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村寨星罗棋布,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的村落,在建筑风格和民族习俗、文化上都各具特色,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在国家文物局、住建部等7 部局公布的第一至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贵州有426 个列入,位居全国第二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2013 年5 月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标、原则和方法。今...
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作为民间祈福的一种仪式存在,还能在乡村的巨大诉求前实现生计,且过上比较优越的生活时,民间的仪式繁盛如花。而当民间对传统仪式的需求越来越淡化,精神的力量在减弱,如何解决生计问题,才是留住年轻人住在乡村传承村寨文化习俗的关键所在。 “非遗的保护不是将文化遗产维持原状、固化和停滞下来,保护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发展才是文化的常态。”联合国非遗官员杜晓凡博士在凯里...
记者2日从“贵州民族古籍工作三十年”座谈会上获悉,贵州将建立民族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使贵州民族古籍的完整家底系统化,将全省民族古籍工作的资源和成果以目录的形式建立相应的数据搜索信息库,实现民族古籍的数据化。 “古籍是文明的一部分,是各个民族的先辈们用生命和智慧谱写的历史,不可再生,弥足珍贵。”贵州省民宗委副主任张和平表示,保存好古籍,就意味着留住了民族的记忆和文明的火种。 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是...
12月1日,“2016中国·安顺屯堡文化汇”系列活动在贵州安顺平坝区天龙屯堡传习馆启动。活动以传承六百多年的“大明古风”、“江南古韵”等“五古”为主题,让屯堡文化成为海内外游客的乡愁故园。 贵州安顺屯堡文化系中国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随着岁月的变迁,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奇迹般地保存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民间信仰、娱乐方式无不具有...
年画《门神》 天官赐福、八仙过海、状元及第、福神灶神……11月20日,由晋江市博物馆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贴得人间喜气来——晋江市博物馆馆藏中国年画展》在贵阳开展。 本次展出的108幅年画作品,精选自旅港人士许晴野先生2004年无偿捐赠给晋江市博物馆的114幅年画,有“民俗生活的艺术长廊”之称的武强年画,历史悠久的朱仙镇年画、南通年画、泉州年画等。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月20日,市民...
消防官兵正在检查灭火器材。 为推进“今冬明春”火灾防控工作,进一步巩固夏季消防安全整治工作成果,提高辖区内寺庙及古建筑防火安全系数,从源头上遏制寺庙、古建筑火灾事故的发生,11月3日,贵州省乌当区公安消防大队深入辖区古林寺、协天宫等寺庙及文物古建筑开展排查整治工作,清除隐患11处。 消防监督员对寺庙及文物古建筑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情况、消防器材的保养情况、宗教用火情况以及寺庙管理人员对消防...
近日,3名盗挖务川县一处清代古墓的男子被墓主后人发现,当地警方和村民一同出手将这3人抓获。该墓葬群此前已先后遭到10余次盗窃。 10月23日晚,3名涉嫌盗墓的男子被抓获。墓主后人则担心,这处墓葬群仍会被“贼惦记”。 在遵义经商的项友权,是务川县某镇石步丫人,他也是该处墓葬群的后人之一。项友权介绍,石步丫是一个大寨子,寨中村民以项姓为主。而在清代中期,项氏曾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十分富有。至今,在石...
2015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11月16日将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举办。峰会以“保护·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为主题,旨在体现贵州传统村落特色,彰显贵州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村落的理念。 记者13日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峰会将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特色化的要求,力求体现高水平、高质量。峰会也将全面体现举办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介绍...
近日,贵州省政府副省长何力率队到湖北调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此次调研主要是学习湖北省博物馆建设、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遗址保护利用的经验和做法,以此促进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及省博物馆新馆基本展览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何力调研湖北省博物馆时指出,湖北历史文化厚重,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湖北省博物馆通过全面、详实的陈列展览给观众了解和深入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高水平的服务质...
继去年推出中国传统印染系列展之“青出于蓝——传统蓝印花布艺术展”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又于9月25日举办系列展的第二个大展“点蜡成纹---贵州蜡染艺术展”。杭城观众可近距离领略我国西南边陲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印染手工技艺。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主要利用蜡与水互相排斥的原理,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
能工巧匠现场刺绣展示。 本届民博会内容丰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当然必不可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561项(653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区,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参观者们络绎不绝。面对来来往往的人群,一个安静的身影,默默地拿着手里的展品原材...
中科院记者行今天走进贵州从江县。从江县稻——鱼——鸭农耕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发展历史,现有稻田面积17.5万多亩,其中保灌面积达12万多亩,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 中科院记者行走进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地团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贵州从江县稻鱼鸭系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从江县侗乡稻鱼鸭生态示范...
8月14日,安徽、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交流展演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距龙洞堡多彩贵州城一公里)开幕。两地主要进行花灯戏等歌舞和剪纸展演,把厚重的江淮流域文化与炫目的多彩贵州文化以艺术形式进行交流。 这次活动在贵州省文化厅、安徽省文化厅的联合指导安排下,由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旨在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尝试非遗同类项目省际传播,实现传承保护方式和...
11日,一场特殊的结业典礼在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举行,来自贵州省惠水县的60名接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的非遗传承人学成“毕业”。 记者从贵州省文化厅了解到,由文化部主办、贵州省文化厅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先期试点培训班在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三所学院同时开班。180名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加培训,其中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1...
8月9日,部分老建筑被大火烧毁成为废墟。 新华社发 记者从贵州湄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获悉,8月9日凌晨,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三街2组发生一起火灾,灾情发生后,县消防大队和永兴镇迅速组织力量开展扑救工作,凌晨3时40分火势得到控制,6时左右完全扑灭。永兴镇历史上曾为贵州四大商业重镇之一,是黔北与省外商品交流的主要商埠之一,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据初步统计,本次火灾造成2栋共20间民房被烧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