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著名古书收藏家韦力,2008年3月来嘉兴走访藏书家遗迹时,遇到王志江,在博客里他这样写道: 王志江的名片让我马上多看了他两眼,因为名片上印着“古籍修复”这四个字,这可真是他乡遇知己,于是我们有了话题。王先生向我讲解着当地的修书情况,他长得如此年轻,竟然对古籍修复有着如此深厚的兴趣,这可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难怪韦力惊讶和欣慰,也许是多年沉浸于古籍和文史的原因,1974年出生的王志江看起...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孙杰正在用棉签清洗陶楼上的泥土 据考古人员介绍,2018年4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员在新津邓双宝资山抢救发掘一批崖墓,其中一座崖墓中出土了两座彩绘陶楼,一座为两层楼阁式、一座为两层干栏式。陶楼通体彩绘,彩绘层保存完整,这在众多陶楼中并不多见。 = ↑陶楼 两座彩绘陶楼 再现东汉“两层小楼”风采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
12月5日,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文物修复师赫芭·朱马在国家博物馆内修复来自巴尔米拉的受损雕像。新华社记者汪健摄 在叙利亚国家博物馆展厅一角,文物修复师赫芭·朱马正给一座受损的雕像“整容”。她身穿白色长褂,头发在脑后扎成一束,显得沉稳又干练。 被修复的这座女性半身像手臂断裂,面部破损严重。朱马先将一种特制的泥巴放在掌心搅拌,再以一把细长的工具蘸取,小心翼翼地抹到雕像的脸上,开始“描眉画...
专攻纺织品修复的陈绍慧以匠心对待文物 “让千年织物重现往昔光华”(关注文物保护与利用·修复师) 湖北荆州,波光流转、杨柳依依的三国公园之内,“藏”着一座风格古朴的建筑——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虽然低调而安静,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国宝级文物都在此修复,业内颇有名气。专攻纺织品修复的陈绍慧就在中心工作,数千年前的丝织品,在她手中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 陈绍慧在工作中。本报记者 田豆...
修复团队成员在给拱券顶部壁画表面贴纸。 山西博物院供图 让更多的人看到九原岗北朝壁画,看到壁画更完整的内容,是山西博物院文保中心副主任霍宝强和他的修复团队的心愿。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九原岗那块长3.2米、高3.5米的巨幅建筑壁画长途跋涉去了上海博物馆,上博不得不拆掉一个门才将之迎了进去,这成为很轰动的新闻。现在这幅壁画正在山西博物院展出,北京有很多人赶上周末就相约一同去欣赏。在...
“工唯有技法,匠却是有心”,这是东莞市莞城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张笑艳故宫学艺归来后发自内心的感触。 张笑艳在故宫展开修复工作。 作为东莞市的一名古籍修复师,在今年3月,张笑艳有幸走进故宫——中国书画修复与装裱的最高学府,在故宫博物院国家级书画修复专家、古书画装裱修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建华等老师的指导下,提升自己技艺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传承”。 在故宫学艺的2个多月时间里,尽管她没能...
杨利群(左一)正在教授学员人工纸浆修复法。 本报记者 郑海鸥摄 未修复的纳格拉洞藏经。 本报记者 郑海鸥摄 处于修复过程中的纳格拉洞藏经。 本报记者 郑海鸥摄 7月13日,是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举行的第五次藏文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的最后一天,41名来自5个省区市的学员和往常一样准时来到教室。面对破损古籍,学员们一个个小心翼翼。大家不时向导师“杨老师”发问具体方法技巧,...
文物修复师张鸣峻 文物修复师许东雷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执着沉静,妙手仁心,用双手唤醒一段段沉睡的记忆。 近日,山东省文物局在“国际博物馆日”公布了第二批“山东省文物修复师”名单,入选的121人,专业涉及陶瓷器、玉石器、青铜器、书法绘画、古建等13个类别,他们中有拥有几十年修复经验的资深修复师,也有风华正茂的90后。他们,都与文物修复有说不完的故事。记者...
《我在故宫修文物》曾风靡一时,无数人被文物修复师精湛的技艺和持之以恒的坚守而打动。 若说冷门职业,文物修复师肯定名列其中。就在前几天,浙江第一所开设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高校举办了一场毕业展,其中有30多件古陶瓷修复作品展出。古瓷器庄严的形态,在毕业生“妙手回春”之下,补上了时间缺口。 最美的时光,多半是最初的美好。面对旧物,我们同样会喜欢它们最初的样子。这需要借助文物修复师的“回春之手...
70后的王淑娟无论走路,还是说话,总是慢条斯理的。 我说,看你的性格就像是那种能静得下心的人。 “我性子很急的,沉不住气,什么事情都要火急火燎去做掉的那种,这跟我的工作其实反差还蛮大的。”王淑娟说,馆里好多女修复师都跟她一样,本来是特别急躁的人。 “但很奇怪的是,我们一旦拿起针,就不急了。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王淑娟淡淡地说。 中丝博的修复“女天团”,每个年龄段都有,比如6...
十年磨一剑 古籍修复师王金玉的匠心与传承 让时光倒流,让古书复活 古籍修复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八个字总结出了宁波的文化底蕴与经济实力。其中,“书藏古今”指的是天下第一藏书阁——天一阁。昔日一代大思想家黄宗羲就以登上天一阁为荣,发出“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的惊世之叹。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
郄旦旦在修复文物。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让大家认识了以往“守在深宫”的文物修复师,他们那弥足珍贵的匠人情怀回味隽永。今年65岁的郄旦旦就是其中之一。 身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退休文物修复技师,郄旦旦做了一辈子文物修复工作。在过去的40年里,他修复着穿越了千百年的文物,不知不觉地用人生丈量着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目前,已经退休的他又一头钻进黄骅市博物馆,与那些穿越了时空的坛坛罐罐等...
樊再轩正在修复天梯山石窟胁侍菩萨塑像 莫高窟的492个洞窟,有些门扉紧闭,隔离了外界好奇的张望。 洞窟里绘制的佛国世界正在逐渐消隐:神色安详的人物面孔发黑变色;双手托捧的奇珍异宝翘起鳞片;飘然下垂的柔软丝绦凸起了一个个小圆点…… 200多个需要抢救修复的“重病”洞窟,只能闭门谢客。 一代代敦煌人正在与“病魔”开展长年累月的斗争,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修复技术研究室主任樊再轩带着...
经过拆页、修补、打眼、穿捻等一系列步骤,一本残旧泛黄的古籍终焕发新颜。古籍修复师轻轻摩挲薄如蝉翼的纸页,仿佛穿越了数百年时光……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深藏宫墙之内的文物修复工作从“庙堂”走入“江湖”。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内,这里的古籍修复师们亦默默地固守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沉睡数百年的“宝藏”。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
图为正待修复的破损古籍 采访对象供图 经过拆页、修补、打眼、穿捻等一系列步骤,一本残旧泛黄的古籍终焕发新颜。古籍修复师轻轻摩挲薄如蝉翼的纸页,仿佛穿越了数百年时光……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深藏宫墙之内的文物修复工作从“庙堂”走入“江湖”。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内,这里的古籍修复师们亦默默地固守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沉睡数百年的“宝藏”。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