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 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子项目——浙江德清中初鸣良渚文化玉器加工作坊遗址群为20个入围项目之一。该项目将参与3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 中初鸣良渚文化玉器加工作坊遗址群位于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时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玉器加工作坊遗址群。 2018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德清县博物馆对...
玉琮 浙江省博物馆藏 来源:美术报 文/梨白 刚刚过去的几天,重新开馆的良渚博物院成了朋友圈的“打卡”圣地。 良渚古城遗址即将正式代表中国申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热门”不在话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频繁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尤其令人注目的是玉器,其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堪称微雕杰作。其中一件“琮王”便是在1986年出土于反山贵族墓地中的1...
玉璧 直径26.2cm 孔径4.2cm 厚1.2cm 玉琮 通高9.9cm 射径8.42cm 孔径5.8cm “土筑金字塔”藏大量玉器 记者:在长达八千余年的中华玉文化历史长河中,地处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之重要性世人皆知,而那些神人兽面纹、蚩尤纹以及冠状器等纹饰、造型,也给良渚文化玉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您能否简单为读者讲述一下其发现及发掘过程? ...
图为良渚文化镂空神人纹玉冠状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摄 “截至目前,我们已在浙江良渚文化遗址核心区发现了300多个遗址点,发掘和研究工作仍在深入进行。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西南地区的市民更加切身感受良渚文化的魅力。”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晔12月27日在重庆如是说。 图为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摄 当天,《王国的尊严——玉器与...
瑶山M10:20玉神人兽面牌饰 蒋卫东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 良渚文化玉器依照形制造型及其出土状况,可以划分为单体件与复合件两大类。单体件,顾名思义指器形完整、不需要跟其他器件复合就具有独立功能的玉器。良渚文化单体件玉器的种类并不丰富,目前所见...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就算是普通市民也可以通过观看展览,遥想先民的原始生活状态,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环境。昨天,在嘉兴考古新发现成果展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带着我们一起感受了良渚文化的魅力。 鼎、豆、壶背后的饮食文化 在展馆中,最多见的是一些陶制的鼎、豆、壶之类的器皿。这一件件文物看似破烂,其实大有来头。在新发现的良渚时期的墓葬群中,它们无不以三组合的形式出现,生动地说明了当...
兽面纹玉琮 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频繁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玉器,其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尤其是那些细线阴刻,堪称微雕杰作。 良渚文化玉器为透闪石,其硬度达摩氏4——6度的玉器,可谓“难施锥刃者”。在远古时代,高碳的合金工具尚未出现,当时是如何加工雕刻的呢?这疑问引起了考古学界极大的兴趣。有的学者认为,良渚玉器上的纹饰是用鲨鱼牙齿雕刻的。有的学者估计是...
玉属于非单晶体的一种宝石,是万物有灵岁月里在东亚大陆最先被观念形态物化的物体。约从距今5500年左右东北的红山文化、江淮的凌家滩文化以及环太湖的良渚文化先民就以有目地的选择阳起石——透闪石系列发展各自的玉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玉的国家,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以玉有“五德”等为代表的传统充分说明了玉的自然属性人格化或社会政治化。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地区,根据碳14的测定大约在公元前3...
【摘要】良渚遗址群内完成了从玉龙到龙首纹图案化的演变,神人兽面纹以良渚遗址群出土的数量最多,纹样之间的一致性或程式化程度也最高,良渚遗址群出土的神人兽面像就是当时的标准像。所谓标准像就是形似又神似,纹样组成的要素和填刻的底纹符合程式。 【关键词】良渚文化;兽面;遗址群;龙首纹;刻纹;三叉形器;图案化;玉琮;饕餮纹;底纹 《大众考古》2015年06期
历时10多年,香港与内地考古学界合作研究浙江良渚文化玉器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代表性成果之一的研究专著《良渚玉工——良渚玉器工艺源流论集》中显示,良渚文明被誉为中华早期文明“半壁江山”的代表,良渚社会中神权、王权和军权的权威,在琮、钺、瑁、镦等玉器上有集中、充分展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日专门在北京举行《良渚玉工》学术成果发布会暨良渚文化玉器与中国古代玉器工艺学术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土筑金字塔”藏大量玉器 记者:在长达八千余年的中华玉文化历史长河中,地处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之重要性世人皆知,而那些神人兽面纹、蚩尤纹以及冠状器等纹饰、造型,也给良渚文化玉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您能否简单为读者讲述一下其发现及发掘过程? 蒋卫东:其实良渚玉器的出土很早,从宋代金石学开始,已经对这类玉器进行了一些年代上的考订。但在考订过程中,人们往往有一个常识性的误解:认为没有...
良渚古玉的仿制品,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面纹良渚式玉琮。明清以降,仿古之风尤盛,但对于良渚玉器的年代认识仍很模糊,因而仿制品无论造型、纹饰,还是制作工艺,都缺乏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特征,破绽明显,不难甄别。 进入本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江苏草鞋山、张棱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等地的先后发掘,不仅扭转了对良渚玉器制作年代的认识,而且在海内外掀起了至...
基本信息: 作者:山东博物馆、良渚博物院 编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4年7月 印次:1 ISBN:9787501040254 内容简介: 本书是山东博物馆、浙江良渚博物院联手举办的“玉润东方——大汶口-龙山·良渚玉器文化展”的图录。本次是黄河、长江流域史前文明,尤其是新石器时代...
为更好地传承玉文化,全面展示古代玉器的精美神奇,8月9日,由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物局、山东省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联合主办,山东博物馆、杭州良渚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学会承办的“玉润东方——大汶口—龙山•良渚玉器文化展”在山东博物馆隆重开幕。 此次展览是杭州良渚博物院与山东博物馆首度合作,山东博物馆借调了山东各地市博物馆及山东大学博物馆在内的17家单位史前玉器,将四千年前中国大地上大汶口-龙山...
赵陵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镂空人形玉饰 蒋卫东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文化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若以单件计,已超出15000件,加上清末民初以来流入海内外博物馆和私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