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一组发现自民间、发现时画面已部分受损的清代八扇屏《耕织图》,经过精心专业修复,在山西博物院与观众见面。 记者看到,这组文物被修旧如旧,画面远近有序、点面结合,清代农耕生活祥和、有趣之气息扑面而来。画风古朴精美,信息量大,细节丰富。比如,一户农家正在桌旁备纺,用竹竿高高挑起的布篷下,微风徐徐,夫妻二人低眉柔眼,似在低声细语,一旁两个幼儿争相伸出手去,要拿桌上的棉花玩耍。画面中,绿树繁花凹凸有致...
宋 清摹刻 长54.5厘米、宽36厘米 宋朝廷多次颁诏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宋仁宗、宋高宗先后令人绘出农家耕地、收割、养蚕、织布的图画,陈列于宫中。从此,以耕织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纷纷出现。南宋初年,于潜(今浙江省临安县)知县楼 绘制了《耕织图》45幅,其中表现农耕的21幅,表现蚕织的24幅。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内府根据宋本《耕织图》刻石,安放在圆明园中。咸丰十年...
清 高24.9厘米 作者: 焦秉贞 这是一组描绘清代农业生产的图画。焦秉贞,济宁(今山东济宁)人,钦天监五官正,善画人物山水。康熙中期图《耕织图》46幅,甚受康熙帝赞赏,命工匠镂版印刷。所示图片为“耕”、“簸扬”和“采桑”。
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将农民耕作与蚕织的全过程绘成系列图谱——《耕织图》,以推广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它起源于南宋时期,其时的楼俦、刘松年是最早的《耕织图》作者,且以楼俦影响最大。在农耕社会农民靠耕织维系生存,朝廷靠耕织巩固政权,所以,历朝历代无不重视耕织,也使耕织文化艺术种类层出不穷,有纸绢画,有瓷画,有竹木雕,有石砖雕等等。用耕织场面作为瓷器上的纹饰,通常只绘耕织的片段,这种纹饰最早出现于康熙朝并...
由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玉雕大师联手,采用翡翠这种被誉为“硬玉之王”的材料,雕琢康熙《耕织图》,在中国玉雕界是前无古人的创意之举。 46幅康熙《耕织图》,是清康熙年代内廷画师焦秉贞奉康熙帝之命,在南宋楼俦《耕织图》的基础上,重新绘制的精粹之作。其《耕图》和《织图》各23幅,将古代耕织的每一道工序绘现得活灵活现,笔墨纤毫之处尽现耕织人物之生动神态。“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当年康...
五彩耕织图瓶,高46.5cm,口径12.3cm,足径13.2cm。 瓶洗口,直颈,折肩,直腹,圈足,形似捣衣用的木棒槌,故俗称“棒槌瓶”。瓶身彩绘4组纹饰。口部以绿彩墨线勾画回纹一周。颈部绘通景山水人物纹。肩部绘梅花锦纹及4个开光,开光内绘琴棋书画。瓶身以五彩绘养蚕、碓米2组主题纹饰,每组绘6人于室外劳作,并题“舂碓”、“分箔”及五言诗2首。 舂碓图题诗为: 娟娟月过墙,簌簌风吹叶。田家当此...
《耕织图》是中国农桑生产最早的成套图像资料,它的绘写渊源可上溯至南宋,绘者为楼璹。楼璹在宋高宗时期任县令时,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即作耕、织二图诗来描绘农桑生产的各个环节。《耕织图》成为后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技术最珍贵的形象资料。 后来,楼璹之孙楼洪、楼深等以石刻之传于后世,南宋理熙元年(1237年)有汪纲木刻复制本。宋以后关于本书的记载已不多见,较著名的有南宋刘松年编绘的《耕织图》,元代程棨的《...
中华文明具有典型的农耕社会特征,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我们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农耕在几千年的文化当中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耕”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它的偏旁是一种农具,叫“耒”,右边是一个“井”字。中国人对“井”的认识是非常清晰的,井代表生存环境,离开家乡就叫“背井离乡”。 农耕民族能看到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一边的春种秋收,所有的概念都是轮回的。游牧民族由于要不断流动迁徙,不需要回过头去看原来...
大型翡翠屏风《耕织图》 大型翡翠屏风《耕织图》局部 由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玉雕大师联手,采用翡翠这种被誉为“硬玉之王”的材料,雕琢康熙《耕织图》,在中国玉雕界是前无古人的创意之举。 46幅康熙《耕织图》,是清康熙年代内廷画师焦秉贞奉康熙帝之命,在南宋楼俦《耕织图》的基础上,重新绘制的精粹之作。其《耕图》和《织图》各23幅,将古代耕织的每一道工序绘现得活灵活现,...
北京 卢侃 《耕织图》是古代特有的以图文并茂方式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由于反映了古代农业劳动者耕织的场景和详细的生产过程,因而成为古代重要的“劝农”方式,具有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宋代“仁宗宝元(1038~1040年)初图农家耕织于延春阁”,是目前所知北宋宫廷以农家耕织为内容的成套的壁画,是我国最早的耕织图,惜已不存。此后南宋楼绘制了反映当时南方农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