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资料图:2014年8月28日,由敦煌研究院举办的“数字敦煌展”在兰州启幕。中新社发 冯志军 摄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相继与多家海内外知名企业在数字技术领域持续合作,既有让敦煌瑰宝“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数字敦煌”工程,也有让古遗产焕发新时尚的“智能莫高窟”,下一步还将探索将5G技术应用于遗产保护领域。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20日在莫高窟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称,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该院根据需...
云冈石窟。武俊杰摄 记者12日从山西省云冈石窟研究院获悉,即日起至年底,云冈石窟将悬赏万元(人民币,下同),面向全球征集官方Logo。 云冈旅游区管委会、云冈石窟研究院在征集公告中介绍,为了更好地弘扬云冈石窟文化艺术,进一步提升云冈石窟景区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即日起将面向全球征集云冈石窟官方Logo,欢迎国内外拥有创意、文案、图形设计能力的优秀设计师和公众参与。 云冈石窟。...
二十世纪中期,敦煌研究院管辖的石窟保护均要请一些国内外专家帮助解决文物病害问题,而近十年,他们不仅自给自足,还开始向全国甚至全球输送保护人才。尤其是由李最雄起步发展至今“现代科技+传统材料”的保护技术,在保护好敦煌莫高窟的基础上,发展到对多处石窟、壁画和土遗址的保护。 李最雄生于1941年,历任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等职,从事石窟壁画及土建筑遗址保护的教学、研究及工程管理工作5...
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和交融,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莫高窟千年营建、千年持续,为全人类留存了一座多元文明荟萃交融的文化艺术宝库,至今保存洞窟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群,是价值无与伦比的世界文化遗产。 河北博物院 为了让河北人民不必舟车劳顿远途跋...
1月13日,敦煌研究院从石窟壁画、敦煌文献、馆藏文物中梳理归纳出腊八节时,古人燃灯供奉、沐浴更衣、熬煮施粥、狩猎腊祭等生活中的习俗。图为莫高窟第61窟《牧女献糜》(五代)。敦煌研究院供图 1月13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传统腊八节。敦煌研究院从石窟壁画、敦煌文献、馆藏文物中梳理归纳出腊八节时,古人燃灯供奉、沐浴更衣、熬煮施粥、狩猎腊祭等生活习俗。 腊八,最初作为释迦牟尼证悟的日子属于佛...
经过七十余年“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探索,由抢救性保护进入预防性保护的敦煌石窟逐渐“转危为安”。其长期积累的成套文物保护技术,不仅参与到全国多个重点文物保护和修复工程中,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免费分享和应用。 资料图:精美的敦煌壁画吸引参观者。 汤彦俊 摄 “目前已开展吉尔吉斯斯坦古代城堡遗址研究保护等项目。”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七十多年来,...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群山中,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534年—550年),现存洞窟25座,展现着东魏、北齐、隋、唐、明5个朝代的艺术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20世纪20年代,由于“寻宝者”的掠夺和破坏,天龙山石窟大量精品造像流失海外。 2014年,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天龙山文物保管所合作,开始了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项目。目前,芝加哥大学...
12月22日,两名游客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阿旃陀石窟内参观。 坐落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市东北104公里处的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文化遗址,198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凿于一座山的一处马蹄形暗色岩陡崖上,共有30个洞窟,其形成年代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5至6世纪。印度古代绘画在阿旃陀石窟保存得最多,水准也最高,因而这里被称为印度古代绘画的宝...
连日来,“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美术馆展出,展览将持续到12月30日。 连日来,“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美术馆展出。展览以图片形式展示了137幅流失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的真实面貌,同时展出的还有两个1:1复原仿真洞窟,以及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制作的四个数字虚拟洞窟。 该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新疆龟兹研究院、兰州大学艺术...
中国石窟寺是见证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性遗存。因此,保护好这些石窟寺是当代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大使命。近日,复旦大学文化遗产高峰论坛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石窟寺保护论坛在沪举行。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新时代社会各界更加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不断推进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表示,石窟寺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佛教的传...
记者从云冈石窟研究院了解到,借助3D打印技术,云冈石窟第18窟在北京被成功复制,高大的立佛“走”出了千年石窟。 这是继第3窟大佛、第12窟“音乐窟”成功复制后,云冈石窟研究院利用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的又一重大成果。 据了解,云冈石窟第16至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由当时著名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其中,第18窟北壁主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
图为敦煌莫高窟。(资料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11月7日是农历九月三十,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敦煌研究院当日梳理归纳了古老敦煌石窟中的塑像、壁画和敦煌遗书中涉及立冬时节使人自身受益的养生、养神良方,即与万物同呼吸。 图为敦煌遗书P.3810《呼吸静功妙诀》。敦煌研究院供图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季意味着一年接近尾声,是蛰伏和蓄藏的时节。立...
近年来,业界对中国石窟寺修复的理念和方法始终存在分歧。石窟寺是丝绸之路上见证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性遗存,石窟寺保护与修复的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水平。网络舆论对文物修复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修旧如旧”这一原则有着不同理解。“修旧如旧”是1955年由梁思成提出的观点,多年来被文保界奉为圭臬。如今,是时候重新理清梁思成的思路了。 11月4日至11月5日,在上海召开的“‘一带一...
中国石窟寺是丝绸之路上见证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性遗存,石窟寺保护与修复的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水平。 “中国石窟寺保护科技创新联盟”4日成立,将联合国内相关机构和企业,强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共同为攻克石窟寺保护难题提供相应的人才及技术支持。据悉,“中国石窟寺保护创新联盟”的成立,也将使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沿线的更多国家和地区,中国石窟研究者将用文化遗产的语言共同讲述“...
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突破石窟寺文物、遗址保护的瓶颈,11月4日至5日,由复旦大学主办的“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石窟寺保护论坛”在上海举办。来自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乐山大佛等石窟保护管理机构,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及文博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石窟寺是丝绸之路上见证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性遗存,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