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卞山(一作弁山),在画家王蒙的家乡吴兴西北十八里处,那里山高林茂,景色幽美。他的外祖父赵孟頫和元初画家钱选,据记载都画过“卞山图”。他们的作品可能是引发画家王蒙创作的契机。王蒙《青卞隐居图》作于1366年4月,据画上收藏印推测,这幅画是赠给表弟赵麟的。 《青卞隐居图》是在狭长的画幅内,表现出卞山从山麓至山顶的雄伟奇特的景象。作者以高远法构图,画面下段,近景画水边山麓,幽涧流水。在一片茂盛的树...
元 王蒙 太白山图 辽宁博物馆藏 一览古画的风貌,必定要踏进博物馆。这是一个常识。但是,有人穷其一生,未必能看到一幅巨作的真貌,即使恰逢展出,在黯淡的灯光下,趴在厚厚的玻璃上也还是看不真切。 《大系》提供了一种无限接近——翻开书页,不论是鸟雀的羽毛,还是枝头的嫩芽,微妙的笔触变化都看得仔细。 然而,一幅画从博物馆“走”到画册中,绝非易事。 动辄十几米的长卷,要一模一样地呈现...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香光居士、黄鹤山樵,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外孙。他善画山水,亦工诗文书法,在书法绘画上自幼受到外公赵孟頫、外婆管道升等人的熏陶,诗文书画皆有家传。王蒙博学多才,诗文书画功底很好。其绘画主要师法五代的董源、巨然的画法,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师,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并称为“元四家”。 王蒙的书法造诣极深,一是家学所传,二是天...
从元代开始,随着文人进入画坛,绘画的材料由原先的绢本渐渐改用了纸本。绢本利于勾勒、渲染,而纸本较粗糙,笔墨易出现迟涩、松毛感,因此也就形成了元代绘画“干笔皴擦”的笔墨特点。这点在山水画上反映最为明显,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元四家”中,王蒙对明清两代山水画的影响仅次于黄公望,董其昌这样评价王蒙:“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王蒙作画,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灵活多变和繁密...
时至初夏,古来画家多有以“夏”为题的画。元代画家王蒙,虽然传世的画不过20件左右,却也有三幅画以“夏”为题:《夏日山居图》、《夏山高隐图》和《夏山隐居图》。 《夏山隐居图》纵56.8厘米,横34.2厘米,绢本,浅设色,现藏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图下方半是湖水半是岸,上方一峰耸峙,群山环绕,远岫隐约。山间林木浓郁,应是盛夏时节。近处水岸有茅屋数间,又有亭榭延伸水面,有妇、婢休憩其中,而一条板桥连岸...
元代文人登上画坛后,绘画逐渐成为个人“寄兴游心”的笔墨游戏,水墨自然成了第一选择,但画面上仍时有色彩出现。此时,色彩已不是青绿重彩,更多的是淡彩,即“浅绛”。“元四家”都有一些“浅绛”设色的画传世,大多以赭石为主调,再加入一点花青或汁绿。然而王蒙的设色山水画,则比较特别,如这幅《具区林屋图》,运用了许多藤黄、朱磦、朱砂等艳丽的颜色。 此图的右上角有王蒙以隶书题的“具区林屋”四个字,中间署“叔...
《夏日山居图》轴,元,王蒙绘,纸本,墨笔,纵118.4cm,横36.5cm. 本幅自识:“夏日山居。戊申二月黄鹤山人王叔明为同玄高士画于青村陶氏之嘉树轩。”戊申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另有清乾隆帝诗题并钤印及清安岐、乾隆内府等鉴藏印共17方。 此图绘长松高岭,山坞人家。半敞的房舍中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似正在来回踱步,哄儿入睡,极富生活情趣。王蒙的作品虽多描写高士隐居生活,但其中往...
