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6年12月20日,国图的古籍修复室内,李屹东正在对古籍进行修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隽辉/摄 在古籍修复师李屹东和潘菲的带领下,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七绕八绕才走到了隐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深处的古籍馆文献修复室。这是一个安静的空间,说话都不自觉地降低音量。窗外,是北京冬季的阳光,室内,是年轻的修复师和他们手中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古籍。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有200余万册古籍,修...
宫廷钟表的每个零件都很微小,王津需要带上放大镜仔细修复。图片来源:CFP 作为一名钟表修复师,王津从未想过自己竟然“红”了。 “怎么才能进故宫修文物?”“如何才能当您徒弟?”这是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在沈阳的宣传现场,王津作为主角之一,被大批“粉丝”簇拥着提问。 自16岁“进宫”以来,王津在故宫工作已近40年,他的工作内容就是修理这儿的上千座宫廷钟表。 清代顺治、康熙、乾隆...
《我在故宫修文物》,一部纪录片,火了两年。 最近,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映,热度延续。故宫文物科技部,这个幕后部门成了聚光灯下的舞台,而王津等文物修复师们,成了网红。 故宫文物修复揭开了神秘面纱,银幕上下,宫墙内外,这样的“工匠”离郑州的我们并不远。 有人套用木心的《从前慢》,来形容他们的工作:“从前的日子过得慢”,“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有人说,文物修复师是在修复时光...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虽然票房遇冷,但导演萧寒主编的同名书籍却引发关注。12月25日,该书撰稿、河南籍作家绿妖,参与书籍插图拍摄的摄影师陈卓和该书策划杨晓燕来到郑州,做客松社书店并分享了创作历程。 纸质书跟电视纪录片和电影有何不同?绿妖认为文字与影像是不同的表达方式,纸质提供了更有深度的阅读。作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独立作家,今年8月,绿妖在郑州参加完活动后收到了杨晓燕的写作邀约,“杨老师说...
由萧寒执导的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本月16日全国上映,昨日,导演萧寒和文物修复师史连仓现身重庆,与观众分享自己拍摄的幕后。萧寒表示自己推出电影版,除了想完成自己的夙愿,也希望有更多观众能够走进影院看看这种类型的影片。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今年元旦播出后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电影版则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故宫里木器组、钟表组、字画组、陶瓷组、漆器组的修复师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片中增添的一些日常...
距今4千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出现了青铜器,世界被动摇了。中国人用这种金属打造出农具和武器。随之而来的,不仅有农业产量的迅速增加,也有战争欲望的扩大。恢宏的青铜时代序幕缓缓拉开。 数千年后的今天,当青铜早已远离生活,仍有一群人默默守护着青铜文明,他们就是青铜修复师。王有亮是当今青铜修复行当里的一位老资历,他在故宫博物院里修青铜已有三十多载。 他工作的小院儿在冷宫里,隶属于故宫博物...
广胜寺下寺水神庙壁画,网红女壁画师的工作场地。 游客来到正在修复中的下寺后佛殿参观 下寺大佛殿内,墙脚边随意搁置着12块残存壁画 网友质疑女壁画师微博展示的修复图片存在修复问题 日前,网帖《她有一张金喜善的脸,却在山西的一个寺庙,爬上爬下修了两年壁画》的火热,让一位修复文物的80后女孩备受关注。随后几天,该女壁画师又开始遭到网友质疑,认为其修复手法很...
2016年8月16日,四川省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馆,等待修复的古籍破损严重 纸质文物修复师宋鑫(右)和欧萍 杜甫草堂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现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最具特色的杜甫纪念遗址,也是当代最大的杜甫研究资料和杜诗书画的收藏展示中心。该馆藏宋、元、明、清时期的杜诗版本最成体系,此外还保存有十余种小语种杜诗版本。 古籍 1912年以...
2016年8月12日,《文物修复师职业培养标准》编制项目启动咨询会在我院召开。国家文物局人事司司长解冰、专家与培训处处长佟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詹长法,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标准教材开发处处长陈蕾以及来自故宫、国博、我院的十余名相关专家出席了会议。 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委托我院教育培训学院承担,是继去年“文物修复师”纳入国家职业大典后,国家文物局在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开展的一项...
图为朱松林清理古生物化石。秦廷富 摄 从《侏罗纪公园》到《恐龙帝国》,灭亡于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恐龙,在艺术家们的手下“再生”。而在现实生活中,距离真实“恐龙”最近的,却是“古生物化石修复师”这个不为人熟知的职业。 近日,中新社记者前往重庆自然博物馆,探访一位古生物化石修复师和恐龙40年的“不解之缘”。 在重庆自然博物馆万余平方米的展厅里,大型恐龙骨架以及数百件恐龙骨骼、牙齿、...
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第二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将于6月8日-12日在天津美术馆举行。本次联展以“非遗与现代生活”为主题,包括展览展示、专场演出、新皇会展演三部分,展览展示部分汇聚了11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50项,是近年来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集中展示。 本次联展以传承人现场演示与展品销售为重点,通过呈现生活场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
4月20日,成都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文物修复师在修复文物。 2016年1月,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受到年轻群体的热捧。多年坐冷板凳的文物修复师们,成为了新一代“网红”。其实不只是在北京,就在咱们成都,也有这么一帮人。他们每天面对灰头土脸的文物,通过一双巧手,让这些古老的玩意儿重获新生。这群人,有年过半百的“老手艺”,也有朝气蓬勃的“90后”;有不玩微信、QQ的“老古董”,也有爱动...
15日,故宫文保科技部漆器组组长闵俊嵘手里捏着砂纸,正在磨一件金漆彩绘瑟的漆皮。 “这儿是西三所,冷宫!”4月15日,史连仓坐在工作间门口的石阶上,一边眯着眼睛晒太阳,一边说,“以前皇上不要了的妃子,都住这儿。” 他眼前的院子里,种着明代、清代、现代的树;背后屋子中曾经的主人,见证过皇家繁花似锦,却在此寂寞终老。 过去六百多年在紫禁城中生活的人们,为这片世界最大的木质古建筑群留下了无数传说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