,书法圣地兰亭附近的河道中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句鑃,这是2500年以前的古老的乐器,系绍兴首次发现。这一珍贵的文物的发现表明,春秋战国时期越地文化已十分先进。 2500多年前越国古乐器,保存完整能发双音 昨天上午记者在绍兴市文物局见到了青铜句鑃的真容:它高43厘米,宽处17.8厘米,器形修长,呈合瓦状,上宽下窄,素面,错磨光滑,黄色,其表面氧化层铮亮,长扁方形的执柄,...
记者21日从湖北省博物馆获悉,在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临时闭馆扩建后,曾侯乙墓、梁庄王墓及中国文创产品联展等主要展厅对海内外游客开放。 今年3月1日,湖北省博物馆临时闭馆进行三期扩建工程的建设,包括文物展览大楼、文物保护中心、研究中心等项目,新增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该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三期扩建工程预计2019年全部完工。工程完工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10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2.5万平...
野牛角号 八千年前的鹤骨笛 仿唐朝琵琶 东方乐器博物馆,是这次去上海我们要找寻的第一个博物馆,从百度地图上查,它距离我们的住地衡山宾馆一千余米,步行十几分钟路程。衡山宾馆是上海著名的老饭店之一,位于旧中国半殖民地时代的法租界区,前身为毕卡地公寓。宾馆正门面对着一个六岔路口,高大的法国梧桐树装饰着这六条从宾馆脚下延展出去的道路,每一条道路里面都隐藏着上海的老故事。 东方乐器博物馆在这...
出访埃及的编钟,是曾侯乙墓出土编钟的仿制品,共65件。2400多年前,曾侯乙时代的编钟乐队究竟有多大规模?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我国第一位音乐考古学博士李幼平进行了解读。 李幼平介绍,曾侯乙墓一共出土125件乐器,共有9种:编钟、编磬、鼓、琴、瑟、均钟(亦称“五弦”)、笙、排箫、篪,分别位于墓葬的中室和东室。 “如果把这个地下乐队的编制视为墓主人生前音乐活动的反映,可以判断墓中室为宴饮礼宾所用的钟...
图为此次考古出土的文物,从左至右依次为:雁鱼灯、车马器当卢、“昌邑九年”漆器、编钟。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历时近5年考古发掘,出土文物1万余件,墓主为2000多年前西汉海昏侯国的某一代海昏侯。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日首次公布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阶段性考古成果。 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著名秦汉考古学家信立祥表示,该墓园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
除青铜钟、青铜铙和青铜镈外,古代的青铜乐器还有青铜铃、青铜钲、青铜句鑃、青铜铎、青铜錞于和铜鼓。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一下。 青铜铃:最早的青铜乐器。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了单翼铃,《诗·载见》称“和铃央央”。铃常挂在旗上、车上和犬马身上。《广韵》:“铃,似钟而小。”可见铃的形状似钟但体小,一般作平口或凹口,上有弓形钮,体内有舌。乐器铃二里头出土的一件,平顶、敞口朝下,顶呈桃核状,有两椭...
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04期 【摘要】<正>西周时期,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下,大量金石乐器被作为主要的随葬品人葬于诸侯、世卿等高等级贵族墓中。《周礼·春官·笙师》载:“大丧,廞其乐器,及葬奉而藏之。”可见,金石乐器的人葬,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礼制下的规约行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本文拟选取西周贵族墓中随葬的虢仲编钟、晋侯苏编钟、楚公逆编钟、虢季编钟和井叔采编钟等几种典型的有铭编钟...
在报福,有一位对二胡、战鼓等传统民族乐器情有独钟的老艺人,不仅亲手制作,还邀朋引伴一起演奏。对他而言,这些乐器就像是陪伴他的灵魂“伴侣”,让他几十年来痴迷不已。 老人名叫吴志加,今年57岁,住在报福老街一座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宅子里。看到笔者到来,他从里间找出了用布包好的越胡、二胡,一边温柔地触摸着琴弦,一边和笔者聊起了天。 “它们结构相似,但越胡的琴筒前口蒙乌皮,二胡琴筒前口蒙蟒皮。”吴志加...
为纪念古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2周年,“古琴的故事”大型古琴展览展演系列活动28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展,并将持续至5月31日。 古琴是中国传统高雅艺术的典型代表,拥有三千年的历史,蕴含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无数的华夏乐器中,唯有古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堪称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瑰宝。本次“古琴的故事”展出的78张古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首次展出承载着古...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在中国古代又称“琴”或 “七弦琴”。1977年,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太空飞船中放置了一张镀金唱片,播放从全球选出的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就收录了古琴曲《流水》。 两千多年前,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琴师,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一次伯牙乘船外出。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弹起琴来。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请樵夫上船,兴...
玩具手枪大小的石排箫 左图铙(náo)右图镈(bó) 红陶亚腰鼓 汉代歌舞团是治愈系古陶俑 距今已8000年的骨笛、5000余年的陶埙、4000年前的鱼形磬,还有西周应国的编钟、安阳殷墟出土的编铙,还有表情傲娇的音乐女人、安安静静的西汉美男子……南宋官窑博物馆里这一件件精美的古乐器已经就位,由南宋官窑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联合举办的“和韵天下——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今日就要开...
湖南博物馆镇馆之宝象纹铜铙,1959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老粮仓师古寨山顶,通高70厘米、重67.25公斤。颜色土褐,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商代的打击乐器,使用时器柄向下,而发声的铙体则向上,演奏时敲击口部,敲击起来声音低沉而洪亮。经金相分析,含铜量为百分之九十八点二二,铅锡含量甚微,说明这两件铙均系红铜铸成,取其性能柔韧,重击而不易断裂,以适用于打击乐器。 象纹铜铙虽然看似厚实笨重,制...
秋天是浪漫的季节,不能没有音乐的陪伴。 民族音乐是中华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十分重视“乐教”的作用,甚至认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音乐作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其实,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文明,她也是在与其他文明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最常用的那些民族乐器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它们大多数也都和其他文明的交往有关。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