一、引 言 对于王蒙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很多学者发出自己的观点。王伯敏说“其山水画,山色苍茫,郁然深秀,其笔法‘纵横离奇莫辩端倪’”[1],倪瓒曾在他的作品中题著“叔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钱杜说王蒙用笔一是解索皴,二是“淡墨勾石骨,纯以焦墨擦”[1].黄朋说“其山水画细密的披麻皴出山的结构,胡椒般的苔点洒落山头,其笔墨是毛色中又见剔透,细密秀俏”[2],又有评者说王蒙的另一独特之...
《夏山高隐图》轴,元,王蒙作,绢本,设色,纵149cm,横63.5cm。 此图画重山峻岭,瀑布孤悬。下方房舍两区,右侧屋内高士手持羽扇踞坐榻上,童子捧盘侍奉左右,屋外一童子正在调鹤,庭前草树丛密,山溪流淌,横卧溪上的小桥将两处屋舍连接。左侧屋内一妇人正在劳作,庭中小犬静卧,呈现出一派静谧清幽的意境。林间小路上,一着官服之人捧敕而来,似征召高士的使者,抑或是奉敕祭山的官员。中部山路曲折,溪水潺...
《葛稚川移居图》轴,元,王蒙作,纸本,设色,纵139cm,横58cm。 元代道教盛行,表现道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为数众多,此图描绘的是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携家移居罗浮山修道的故事,截取了葛洪在移居路上的一段情景。画面以山水为主体,重山复岭,丹柯碧树,飞瀑溪潭,茅亭草舍,一派深秋山林佳境。全画构图繁复,但层次井然,飞瀑、山径引导观者的视线层层深入,使画面气脉贯通,虽满而不迫塞。图中山石纯用水墨,皴...
时至初夏,古来画家多有以“夏”为题的画。元代画家王蒙,虽然传世的画不过20件左右,却也有三幅画以“夏”为题:《夏日山居图》、《夏山高隐图》和《夏山隐居图》。 《夏山隐居图》纵56.8厘米,横34.2厘米,绢本,浅设色,现藏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图下方半是湖水半是岸,上方一峰耸峙,群山环绕,远岫隐约。山间林木浓郁,应是盛夏时节。近处水岸有茅屋数间,又有亭榭延伸水面,有妇、婢休憩其中,而一条板桥连岸水渚...
《青卞隐居图》画于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是元末著名山水画家王蒙的代表作。画面描绘卞山高峻巍峨的气势,并渲染山深林密的幽寂气氛。此图技法丰富多样,集中体现了王蒙的艺术风格,明董其昌推崇为“天下第一王叔明”。作品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这幅画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先用湿笔而后用焦墨,层次分明。山石树木都有润湿之感。山头打点,变化尤多,有浑点、破竹点、胡椒点、破墨点,表现出山上树木茂密苍郁。全...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香光居士、黄鹤山樵,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外孙。他善画山水,亦工诗文书法,在书法绘画上自幼受到外公赵孟頫、外婆管道升等人的熏陶,诗文书画皆有家传。王蒙博学多才,诗文书画功底很好。其绘画主要师法五代的董源、巨然的画法,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师,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并称为“元四家”。 王蒙的书法造诣极深,一是家学所传,二是...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治国理政、权力系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弘扬熟悉传统文化,要从人心中熟悉。”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16日在济南指出,人心问题是执政的基本问题,得人心者得天下,谈传统文化的目的正是为了世道人心,让行为和权力系统符合人心,才能和谐发展。 王蒙当日在济南表示,世道人心对今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仍然有意义,世道可兴、传统可取,中国人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充满信心,挖掘出对世道人心有益...
东山草堂图轴,王蒙作,纸本设色,纵111.4厘米,横61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元代开始,随着文人进入画坛,绘画的材料由原先的绢本渐渐改用了纸本。绢本利于勾勒、渲染,而纸本较粗糙,笔墨易出现迟涩、松毛感,因此也就形成了元代绘画“干笔皴擦”的笔墨特点。这点在山水画上反映最为明显,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元四家”中,王蒙对明清两代山水画的影响仅次于黄公望,董其昌这样评价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